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刑法学界的理论归纳,当今世界大体存在三种有代表性的犯罪构成体系,即: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的三阶层体系,英美法系中的"犯罪本体要件一责任充足要件"的双层次体系和以前苏联(现俄罗斯)为代表的"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的四要件体系。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引...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犯罪在我国出现时间较晚,据统计,我国首例计算机犯罪于1986年被查获。但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日新月异地发展,犯罪分子也很快向这个领域渗透,到90年代中期,计算机犯罪已经成为一种危害性大、案件数量迅速递增的犯罪现象。因此,1997年修订的刑法对计算机犯罪作了专门规定。但由于此类犯罪的高智能化和隐蔽性强等不同于其他犯罪行为的突出特点,以及在司法实践中许多司法工作人员计算机知识的匮乏,致使此类犯罪的查处困难较大。因此,认真研究计算机犯罪的特点、类型及综合预防对策,对有力打击我国信息网络化进程中出现的犯罪现象…  相似文献   

3.
刘练 《法制与社会》2011,(32):71-72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骗婚"现象,犯罪分子手段形式多样,设计精心,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有别于传统的婚姻诈骗犯罪。特别是某些作案手段比较隐蔽的犯罪,更要认真分析其犯罪的主客观方面,要注意区分是不道德婚姻还是婚姻诈骗犯罪。本文通过对一个真实案例分别从犯意产生的时间、客观行为等方面来进行分析行为人罪与非罪以及与相关罪名的区别,务必做到不纵不枉,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刘奎  郝伟 《法制与社会》2011,(15):189-189
盗车案件既是当前治安整治的一大难点,又是老百姓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在分析盗车现象屡打不止的原因和盗车犯罪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几点"打盗车"的思路,希望能对公安机关打击被盗车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张晟 《中国检察官》2011,(20):14-15
本文案例启示:卖淫犯罪不仅是一个法律现象,也是一个亚文化现象。通过对"洛阳性奴案"中失足妇女反常表现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找出卖淫犯罪的成因,特点及其危害,以便从文化体制方面预防此类严重犯罪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贿赂犯罪跟贪污犯罪一样,是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对社会的稳定构成现实威胁。因为贿赂严重妨碍政府的管理职能,破坏法制的统一,导致一些公职人员办事不公,激化社会矛盾,引起人民不满,增加不安定因素,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引发了恶性事件,贿赂犯罪严重腐蚀公职人员队伍,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人民对执政党和政府丧失信心,影响社会的稳定。研究贿赂犯罪,剖析其根源、特点、心理等,有利于最大限度的遏制和准确、有效地惩治犯罪。 一、贿赂犯罪的根源 贿赂犯罪作为一种非正常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历史和…  相似文献   

7.
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重受贿、轻行贿"现象,要纠正这一错误倾向,应当取消特别自首制度,明确行贿犯罪与受贿犯罪在立案过程中的平等地位。要实现刑法对行贿犯罪的有效规制,还需完善行贿犯罪的构成要件,将贿赂犯罪中的"财物"改为"不正当好处",将行贿犯罪中的"给予"改为"提议给予、许诺给予、实际给予";完善行贿犯罪的刑罚配置,为行贿犯罪全面配置罚金刑,并完善行贿犯罪的资格刑,对行贿犯罪与受贿犯罪实施同等处罚。与此同时,行贿犯罪的罪名体系也应作出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8.
概念特征“群体犯罪现象”是相对于个体犯罪现象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地区(国度)、一定时间段内,所有个体犯罪的总和。作为犯罪社会学所设定的重要范畴,是以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抛开犯罪的具体性和个别性的表现形式,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加以确定的。对犯罪现象而言,即是一种划分形式,又是一种研究方法。群体犯罪现象同其他社会(群体)现象一样,具有其特有的集合性、整体性、有序性和可变性的特征。群体犯罪现象是由相对独立的个体犯罪现象组成的集合体,其形成是个体犯罪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结果,是一定社会…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生活各方面巨大变化,作为社会负面的犯罪问题也随之出现新的特点,其中青少年犯罪尤为值得关注!纵观当代青少年罪犯,他们在年龄上有个共同点——"90后"。由于"90后"罪犯年龄上的特点,其家庭因素在其误入犯罪歧途及改造中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本课题组分析"90后"服刑人员家庭特点,希望利用家庭资源对"90后"服刑人员的改造发挥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计分析表明,中国的犯罪治理也迈入了崭新的时代。犯罪治理形势总体向好,犯罪内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宏观层面,犯罪现象整体呈现数量、质量“双降”的特点;中观层面,财产犯罪仍是主要的犯罪类型,但数量和占比出现下降趋势,侵犯公共法益犯罪突出,危害公共安全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犯罪占比较大;微观层面,刑事案件主要罪名的排行也有相应变化,危险驾驶罪案件数量居于首位,财产犯罪中盗窃犯罪减少而诈骗犯罪增加。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整体向好,这既是加强社会治理的成果体现,也是工业化转型进入相对成熟阶段的标志。同时,犯罪的网络化、链条化、组织化特点显现,表明信息化对犯罪手段、形式、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犯罪形势的变化必然要求相应调整我国犯罪治理的战略战术,改进刑事政策,完善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11.
一、当前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 第一,案件数量和犯罪人数减少,但大要案数量和比例上升。第二,以侵占为特点的贪污犯罪案件数量和犯罪人数减少,而以权钱交易为特点的贿赂犯罪案件数量和比例上升。第三,窝案串案数量和涉案人数明显增多。第四,贪污贿赂犯罪手段出现新的变化,犯罪更加隐蔽狡猾。第五,贪污贿赂犯罪涉案领域更加广泛,犯罪行业化特征明显。第六,跨区域、跨境犯罪及作案后潜逃现象增多。第七,贪污贿赂犯罪危害后果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2.
常超 《政府法制》2009,(7):36-37
农村留守子女犯罪率逐年上升,这一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未成年人由于年龄、智力、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因素,其犯罪特点与一般犯罪相比有许多区别:  相似文献   

13.
<正>俄罗斯是“网络主权”的积极倡议者,也是中国主张在联合国法律框架下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安全秩序的坚定支持者。俄罗斯在推动网络国际治理和规则建设方面颇有建树,属于网络空间制度建设的第一梯队。同时,由于受到全球竞争的影响,俄罗斯更是网络安全威胁的重灾区。从网络犯罪治理领域来讲,在全球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俄罗斯涉及网络犯罪的案件也逐年增加。从立法方面来讲,随着网络犯罪逐渐成为各国刑法规制的重要领域,俄罗斯也已建立起网络犯罪刑法规制的体系,并以《俄罗斯联邦刑法》为重点对网络犯罪进行了具体规范。从执法层面来讲,打击网络犯罪成为俄罗斯执法机关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徐艳华 《法制与社会》2011,(25):105+121-105,12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竞争趋势越来越激烈,剩余劳动力也越来越多,加之其他方面的因素,经济型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其中"两抢一盗"具有世大的社会危害性。本文阐述了检察机关受理抢劫、抢夺、盗窃(以下简称为"两抢一盗")的案件的特点、犯罪成因及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淮滨县法院坚持开展严打治斗争,从案件受理情况看,"两抢一盗"犯罪在案件数量、犯罪人数上均有所下降,特别是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抢劫犯罪有了较大幅度下降,为我县的社会治安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审判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两抢一盗"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为此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防范和打击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谢勇  王燕飞 《犯罪研究》2005,1(3):19-35
我国学界在1994-2004年十年间对有组织犯罪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出版专著20部,论文发表近700篇,并形成自己的研究特点。十年间学者围绕着有组织犯罪的基本概念、有组织犯罪现象的科学解释,治理对策进行深入探讨,但有组织犯罪是一种新型的复杂犯罪现象,随着社会的演变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这就亟待学界克服已经研究的缺陷与不足,推动有组织犯罪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有组织犯罪死灰复燃。根据既往案例,有组织犯罪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传统的等级结构、“寄居蟹”式的混合组织以及犯罪网络。有组织犯罪现象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蕴含在整个社会中的一分子。从国家、市场与网络这个角度切入,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有组织犯罪能够更为透彻地了解有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18.
段慧娟 《法制与社会》2011,(23):216-218
随着社会的发展,理论上对犯罪原因的解释由一元发展至多元,同时对犯罪现象的关注点也开始由惩罚发展至预防,基于此,对任何犯罪的预防机制都应该是相应的多元化的、综合性的复合机制,职务犯罪也不例外。但是任何一类犯罪又有着其内在的特点及相应的成因,其预防机制又应该是独特的。本文从职务犯罪的特点和成因论起,在其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职务犯罪的预防机制现状,提出构建"监督机制,法律机制,制度机制,教育机制"四位同步化、一体化的多元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出现了一股"地缘政治热",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对外战略制定与实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这一现象,力图为更清晰认识当今俄罗斯对外战略作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贿赂犯罪呈现窝案、串案多、涉及领域多、行业广等特点,在查办贿赂犯罪过程中遇到了贿赂犯罪的客观要件中"谋取利益"难以界定;非财物贿赂增多,贿赂犯罪难以认定等困难。目前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存在客体不明确,对象犯罪过小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