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碧红 《党史文苑》2001,(1):43-44
廖承志是一位学识广博、多才多艺的人。1983年6月,廖公猝然去世,海内外各界人士无不痛惜。人们永远铭记他为国为民所做的重大贡献,也深深怀念他那热情爽朗、平易近人、风趣幽默的乐观精神。 廖公的母亲何香凝女士能诗擅画,国画造诣颇深,所作山水、花卉,笔致圆浑质朴,尤工狮、鹿、鹤、虎等动物画,意态生动逼真。在母亲的熏陶、影响下,廖公自幼喜爱绘画。 何香凝作画时,廖承志都会专心守候于母亲身旁,一边研墨,一边琢磨,有时实在忍耐不住,就提笔画起小人像来,虽然笔法稚嫩,但人物却栩栩如生。当何香凝发现儿子的特长后,不无…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的父亲廖仲恺、母亲何香凝是国民党元老,他却在革命危急时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7次坐牢,却对革命忠贞不渝;他戴着手铐随红军长征,却对押解他的战士关怀备至。他就是晚年被尊称为“廖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  相似文献   

3.
一树梅花伴水仙,北风强烈态依然。冰霜雪压心犹壮,战胜寒冬骨更坚。这是何香凝于1935年10月在她画的一幅《梅花》画作上题的一首诗。这首诗正是何香凝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地追求真理的高风亮节的生动、形象的写照。她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中的许许多多的诗作道事,大都是她的这一高风亮节的具体体现。功夫莫俗共倾资何香凝与丈夫廖仲恺一起,在整个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一边在日本留学,一边投身于民主革命运动。廖仲恺常因执行孙中山的指示回国联络工作,何香凝便经常独居日本,既要继续完成学业,管家,抚养儿女,还要参…  相似文献   

4.
正何香凝,号双清楼主,1878年6月27日出生在香港。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妇女运动和民主革命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优秀的国家领导人。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著有《何香凝诗画集》。  相似文献   

5.
早在1948年就听说过胡志明主席的汉文很好,但对于他还会写一手好的汉文诗,那是到了中国解放以后才知道。50年代初,《人民日报》刊登的一扁通讯,引了他在1950年9月越南军队准备发起边界战役时写的一首汉文诗《登山)。这是我首次读到他的汉文诗。此后,由于工作上的关东,有机会看到胡志明更多的汉文诗。根据已知的,胡志明用汉文写的诗共有100多首,收集在《狱中日记》和《胡志明汉文诗》两本诗集里,  相似文献   

6.
红叶虽红不耐寒, 黄花傲雪可盘桓。 劝君莫醉秋深酒, 留作人间壁上看。 这是我国著名女革命家、政治家、画家和诗人何香凝在一幅《枫菊》的画作上题的诗,抒发了不畏高压、不惧屈辱、矢志报国的勇气和决心。她在漫长的革命征  相似文献   

7.
正据考证,最早使用"中国梦"一词的是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他在《德祐二年岁旦》的诗中有"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下泉》诗是《诗经·曹风》中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诗中的"中国"指中原地区)的句子。2008年3月1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  相似文献   

8.
黄志刚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每当想到他,不由得就会想到那首著名的诗《有的人》、他就属于那种“还活着的人”。  相似文献   

9.
诗人周恩来     
在周恩来的一生中 ,他不仅爱诗 ,还写诗、改诗、录诗、评诗 ,他的诗人气质、诗人风范 ,使人折服。写 诗1 91 4年 ,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时 ,写成两首五言绝句《春日偶成》 :“极目青郊外 ,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 ,搏浪踵相踪。”“樱花红陌上 ,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 ,相思又一年。”前者以忧愤的心情 ,深刻揭露统治者镇压革命的罪行 ;后者通过对祖国大自然的描写 ,抒发了热爱祖国和人民、追求光明和进步的强烈情感。这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周恩来最早的诗歌作品 ,刊登在天津南开中学《敬业》杂志创刊号上。 1 91 6年写就《送蓬仙…  相似文献   

10.
宋庆龄与何香凝,堪称一对敢死的救国女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入我国,何香凝不满于蒋介石抑内媚外的不抵抗主义,她愤然寄诗国民党高级将领,愿将“巾帼裳”,“换你征衣去”。1932年。当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消息传出后,淞沪前线随即出现了宋庆龄、何香凝两位伟大女性的身影……  相似文献   

11.
廖仲恺夫人何香凝与黄埔军校有非常深的渊源.1925年8月20日,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牺牲后,黄埔军校曾专门请何香凝在黄埔军校开课.何香凝还多次应邀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演讲,其和黄埔军校有很深的关系.何香凝与黄埔军校的渊源还得从黄埔创办初期的艰难日子谈起.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 他系国民党元老之后,却在革命低潮时投奔了共产党;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却戴着手铐走完了长征路; 他曾多次被捕入狱,却每次都奇迹般地生还; 他曾因“海外关系”被批判,却藉此在外交战线上独树一帜。 他就是童年被叫作“肥仔”,晚年被尊为“廖公”的杰出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廖承志。 今年是躲志同志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缅怀廖公伟大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
春奇 《新长征》2020,(1):58-59
廖承志在党内一向以从容达观、性乐喜谐、交友广泛著称。他一生7次入狱,其中最长的一次在狱中接近4年,是在抗战时期。在他当时撰写的多篇诗文及《监狱斗争经验点滴》中,清晰地记录着那段身心备受摧残的岁月,从中可以窥见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横逆卓然坚守的信念与态度。邓小平戏称他为"坐牢专家"廖家满门英烈。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母亲何香凝都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  相似文献   

14.
关于《看山》一诗质疑周玉甫1993年12月,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前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都转载了《党的文献》1993年第6期上新发表的毛泽东诗四首。这是一件大喜事、大好事,因为不论在毛主席的生前还是身后,人们都很爱读他的诗。从发表这...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的诗     
《党史博采》2001,(12):24
在周恩来的一生中,他不仅爱诗,还写过不少诗,他的诗人气质、诗人风范,使人折服。 1914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时,写成两首五言绝句《春日偶成》:“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这是我们所见到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上说过:“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①人们千万别把这句话看得太认真。从毛泽东读书的实际情形看,杜甫的诗,他很愿意看(参阅本刊1998年第12期《毛泽东与杜甫作品》);白居易的诗,他同样很愿意看,而且读得很熟,有不少诗还记得牢,连《琵琶行》、《长恨歌》这样长的诗都能背诵。1939年5月3O日,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时说:“从前有一首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土时,倘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在我们的历史学家那里叫做‘盖棺论定’,就是说,人到死的时…  相似文献   

17.
<正>何云,原名朱士翘,1905年出生于浙江上虞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专攻经济。不久因家贫转入可以公费就读的铁道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驱使下,何云毅然停学回国,投身于抗日救亡工作。1932年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期间,他编辑《中国论坛》杂志,协助宋庆龄、何香凝共同领导"民族解放大同盟",并担任宣传部部长。他不顾个人安危,整日奔  相似文献   

18.
廖承志,1908年生,广东惠阳人,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先生,曾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  相似文献   

19.
古人有“一字师”之说,意思就是别人在一个字上指点了你,在这个字的意义上,他就是你的老师。其中,唐代郑谷改齐己《早梅》诗一例,流传甚广。《诗人玉屑》的记述是:齐己听说住在袁州的郑谷很有才学,便携带自己的诗作去拜访他。郑谷读到齐己的《早梅》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一句时,指点他说:“数枝开”还不算早,不如改成“一枝开”。郑谷因此被后人称为“一字师”。  相似文献   

20.
《先锋队》2003,(4)
廖承志同志喜欢画画,而且喜欢通过自画像以“言志”。他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自画像,今天已成了珍贵的革命文物。廖公既坐过“洋牢“(日本三次,德国、荷兰一次),也坐过“土牢”(国民党两次,张国焘一次)第二次坐国民党的牢时间最长处境也最险恶。他于1942年5月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逮捕,关押在江南泰和县马家洲集中营,后转重庆歌乐山监狱,先后关在“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黄家园子和白公馆,遭受了比过去更加残酷的折磨,但始终表现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廖公在马家洲集中营还画了一组反映狱中生活的自画像,共8幅。这两幅(图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