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在纵观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科学论断,是对当代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对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2.
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有完整的、特定的含义。包括高度的物质文明、高度的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构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完整体系。一、现代化的三个方面具有递进关系物质文明建设、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但是它们在现代化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主要表现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层次差别,出现了一个从“物”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人”的精神领域现代化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通览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可以高度概括为两个观点。第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亦即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第二,“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也就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两个观点均值得进行深入思考。本文重点讨论第一个观点,  相似文献   

4.
孙国志 《学理论》2009,(30):53-55
社会主义,可以分为“理想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自从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以来,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其最大特点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通过苏联模式的现代化的挫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成功,可以看出现实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现代化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极高度发展与人类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设定的共产主义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马克思不仅诉诸无产阶级革命,而且深入研究了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留下了大量丰富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审视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的两种视角和两种尺度;政治经济学用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上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比例变化和剩余劳动的不同分配方式说明了类与个体发展间由对抗到一致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发展方向是实现“两个保证”,而实现“两个保证”的最重要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科技革命推动的人类劳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6.
农村城市化是近现代世界 史上生产力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突出特征和根本标志。据统计,目前世界人口的城市化比率约为45%,也就是说,世界60亿人口中,有将近一半居住在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现代化进而我国的“三农”(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农村城市化这一战略任务的尽快完成。  相似文献   

7.
齐佳民 《学理论》2008,(5):38-39
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将“弘扬法治精神”首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这是继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之后民主法治建设领域具有战略性号召力的新概念,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对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深刻认识,标志着法制宣传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谈论经济发展的时候,在精辟地概括和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是在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以及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等重要论断的丰富和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近年来,航空航天、信息、生物、能源、原…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在21世纪中国守正创新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正,创“人的现代化”之新;守“尊重自然”之正,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新;守“人是社会关系总和”之正,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内在实质的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守“生产力”之正,创“新质生产力”之新;守“人的利益”之正,创“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之新;守“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群众观”之正,创“人民江山论”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发展动力的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守“世界历史理论范式”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念”之新;守“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模式”之新;守“共产主义文明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0.
李永胜  李渝萱 《求知》2022,(5):24-26
<正>文明是洞察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核心密码,也是透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论述,首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界定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从历史纵深和时代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与文明史价值作出了科学定位。从世界文明发展的宽广视野看,  相似文献   

11.
香港社会的转型实际上是在英国政府于八十年代在香港推行其“民主化”计划后才开始启动的。因而,这场社会转型是以港英政府推行的“政治民主化”为主旋律的。民主动员成了这场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机制。同时,它也使得社会转型赢得了较广泛的社会支持和认同。香港社会原先是一个典型的经济社会,它没有现代意义的民主政治体制,但却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和经济管理体制;它的民众没有多少政治权利,却有世界上最多的经济自由;它的政治发展和民主化进程举步维艰,但却有一泻千里的经济发展速度。这既是香港的奇迹,也是香港的畸形状态。而这一切…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习和研讨中,不少人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劳动者是首要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感到困惑不解。这个问题必须弄清。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在理论上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才能在实践上充分发挥劳动者(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经过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但仍然没有摆脱贫穷、落后,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后列出国家。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才能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才能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们全部工作的中心,也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考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必须看它是否迅速提高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离开这个根本出发点来谈改革只能走向历史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经济不发达国家占了世界民族国家的大多数。社会生产力落后,区域发展不均衡,在某些地区生存与发展仍是主要问题;教育和科技相对落后,使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素质跟不上现代世界所要求的民主素质;国家和民众虽有民主信念但缺乏民主传统和民主经验;有关政治理论研究不发达,使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缺乏理论指导,上述构成了经济不发达国家推进民主进程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中国,政府的根本职责“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文选)1975年-1982年,第240页)。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以政府行政现代化来保障,政府行政现代化的关键则在于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因此,研究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对于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等均有积极的意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现代化,主要指在现代行政中确立科学管理观念与理论,建立新型的行政管理制度,采取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等。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所追求…  相似文献   

16.
加快实施管理创新 建立现代管理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能杰 《求知》2004,(5):13-14,27
加快实施管理创新,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必须进行适应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制度创新特别是管理制度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准建立科学、民主、法治、高效、市场化、社会化的现代管理制度,包括现代政府管理制度、现代社会管理制度、现代经济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一词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现代化 ,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 ,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狭义的现代化 ,特指落后国家通过广泛的社会变革迅速走向世界先进行列的发展过程。现代化既是人类历史的必然选择 ,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以其非凡的睿智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列宁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然而 ,现实社会主义并没有象…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时,考察了科学和生产力的关系,得到了“科学是生产力”这个重要结论。我们进一步研究科学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不难看出:科学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谈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论现代“产权”的完善矩阵体系向维稻“产权”是“财产权利”的简称,是指人们对社会财产占有、处分、使用、获利行为的社会认可、政策允许和法律保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关系的高度复杂和政治上层建筑的高度健全,现代“产权”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完善体...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最近在会见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再次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共产主义讲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这一科学思想,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