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阐释“体”和“时”的概念及其关系、“体”及“动词的体”的分类开始,主要对汉、法语完成体和瞬间体动词的过去进行体和持续体表达及其意义确定进行探讨性分析和对比研究,并对汉语完成体动词无进行体表述的理论诠释提出个人看法。另外,文中也对语义体和语法体及其关系和意义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最后对法语完成体动词在过去进行体表达中所使用的主要时态未完成过去时的“体”意义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自 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 ,中国人学习韩国语 (朝鲜语 )的人数大增 ,学习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值此之际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宣德五研究员撰写的《朝鲜语文论集》一书于 2 0 0 4年 7月由开明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收集了作者在不同时期撰写的有关朝鲜语研究的论文 ,是作者 5 0年来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结晶。全书共 30 7万字。该书按其论文性质分为 7组 :第一组为“朝鲜文” (韩国称“朝文”)研究 ,概要地介绍了朝鲜文的文字体系、语音体系 ;第二组论文论述了语法问题 ,对朝鲜语语法系统作了概述 ,并具体分析了朝鲜语的句法结构特点和词法…  相似文献   

3.
语法和认知的关系是当代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诸多论战的焦点。我们从具体的语言现象出发探讨两者的关系,以魁北克法语(fran?ais québécois)的一个变体——通俗魁北克法语(fran?ais québécois familier)——特有的语法结构为语言事实,通过深入分析四个结构——宾语代词、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从句和关系从句——并与法国法语(fran?ais de France)比较,考查两者的异同,讨论语言结构差异的认知动因,一方面证明这些结构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揭示认知和语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崛起是21世纪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国内外学界对此进行了丰富且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然而,现有研究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为何原本选择与中国进行合作的国家(政府),会因其国内非国家行为体对中国实力和行为的认知变化,转而对中国表现出制衡倾向并采取抵制行动.为何非国家行为体带有民粹主义特色的民族主义认知能够致使两国双边关系急剧恶化.为此,文章改变了传统的以国家权力政治为核心的单一互动制衡,以非国家行为体制衡的主观能动性为自变量、以所在国政府跟随响应度为中介变量,构建由非国家行为体发起、通过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复合互动,因观念(认知)差异而导致的非对称软制衡理论,并选取五个典型案例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为理念,以交际法和面向行动法为理论指导,对归纳和演绎两种语法教学模式在我国法语教学实践中的利与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并参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的标准,结合我国法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思考和探索该如何在法语语法教学中改进我国传统的以重知识轻能力为特点的填鸭式应试教学模式,让语法教学更好地服务于语言教学,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魁北克法语的词语特色进行过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对魁北克法语的语法特色(les particularismes grammaticaux)却很少触及.  相似文献   

7.
法语来源于拉丁语。公元842年以古法语写成的《斯特拉斯堡誓辞》(Les serments de Strashourg)是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它标志着法语在9世纪已正式形成。语言学家们以此为起点把法语的历史分为:古法语(ancien fransais 9—14世纪)、中古法语(moyen fransais 15—16世纪)、古典法语(fransais classique17—18世纪)、现代法语(fransais moderne19—20世纪),也有人把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法语叫做当代法语(fransais contemporain)。每个时期法语的基础(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谚语(le proverbe)是一种特殊的习语。与成语不同的是,谚语不仅表达完整的意思,而且大多数有完整的句子结构。谚语也有别于格言,格言多出自名家之手,而谚语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世界上不管哪一种语言都有谚语。一般来说,语言历史愈久,谚语也就愈多。但在法国,情况并非如此。一些象卢梭(Rousseau)、伏尔泰(Voltaire)、孟德斯鸠(Montesquieu)等一些著名人士和沃日拉(Vaugelas)等一些“语言学权威”,对谚语和格言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贬视、反对谚语,赞美、推崇格言,认为前者“粗俗不堪”,而后者是“高贵的、充满智慧的、富有教益的”。这样,流传至今的谚语,同其它语种相比,为数就不是很多的了。尽管如此,法语谚语仍不失为法语文化宝库中绚丽多采的瑰宝。那一条条谚语,既寓意深刻,又韵味隽永;既闪耀着思想智慧的光辉,也闪耀着语言艺术的光采。本文在对常见的法语谚语进行综合和分析的基础上,拟谈谈法语谚语的来源、思想性、艺术性和语法特点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法语复合句中常见的比较句(comparatives)。文章对传统语法在比较句方面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从句法关系上论述了法语比较旬的三个特点:比较句主句中的一个或数个形容词或副词呈不完全状态,它依靠从句进行补足;从句则通过其某些成分对主句成分的“重复”(Anaphore),表现对主句的附属关系;处在比较词(comparatif)后面的主句形容词或副词在从句中消失,从句因此出现空缺(évidement)。根据这些标志,文章提出比较句与关系句(Relatives)在句法结构上相似的假设。  相似文献   

10.
此文作者综合运用修辞学、叙述学、精神分析学及结构主义批评方法分析了著名导演爱森斯坦的著名影片《战舰波将金号》,通过这一实例阐述了有关电影隐喻的多种理论问题。作者指出: 一、任何电影画面都是多义的,而且由于明喻的句法标志和语言标志过于繁琐,所以电影中隐喻过程压倒了明喻过程。二、画面的多义性可以通过蒙太奇表现,但也可以通过孤立的画面表现,孤立的画面由于配音而产生隐喻效果。三、蒙太奇式的隐喻过程和孤立画面的隐喻过程在电影中同时存在,它们被电影语法组织起来,而电影语法的基础则是对应。四、不论是类比还是对应都同属于隐喻过程,这种隐喻过程是人类理性思维、政治思维或艺术思维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1.
法语条件式现在时历来是情态表达的重要手段。然而,国内现有文献极少提及其时体用法,更不曾剖析其时体用法与情态用法表达机制的异同。本文以认知语言学视角,借助果斯兰(Gosselin)的冲突理论和托马斯(Thomason)与崴特(Vet)的分枝时间理论,指出法语条件式现在时与所属语境的时态冲突是两种用法分化的内在动因,语境分析和语言测试则是区分二者的外在手段。  相似文献   

12.
匈牙利在经济机制的完善方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近些年来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在经济管理中发生了很大变化,并通过了在经互会成员国的经营实践中没有遇到过的决议,所以引起了人们对这一经验的研究兴趣。在七十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中的不利趋势反映在匈牙利(和某些其他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中。载能体、各种主要原料和材料价格的暴涨(匈牙利进口的载能体、原料、材料的价格比国家的出口价格高出一倍)引起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交换比例的恶化。  相似文献   

13.
法语是世界上语法最严密、词汇最丰富、音调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法语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累了大量具有强烈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成语。我们在阅读和翻译法国文学作品时,随时都可以碰到这样一些成语,使人有“山荫道上,应接不暇”之感。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恰如其分地表达其意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法语成语的汉译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在法国政治和文化生活中,报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人将报刊等舆论工具和立法、司法、执法等政治权力相提并论,称为“第四种权力”(le quatriemepouvoir),可见其重要性。由于这个缘故,围绕报刊进行的新闻学,社会学及语言学研究蓬勃开展,“新闻语”(la langue de la presse)、“新闻体”(le style de la presse)、“报刊语言”(la langue des journaux)成了专门的研究课题,成为十分通俗的概念了。  相似文献   

15.
简讯     
为了进一步推动法语语法教学工作,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于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在武汉大学举行法语语法教学经验交流会。漆竹生、赵俊欣、卢干东等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外语院、系的三十余名法语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宣读论文二十余篇,交流了语法教学经验,与会同志还在武大法语系  相似文献   

16.
冯寿农  姚丹 《法国研究》2007,4(4):67-74
随着世界种族冲突问题的日益突出,种族中心主义(l'ethnocentrisme)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由于受报刊、杂志等传媒的影响,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  相似文献   

17.
在维尔基野     
雨果大女儿莱奥波蒂娜在塞纳河淹死后,埋葬在维尔基野。这首长诗(共四十节)就是为纪念她而写的。下面是其中的六节。每节基本上仍按原文一、三、二、四合韵,即所谓交叉韵,(rimes croisées)。但就每行诗的字数来说,仍属自由诗体。  相似文献   

18.
中法文化差异与翻译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和法语是分属两种不同文化的中国和法国的语言。汉法两种语言不仅符号不同,而且意义、语法、表达方式也有很大差别。符号学认为,造成不同语言之间差别的原因是文化差异。翻译是通过语言符号的转换来进行各种文化信息交流的活动,可以说,任何翻译,不管是文学方面或是科技方面,是笔头或是口头,都离不开文化。因此,正确处理文化差异成了翻译活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法国学生的偏误入手,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汉法语里并列连词“和/et”的语义关系进行了比较,初步探讨了“和/et”在语法意义、语法功能、连接功能等方面的异同,并以《小王子》中“和/et”使用频率、使用范围等用法方面的异同作为佐证。最后对英、西、德、泰、越语中与“和/et”对应的词作了简要对比,揭示其类型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十四行诗”始于中世纪初期,原为古法意交界的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种民间抒情诗体,当地语(即奥克语和奥依语)称作Sonet。这种诗体和其他诗体一样,在流传过程中从“俗”到“雅”,逐渐规范化。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先驱、著名的意大利诗人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Franceseo Petrarca,1304—1374),在汲取前人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对这种民间十四行诗的行数、诗段、诗行的音节数、节奏和韵式等进一步加以规范,推出了别具一格的十四行诗体。他所写的十四行诗是用来表达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的。由于诗人所宣扬的人文主义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他所创新的这种十四行诗体被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