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刘凌斌 《青年探索》2016,(1):97-102
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新时期以来,台湾青年的政治认同虽然存在一些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但总体上仍然呈现出不少令人忧虑的现状,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与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未来两岸双方应通过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不断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逐步破解两岸政治难题,以化解台湾青年的"中国认同"危机,重塑台湾青年以"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为指向的政治认同。现阶段两岸双方应把交流的重点放在深化两岸青年交流交往,鼓励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生活、就业与创业上,为他们参与两岸交流合作与大陆发展创造条件,从而逐步影响与引导台湾青年政治认同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2.
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互信是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政治行为者之间彼此包容和合作的心理基础和共同承诺.两岸政治互信可以分为"基础性互信"、"成长性互信"和"融合性互信"三个不同层级."九二共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双方关于"国家中国"的具体内涵的理解、两岸在一国之内彼此政治定位等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消除台湾各方面对"一个中国"的疑虑,才是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关键.笔者认为,"国家球体理论"可能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提供新的解释和思考路径.在两岸达成国家"领土主权一体"和"治权差序并存"共识基础上,双方的基础性政治互信将得以强化,两岸有可能更加顺利地进入"成长性互信"阶段,使两岸关系步入良性循环的历史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两岸政治互信与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互信,就是双方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才是影响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因素.台湾社会绝大多数民众认同"台湾化的中华民国".在相互对立的政治体系之上重构新的政治认同对象,是巩固两岸政治互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台湾参与APEC的目的 ,是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社会活动 ,加强与亚太其它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 ,塑造台湾的“主权国家”形象 ,增强其国际地位。因而在APEC的经济合作领域中 ,台湾是一个活跃的成员体 ,且有相当的成果。但是 ,台湾当局赋予APEC太多的政治功能 ,屡屡以APEC为平台挑战两岸关系的现状 ,希冀以此拓展台湾的国际空间。因此 ,APEC并没有为两岸之间的合作提供广阔空间 ,反而不时成为两岸交锋的舞台。  相似文献   

5.
《两岸关系》2021,(7):67-68
正第一章台湾问题的产生与两岸军事对峙第三节两岸双方在国际舞台上的较量新中国诞生后,很快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承认,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一批民族独立国家、一些和平中立国家。国民党统治集团败退台湾以后,仍然打着"中华民国"的旗号,在国际上大力争夺"中国代表权",阻挠新中国参与国际社会,阻止外国与新中国建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6.
刘红 《两岸关系》2014,(3):58-59
正长期以来,台湾南部县市的"政治认同"问题一直是两岸高度关注的议题。对此,既要看到台湾南部"政治认同"的倾向性和特殊性,也要看到其参与两岸交流的迫切性和积极性。关于台湾"南北差别"与"南北趋同"的关系两岸交流30多年来,两岸相互间的资讯和了解越来越多,同样也逐渐形成了对台湾南部社会政治态度、立场和"国家认同"的看法。从舆情报道和交流印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间以来,台湾方面为拖延两岸政治谈判,颇费心思地找出一些说辞。近期一个比较突出的说辞是,两岸谈判不能先谈政治议题,因为“政治议题是最尖锐、最复杂、最敏感的问题,如果一开始就谈政治议题,可能立刻造成双方对立、紧张局面,使谈判无法持续展开,对双方协商极为不利”,“甚至  相似文献   

8.
<正>(以时间先后为序)1 2月11日,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会见台湾方面陆委会主委王郁琦。这是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次正式会面,是两部门间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的开端。此次会面,是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上,在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初春的北京,当两岸同胞翘首企盼海协与海基会第四次事务性商谈能在两会负责人北京会谈共识基础上达成协议、取得成果的时候,台湾海峡彼岸却吹来“推翻、修正部分焦唐会谈共识”的料峭春寒.人们在惊愕、失望之余,不能不对台湾有关方面的所作所为表示遗憾.汪辜会谈后,台湾有关方面不断在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塞进“司法管辖权” 等政治敏感问题,严重干扰了去年举行的历次商谈,影响了两岸交往交流中具体问题的解决和《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的落实.为此,海协提出,在目前两岸政治上存在重大分歧的情况下,双方应在两会商谈中回避政治敏感问题,不把一方的政治诉求通过协议强加给双方;为有利于解决两岸交往交流中的具体问题,两会应就事论事,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05,(6):28-28
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昨日会面后,宣布两党达成六项重要共识,包括将当年双方各自口头表述的“九二共识”,简化成“两岸一中”的新概念,坚决反对“台独”,结束敌对状态,并大力加强两岸经贸合作,促进台湾人民参与国际活动等,令两岸关系进程再向前走一大步,为未来发展前景创造了无限空间。由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导的对台政策新思维,获得台湾两大在野党领袖的积极响应合作,而且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两岸和解的大趋势已经形成。此时此刻,陈水扁作为台湾的执政领导人,必须作出历史性的抉择,对两岸人民有所交代。…  相似文献   

11.
两岸政治互信问题极其复杂,利益认知上的差异和冲突是根本原因;建立互信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追求利益重叠面、构建共同利益的过程。本文从利益认知与两岸互信的关系出发,先后讨论了“台独”势力、威慑战略、制度差异、台湾的“国际空间”、自信与互信的关系等重要因素与两岸互信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是两岸互信面临的诸多困境,最后探讨了破解这些困境、建立两岸互信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台湾对外政策出现大转折。本文首先分析马英九“外交”政策理念与主张的主要内容,接着探讨其政策主张提出的背景与目的,然后分析其主要特点,最后对其影响与前景做初步简析。马英九主张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协商解决台湾的“国际参与”问题,扭转民进党时代“烽火外交”政策,改以灵活、务实策略处理台湾的“国际参与”问题,这有助于降低两岸在国际社会的摩擦甚至对抗。但马英九提出在“平等”原则下寻求“国际活动空间”与“国际人格”的做法,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程度影响,“活路外交”到底能走多远值得观察。  相似文献   

13.
加入"政府采购协议"(GPA)是台湾继加入WTO之后在扩大国际经济空间上的又一重大收获。这一举措的动机并非为获得GPA所带来的政府采购市场机会,而更多是出于扩大国际参与度的考虑。这也决定了其谈判过程多次波折。从谈判结果来看,加入GPA对台湾本身的经济和贸易发展影响不大,但对两岸关系以及祖国大陆加入GPA谈判却有一定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两岸农业贸易和投资协作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较长时期台湾岛内民心或政治取向与经贸走向“相悖”。“相悖”是现象,“相符”是实质:由于不能依据市场规律、农业产品和要素比较优势差异建立实现双赢的合作机制,台湾中南部农民从与大陆经贸往来中受益不多。鉴于此,大陆应加强两岸农业贸易和投资协作,让利于台湾小农,扭转岛内关于“大陆农产品是造成台湾农业困境根本因素”的错误认识,彻底打破政经相悖的格局。本文提出: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借鉴现代发达经济扶持农业惯例的前提下,放开台湾优势农产品进入大陆市场;创造条件帮助台湾小农西进大陆创业,用其农业要素上的比较优势来抵消产品上的比较劣势。  相似文献   

15.
《人权》2020,(2)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ystem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since1978.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ystem on China is the chang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governing philosophy,the awakening of domestic people 's rights awareness,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epening of human rights concept and human rights awareness.However,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ystem is not completely passive.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ystem is both a strategic issue and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domestic political choice.It reflects China's understanding of human rights from a formal recognition to a major change in value recognition.There is a process of mutual influence,interaction and mutual recogni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ystem.While learning and internalizing existing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norms,and adjusting its behaviors with existing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norms,China is also affect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ystem with its human rights stance,human rights views and its capabilities of continuous growth.  相似文献   

16.
The research results given here show that Taiwanese local elites, in terms of breadth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upport the common people's right of participation more than those in Mainland China. In terms of depth, local elites on neither side support having people with special family backgrounds as leaders, but the Taiwanese do not narrowly define the qualifications of leaders or managers, requiring, for example, a certain degree of capability. Mainland Chinese local elites are more conservative in this respect. On the issue of economic equality, the concept of establishing a limit on income varies greatly on the two sides. The percentage of those in favor of such a limit is lower in Taiwan, yet the Taiwanese endorse more the idea of taking care of the poor and correcting unequal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on conflict resolution is quite the same for both sides' local elites. That is, they all strive to maintain harmony and avoid conflict, even at a price of sacrificing plans for local development. The most probable factor behind these trends is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politico-economic systems, the process of their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us quo. Thus,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either on certain perspectives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or on other possibl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se perspectives. Elites on both sides are especially similar in their efforts to avoid conflict and their tendency to respect experts, showing the effect of a relatively homogeneous culture as we compare such attitudes internationally, but such cultural tastes might hinder future democratization on both sides. Other possible inferences, including th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on both sides, will be dealt with briefly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台湾经济形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严重冲击了外向型的台湾经济。在内需提振乏力、外需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下,岛内生产和服务业增长停滞,财政状况恶化,民生痛苦指数提高。导致台湾经济衰退的原因有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其中产业升级不力是根本性的因素;而两岸经贸关系的逐步开放和正常化回归有助于纾解台湾经济困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路的兴起于普及,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了人们参政议政的一种经常化形式。然而,由于参与态度不积极、参与能力欠缺及参与的客观条件不理想等因素的影响,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妇女却在整个网络政治中被边缘化了。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首先刺激她们参政议政的愿望,其次提升她们的网络政治参与能力,最后还要加强民族地区边远农村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9.
台湾政党再次轮替的深层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在2008年出现第二次政党轮替的深层原因是民进党未能解决政治贫腐和经济衰退这两项选民最关心的议题.2005年"三合一"地方选举是民进党"由盛转衰"的分水岭.2008年1月的"立法院"选举,初次采取以小区单席为主、政党比例代表为辅的制度,放大了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得票悬殊,在"立法院"形成"一大一小"的席次格局,为台湾政党的再次轮替埋下了重要伏笔.在2008年最高领导人选举中,民进党候选人既无法有效整合内部的派系结构.也无法摆脱扁案和激进"台独"路线的困扰,争取中间选民的支持,从而导致了台湾政党的再次轮替.  相似文献   

20.
光复初期台湾农会与合作社分合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据时期的台湾与1945年前的中国大陆各自拥有不同的农民组织经验,这两种经验在光复初期的台湾交集。国民政府在接收台湾后不久,即依据大陆“农会政治,合作社经济”的原则,将台湾最大的农民组织——农业会划分为农会与合作社两种组织,使得光复初期的台湾农民组织陷入分分合合的纠葛之中,直至1949年台湾省政当局重新将其合并。在农会与合作社分合问题的背后,可以看出在国民党的政治版图中,台湾的地位日渐重要,台湾农民组织的地位也日渐重要。在糅合两种农民组织经验的基础上,当政者促成了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性功能的新农会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