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叶飞  黎藜  熊鹤 《当代贵州》2011,(30):44-45
“真没想到,政府给我们牵线搭桥,发展订单蔬菜,我们可以放心种菜了。”9月28日,在德江县合兴乡板坪村500亩大葱种植基地,正在给大葱浇水的种植大户陈军如是说。这一“订单蔬菜”的方式,是145名乡、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一次次召开群众会,做农户思想工作,算清种菜收入与闲田闲土对比账,让广大农户放心种菜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正>4月中旬的一天,在二十九团一连147座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温室大棚区,拉菜的车辆排成了长队。走进张华的温室大棚,张华一边给自家大棚里的西瓜藤苗喷施微肥,一边高兴地对笔者说:"由于我们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标准种植,生产出的蔬菜不出大棚就全部被乌鲁木齐等地客商订购。"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卖的菜都是自己种的,又便宜又新鲜,很受消费者的欢迎。"2016年11月2日一大早,六师一一○团四连"嘉鑫"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顾水萍在五家渠市绿色田园蔬菜超市里忙活起来,她一边配菜,一边高兴地对笔者说:"这几天,许多顾客前来订购配菜、礼品蔬菜,我们的菜都供不应求了。"自九月初以来,五家渠、米泉、昌吉、阜康、乌市等十几个单位提前到顾水萍的绿色田园蔬菜超市里来预订配菜、礼品菜。截至目前,她的绿色  相似文献   

4.
正眼下,张娟娟一家人每天在忙着摘菜、过秤、装箱,西红柿、黄瓜、茄子等时令青菜已摆放整齐准备销售,一旁翠绿的芹菜苗也长势茂盛,这是他收获春前蔬菜、繁育二茬菜苗的场景。张娟娟原来是一位个体户,没有从事过温室蔬菜生产,看见邻居家的好姐妹从2002年种植大棚效益还可以,她就动了心,2004年她在一二九团十一连承包了三座大棚,刚开始,不懂种植技术,种植的菜苗经常遇到死秧的情况,一年到头收入甚  相似文献   

5.
周琼珍是八十六团的一名女职工。2001年,她种植170亩棉花收入2.5万元;发展3.5亩大棚蔬菜,收入1.2万元;饲养5头母猪,收入3500元;栽培花卉收入2000元。她靠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1996年,她随丈夫从甘肃来到八十六团,团场两费自理、租赁承包深深吸引了她。当年,她承包了30亩棉花,从备耕一开始,她就像个陀螺一样飞速地旋转起来。她勤学好问,吃苦耐劳,从播种、放苗、田管到病虫害的防治,项项措施落实到位。通过  相似文献   

6.
今年33岁的郑建华,是一三六团一连的农工,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自己耕耘的黑土地上刨出了闪亮的金子,实现了她人生的价值。 前两年,郑建华继承父亲的业绩,搞起了蔬菜种植。在父亲的指导下,她不仅种植传统的蔬菜,还自筹资金6000元,修建了一个简易温室大棚,在早春时种上油白菜、菠菜和香菜,仅大棚一项,纯收入就达5000多元。另外14亩菜地,她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用10亩地专门种植韭菜,年纯收入2万元以上;用14亩地种植棉花,虽然去年受灾减产,但纯收入也在4000元以上。她见缝插针,利用地边、地角,点上冬瓜、茄子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一年下来,这块土地就给了她2万多元的纯收入,加上丈夫开车  相似文献   

7.
乌盟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突破了传统的种植观念,在“调”字上走出一招妙棋   在种植业结构中,乌盟突破了“唯种是粮”的观念,把土豆从粮食作物中分离出来,提出了“土豆立盟”发展思路,使大规模种植马铃薯成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头戏。四子王旗可以说是乌盟“土豆立盟”的一个缩影。这个旗的东八号乡,有耕地 9. 28万亩, 98年马铃薯播种面积就达 4. 12万亩,人均达五亩。仅此一项农民从中获纯收入就高达 1300元,收入上万元的有 80多户。 2000年,东八号乡马铃薯面积一跃扩大到了 7. 54万亩,人均 9. 3亩,占总播面积的 81%,全…  相似文献   

8.
2005年,农三师五十三团工会积极动员鼓励全团职工发展自营经济,使团场提高了经济效益、职工实现了增收。为全团2960户农工划分了18400亩“两用地”,划分率100%,并为每户发放两用地固定证和使用证。团工会看准市场,鼓励农工在两用地种植棉花10792亩,现该团两用地棉花平均单产籽棉285公斤,总产308万公斤,新棉总收入1291.8万元,除去成本784万元,户均收入2648.65元;种植冬、春麦,正播、复播玉米30500亩,单产350公斤,总产1068万公斤,总收入1494.5万元,纯收入747.2万元,户均收入2524.7元,其他作物1850亩,总收入214.5万元。户均种植业纯收入达到5173.35元。  相似文献   

9.
<正>9月5日,走进农七师一二九团设施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女职工唐联淑夫妇俩正在给大棚内种植的辣椒除草。她一边忙着一边高兴地说:"现在尽快把里面的杂草除掉,防止养分浪费,达到早座果、多座果,早上市的目的。"今年37岁的唐联淑,精明能干,1999年参加土地承包,又品尝了承包亏损的酸楚,她总结经验,不懂就问,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10.
今年以来,京郊蔬菜出口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到目前为止,全市蔬菜出口5万多吨,出口供货额达2000多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0%以上。郊区蔬菜出口基地面积不断扩大,其中仅延庆县出口菜的基地面积就由1997年的1.2万亩发展到今年的3万亩,预计收入达60...  相似文献   

11.
正连日来,在二师三十三团惠民蔬菜店里前来购买蔬菜的居民络绎不绝,蔬菜销售人员一边准确地过称,一边迅速地划卡计价并叮嘱老年人把惠民蔬菜卡收好。近几年,随着团场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到团部居住的职工越来越多,职工日常吃菜基本上都是依靠小商小贩提供,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三十三团党委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特拿出100余亩高产棉田用于种植蔬菜,同时在团部人员居住集中地开设蔬菜店,为居民提  相似文献   

12.
在环县演武乡村民梁国霞的地里,一行行沟垄勾画得规范、整齐。谈起她膜粮食的好处,梁国霞的心里装着一本账:过去旱地种植玉米,每亩最多能产400多斤,除去籽种、化肥钱,一亩地最多收入200元。去年自家种了3亩玉米、2亩豆子。玉米亩产都在1200斤到1500斤,豆子也收入了几千元。春节期间,仅豆子收入就给家里换回了一辆摩托车和一台电视机。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的一天,在农五师八十一团八连远程教育室内,职工斯顺伦一边收看《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一边用笔记本记录着管理要点。连队远程教育室的开放,为我们致富提供了不少方便。斯顺伦高兴地介绍说。在经营管理上,斯顺伦通过远程教育的学习,让他对蔬菜大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9年,斯顺伦在承包57亩棉花地的同时,自行筹资4万元种植两座大棚,双向收入达6万余元。眼下,斯顺伦正进行葡萄苗自繁工作,他说,有了远程教  相似文献   

14.
今年近60岁的张泽山,称大名没几个人知道,可一呼张大炮,便名声大震。 自1988年,老张开始学种大棚菜。他推掉了连队的一个烂猪圈,整出1亩多地。他边干边学,七八年下来,像滚雪球一样,周围坑坑洼洼的七、八亩猪圈,被老张投资整了出来。如今,他年年种植5亩大棚,也是该团面积最大的庭院种植户,年收入在3—4万元。 老张的种植结构逐年更新,产品适销对路,供不应求。他搞的立体种植模式,即瓜地套种土豆、玉米也大获成功。2亩多的大棚瓜,老张说收入2万元不成问题。 为方便蔬菜上市,老张花3万多元,  相似文献   

15.
1955年,针对乌盟地区“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无霜期短”的自然条件,乌盟盟委、行署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了“土豆立盟”的发展思路。经过几年的实践.乌盟的土豆产业化迈出了较大的步伐,目前,全盟土豆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占全国土豆总播面积的1/10。土豆总产达到80亿斤,占全国土豆总产量的8.7%。可出售的商品薯达到60亿斤以上,商品率达到70%。农民从直接出售及加工土豆中,人均增收623元,占全部收入的40%,土豆,这一自然界带给人类的可食性植物,在乌盟对稳粮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起到了积极的支柱作用。(一)当…  相似文献   

16.
致富参谋     
《先锋队》2002,(3)
玉米新品种晋单32号,1994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生育期125天左右,省区试平均亩产601.2公斤,比对照烟单14增产8.8%,适宜我省玉米春播早熟区种植。选育单位: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通讯地址:大同市迎宾东路18号邮政编码:037008电话:0352—6090772晋单34号,1997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05—110天,夏播90—95天,省南部复播区试平均亩产483.3公斤,比对照烟单14增产10.7%,适宜于我省南部麦田复播、北部春播早…  相似文献   

17.
"团场给我的每座大棚补贴2000元优惠政策,鼓励我们利用冬闲搞大棚种植实现多元增收,6月份我4座大棚种的草莓和油桃就卖了9万多元。"8月14日,四师六十八团四连女种植户李艳霞一边在为油桃树修枝施肥,一边聊起大棚的收入,她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今年31岁的李艳霞10年前从河南远嫁到四师六十八团四连与丈夫李刚承包65亩地种植水稻,刚开始,由于水稻是人工插秧、牛耖  相似文献   

18.
吴忠市早元乡黎明村妇女史秀琴,学科技、用科技,在自己搭建的24栋日光温室里巧种菇菜,去年一年纯收入达2万多元。仅有初小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史秀琴,1989年,在露地菜上做文章,在豆角地里砌矮墙,当年收入1500元。靠种菜初尝甜头的她信心十足,第二年,又搭了个蔬菜大棚,年收入达6000余元。从此,她更加认真学习种菜技术,先后订阅了《农业  相似文献   

19.
正眼下,室外还是滴水成冰,但在七师一二九团三连的日光温室大棚里,张娟娟一家人却满头大汗地在近30摄氏度的棚里忙着摘菜、过秤、装箱,一旁翠绿的西芹长势茂盛,这是她收获今年的第3茬蔬菜。张娟娟从2008年开始种植大棚,在团场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从当初3座大棚到现在已成为拥有12座大棚的种植大户。去年春季,育了9座大棚的番茄苗,仅在两个月培育的番茄苗收入就达9万  相似文献   

20.
"早晚品种搭配巧,技术、销售不能少."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三江村农民伍建中的"蔬菜经",使他成为当地蔬菜种植的能人.今年,他家仅早春菜收入就达4万多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