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围绕政绩考评体系的完善问题,全面分析了政绩考评指标、政绩考评主体、政绩考评相关条件等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官员政绩考核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对我国官员政绩考核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标准 ,加之2 0 0 4年新春伊始 ,许多省市“两会”代表和委员提交了许多有关完善官员政绩考核的议案 ,可见在我国 ,改革官员政绩考核势在必行。为此 ,笔者提出了当前我国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并作出了相关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政绩考核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生态政绩考核应运而生,这对促进我国的绿色发展、构建两型社会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吴海燕 《理论探索》2005,(3):104-107
科学发展观将带来旧的体制的更加松动与消解,对创新政绩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政绩评价体系应体现在政绩评价主体设定、政绩评价标准选择以及政绩评价结果定位等方面,应通过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制度性互动进行政绩评价主体设定,通过关键指标及量化与行为描述选择政绩评价标准,政绩评价结果应定位于评价与发展并重。  相似文献   

5.
政绩和政绩考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现代社会,追求政绩成为各级政府及其官员施政行为的重要目标和动力所在。只有从多角度准确把把握政绩的内涵,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才能矫正不良政绩,才能创造出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要求的政绩。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绩考评制度的结构性偏失及其矫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邦友 《行政论坛》2005,3(4):18-21
我国政绩考评存在着结构性偏失,其具体表现是:在政府自我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之间偏向政府自我评价,尤其偏向上级领导评价;在经济绩效评价和非经济绩效评价之间偏向经济绩效评价;在数量指标评价和民心向背评价之间偏向数量指标评价。重构科学的政绩考评制度,应把握以下三点:明确科学政绩考评的三个逻辑前提;确立政绩考评的整体结构;以行政结果作为政绩考评的侧重项。  相似文献   

7.
1978年以来我国政绩合法性基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党和政府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以经济绩效为表征的政绩成为执政合法性最深厚的基础。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变迁过程中 ,也出现了“政绩困局”和其他一些消解执政合法性的因素和迹象。执政的合法性维系在经济绩效和经济增长上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性和时效性 ,法理合法性是应对挑战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日前,中组部印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以具体过硬的措施,把中央关于不简单以GDP论英雄的要求落到了实处,树立了政绩考核的新导向。这对于促进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解决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速度,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新官不理旧账”等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科霖  谷志军 《政治学研究》2022,(1):117-128+159-16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干部选拔标准和地方官员的行为逻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于注意力分配的视角,从“创造政绩的约束条件”以及“创造政绩的理性选择”两个维度出发,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地方官员间的晋升竞赛的本质是地方官员在有限注意力前提下针对不同行政任务的注意力分配基础上的多元政绩竞争。对中国地方官员多任务竞逐的经验加以考察并进行类型学建构,可以发现地方官员面临着运动性任务、竞逐性任务、日常性任务以及约束性任务的多目标考核。在此基础上,中国地方官员的政绩竞争呈现出“直通赛”“锦标赛”“资格赛”“淘汰赛”并存的多元政绩竞赛格局。对“多元政绩竞赛”分析框架的“小切口”建构,有助于为进一步认识“地方官员行为与国家治理逻辑”的“大问题”提供新的进路及可能。  相似文献   

10.
建立政绩评判制度是时代的要求,是尊重人才,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一种体现,也是客观地测量干部政绩,合理配置和使用干部的前提。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已经日益认识到建立一种合理的政绩评判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建立这种制度,首先要正确认识政绩评判的客体、主体、标准、法规和方法,然后再从具体制度和程序上做出相关规定,这样才能最终确保它能够在实践中落实下来。  相似文献   

11.
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倍受社会特别关注的现实问题。正确分析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对于建立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晖 《行政论坛》2014,(1):8-12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追求政绩行为失范,导致政绩与公信力产生背离。委托代理关系蕴含的风险性,以及现实政治环境下压力型体制、行政权力有效制约不足等因素是导致背离的重要原因。克服地方政府与公信力背离,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并以推进公众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的协商治理作为重要举措,以实现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政绩创造过程中庸俗化现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国波 《理论探讨》2007,(1):120-123
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容易将好的经验庸俗化的五种现象及其危害,提醒考核者在对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时要予以重视。这五种现象是:滥用承诺制;滥用“一票否决”;滥用“一把手工程”;将政绩考核当只“框”;经验当“盆景”创造“软”政绩。并从公共选择理论和“比较利益人假设”两个理论视角对上述行为进行分析。要通过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政绩评价的理论研究,建立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有说服力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来减少或避免这类庸俗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避免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必须以农民为主体.与此同时,基层领导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重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话语权",不要让农民"集体失语";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充分发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要改革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科学设置考评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群众对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知情权、评价权、监督权.  相似文献   

15.
常言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官”的能力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反映,是衡量能否为党建功、为国尽职、为民造福的试金石,也是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组织怎样评价政绩,使用什么样的干部,干部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因此,建立完善与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相适应的政绩考核评价制度,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做好政绩考核评价工作,对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追求政绩行为失范,导致政绩与公信力产生背离。委托代理关系蕴含的风险性,以及现实政治环境下压力型体制、行政权力有效制约不足等因素是导致背离的重要原因。克服地方政府与公信力背离,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并以推进公众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的协商治理作为重要举措,以实现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官吏政绩考核制度始建于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官吏政绩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和标准从重视品德到综合考核品德和治绩;考核管理机构从无到有;考核方式主要是上计制度;奖惩措施根据考核结果实施.相比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的官吏政绩考核制度体现出许多创新之处,同时又有历史局限性,应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8.
政绩是善政、善治的结果。政绩和政绩观就其存在的合理性而言是以职责、义务为根据的。从本质上说,应当在一种形式与质料的双重含义上思考政绩问题,即给予一种比较温和的考量。政绩是包容性的、有机增长性的,应当体现完整和公正。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是社会运行的一个截面,因而其结构是十分复杂的。  相似文献   

19.
时下,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为了获取个人“政绩”,纷纷抢着上马“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顾当地是否真正需要或是否迫切需要这些项目,也不顾政府口袋里是否有钱,有的地方竞预支、花光未来若干年的政府财政收入,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举债建别墅的尴尬局面。有人形象地把这种不考虑发展效果而片面追求政绩的现象称作“政绩饥渴症”。“政绩饥渴症”有违客观规律,背离发展目的,有害群众根本利益。透视“政绩饥渴症”的表现,分析“政绩饥渴症”的病因,提出医治“政绩饥渴症”的对策,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一个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20.
正确地考评和认定领导干部的政绩,是培养选拔干部的基础,但在考评干部政绩的实践中,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因此,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处理好干部考绩中的基本关系,从理论和实践上走出认定"政绩"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