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扫尘 《学习导报》2013,(13):55-55
当前,在党内生活中,有些地方和单位仍存在着批评难的问题。有的是批评上级怕穿小鞋,遭打击报复;批评同级怕伤和气,引火烧身;批评下级怕影响人缘,不好工作。于是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同级对同级,包着让着。有的是怕别人批评,错误地认为,上级的批评是对自己不信任;同级的批评是与自己过不去;下级的批评是给自己丢面子。  相似文献   

2.
上级不敢批评下级,同级不能或不愿批评同级, 下级不敢批评上级,群众不能批评领导,这是目前从社会到党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风气。有时批评,也只是把批评变成“希望”,以“希望”来代替对错误思想和行为的严肃认真的批评。有的单位明明是问题成堆,经济工作搞得一团糟,特别在领导班子内部是一乱二散三腐败,工作无对策,发展无思路。上级领导来调研解剖后,仍然运用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工作方法,认为班子是团结的,成绩是主要的,即使发现一些问题,也不敢直言严肃批评,而是把批评变成“希望”,希望今后怎么样怎  相似文献   

3.
且说"媚下"     
媚者,有意讨人喜欢也.不过,一般人提到"媚",多指下级奉承上级,奴才讨好主子,像秦末时在丞相赵高面前指鹿为马的那些大臣,宋朝时为宰相寇准拂去胡须上脏东西的尚书丁谓,就是这类人物.然而,上级对下级之"媚",却很少有人提及.  相似文献   

4.
石洪欣 《党员文摘》2009,(10):30-30
人们常把那些心胸狭窄的领导对下级的刁难打击,称为“穿小鞋”。但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某些领导给下级“穿大鞋”的现象。这同样是不可取的。所谓“穿大鞋”.就是领导对下级的缺点错误不闻不问。即使心知肚明,也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些领导之所以给下级“穿大鞋”,自有隐衷。一是“上梁不正”。有的领导自身问题多多,或以权谋私,或吃喝玩乐,或贪污腐败,己身不正.焉能正人?二是沆瀣一气。有的领导与下级相互利用。共谋私利。上下臭味相投,还怎么批评他人?三是不负责任。有的领导对下级疏于管理,  相似文献   

5.
批评的艺术     
<正>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领导者要想使批评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掌握好批评的艺术。现实中,有的领导者奉行“少栽刺、多栽花”的处世哲学,求得一团和气;有的领导者“怕”字当头,不敢批评。批评同事怕伤和气,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下级怕丢选票;还有的领导者在开展批评时,  相似文献   

6.
呼唤批评     
一个时期以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批评被疏远了,批评的声音弱化了。有的人不愿批评,有的人不敢批评,有的人拒绝批评。批评尚且不易,自我批评就更难了。批评之难,原因何在?一是认识偏差。有的同志片面地认为,批评是运动、斗争的手段,现在不灵了;有的消极接受“文革”教训,既担心接受批评挨整,又担心开展批评被说成整人。二是“怕”字当头。批评上级,怕惹出麻烦,丢了位子;批评同级,怕影响关系,伤了感情;批评下级,怕失去人缘,丢了选票;批评别人,怕连带自己,引火烧身。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三是庸俗世故。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是非面前不开口,矛盾面前绕道走。四是口是心非。嘴上欢迎批评,但一动真的,马上改变面孔,心怀不悦,要么强词辩解,反唇相讥;要么心存芥蒂,耿耿于怀。  相似文献   

7.
现在,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和一些单位,好人主义盛行,给党的事业带来消极的影响,有的甚至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必须引起我们警醒和防范。好人主义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在下级对上级上,表现为对领导的缺点不敢批评指出,甚至讲违心话,无原则地奉承、讨好领导。对领导交办的事情,不管对与不对,一概执行,不敢提意见,提看法。在领导之间、同事之间,表现为互说好话,互不揭短,你好我好,追求一团和气。在上级对下级上,则表现为对下级和  相似文献   

8.
领导干部的人格是否高尚,直接影响领导工作的效果.而领导干部的人格又是体现在活生生的领导活动之中的.例如,你怎样对待上级?怎样对待同级?怎样对待下级?怎样对待自己?都反映和折射出了领导者的人格修养.笔者认为,领导者应当做到对上级不媚,对同级不损,对下级不伪,对自己不私,做到了这"四个不",你才是个人格高尚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9.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可现在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却常放"四炮".即:"批评自己放空炮","批评下级放高炮","批评同级放哑炮","批评上级放礼炮".  相似文献   

10.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在对待批评问题上为后人留下了典范。他曾说过:"对来自上头的批评,你要敢揽起来。对来自下级的批评,你要听下去,要当下级干部的‘出气筒’。"  相似文献   

11.
《党史纵览》2012,(5):56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在对待批评问题上为后人留下了典范。他曾说过:“对来自上头的批评,你要敢揽起来。对来自下级的批评,你要听下去,要当下级干部的‘出气筒’。”  相似文献   

12.
批评和自我批评,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个优良传统和作风有淡化的倾向,甚至慢慢变味了.正如中央组织部长曾庆红同志指出的那样:"批评下级轻描淡写,批评同级躲躲闪闪,批评上级遮遮掩掩,自我批评避重就轻谈情况,批评别人浮光掠影谈希望."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发展较快, 但地区之间差异很大。挖掘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需要更好地发挥县级政权功能,提高县级地方党委、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当前,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在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矛盾和问题: 条块分割,运行碰撞,调配空间狭小。一是“条管”部门偏多。一些“条管”部门凭借所掌握的财、物分配权,强化部门意志而削弱地方权威;有的以提高下级部门的机构规格、编制、待遇,作为支持下级政府的交换条件;有的自立政策,通过行政行为压下级;有的通过与下级党政主要领导签订利益攸关的责任状,把下级党政的行为搁在“条条”上。有人说,  相似文献   

14.
时下来说,面对面地开展批评,是一件难事。批评自己,怕失威信;批评别人,怕结冤家;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下级,怕丢选票……“三讲”中,最不好搞的就是自我剖析和民主生活会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了。 盘山县农民主生活会中,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  相似文献   

15.
组织部门应加强对干部的批评教育工作李萍一现行干部管理工作中在对干部的批评教育方面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上级领导看,虽然平时也对下级干部进行某些批评教育,但这种批评教育是随机性的,对象不普遍,尺度不统一,难免挂一漏万,抓了芝麻,...  相似文献   

16.
摒弃庸俗     
时下 ,庸俗的风气大有蔓延官场之势 ,试举数例 :称顶头上司为老板 ,公开场合下诸如“百忙之中”、“亲自”、“重要指示”等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为别人跑官要官牵线搭桥 ,充当掮客 ,传授“巫术” ,指点迷津 ;玩弄权术 ,讨好下级 ,明知不对 ,少说为佳 ,问题变成微瑕 ,批评变成希望 ,“要进一步”已成时髦的批评术语 ,一团和气 ,皆大欢喜 ;见面相互吹捧提拔 ,各自官升一级 ,大家都是兄弟 ,请多关照 ;小圈子活动频繁 ,以酒为媒 ,联络感情 ,三杯酒下肚 ,议论“朝政” ,大发牢骚 ;八小时以外沉湎于麻将扑克 ,还要带点“小刺激” ,有的追逐声色犬马…  相似文献   

17.
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加强党员和党组织的自身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党内思想斗争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法宝。然而,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地方党组织淡化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意识,甚至丢掉了这个有力武器,这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特别在批评问题上,不是缺乏勇气,就是使批评严重变味。有的明知被批评者违反了党纪国法,却在批评时轻描淡写,避重就轻;有的视  相似文献   

18.
近日,吴官正的《闲来笔潭》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书中首次披露了他从政道路上的一些重要经历,从中能够感悟到吴官正决策、为政方面的领导艺术,尤其是批评人的艺术。领导者首先要领方向,使下级明白前进的方向,按照既定的方向前进。当下级的行为与方向不一致的时候,及时纠正偏差,乃至批评就必不可少了。但领导者纠正下级偏差、批评下级的时候要讲究领导艺术。吴官正批评人,就很妙。一次,吴官正乘车去平阴,看到本来身披绿装的山,被挖得千疮百孔,心情沉重,就问身旁的时任济南市市长谢玉堂:"你知道愚公是哪里人吗?"谢玉堂回答说:"大概是河南人吧?真说不准。"吴官正又问:"愚公的后代现在何处?"大家愕然。吴官正接着说:"愚公是河南济  相似文献   

19.
执行力差,或许经常有上级这样批评下级,可是下级心里想:执行力差,差在哪里啊?你说清楚啊!难道执行力差的责任都由我一人承担吗?呸,我不服!是啊,冠冕堂皇地说下级执行力差,难免让人怀疑有推脱责任之嫌,因为执行力差可能涉及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上级  相似文献   

20.
波特定律     
《党课》2010,(5):121-121
“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的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这就是波特定律,提出者是英国行为学家波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