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吴玲 《民主》2012,(7):55-56
据《中国技术市场报》载:安徽淮北矿业童亭矿在班组中开设“互动课堂”.让班组中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职工讲解理论知识.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职工传授实操技术。并鼓励各工种、岗位之间相互拜师学技、取长补短,从而打造出“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孟兰英 《各界》2010,(4):6-9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随着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增加,向建交国派驻大使便成为了当时我国外交工作的一件大事。中央决定组成以军队干部为骨干的外交队伍。  相似文献   

3.
赵启正 《民主》2008,(12):31-33
在200年前,我们中国人可以不知道欧洲也不知道美国.照样生活得挺好。但现在不知道欧洲、不知道美国,可就不行了。那么,我们说一下“公共外交”的概念。外交,传统认为是政府之间的事情,外交部对外交部.或国家领导人对国家领导人,这叫“政府外交”。无外乎解决双边关系,如果到了联合国就是解决多边关系。“公共外交”也可以翻译成“公众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的不一定是政府间的内容.如果说我们的国际广播电台是国语的,  相似文献   

4.
王震亚 《民主》2012,(2):15-18
在20世纪的中国,能有幸与两千年前的孔圣人相提并论的人物屈指可数。鲁迅是一位.被毛泽东称之为“现代中国的圣人。”陶行知是另一位,亦被尊为“万世师表”(宋庆龄语)、“当今一圣人”(董必武语)。  相似文献   

5.
我们这个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很了不起,我搞了一辈子外交,去过世界上不少地方。有一次去大学讲演,有一个学生很厉害,他一下子把麦克风递到我面前,他问我:“您搞了一辈子外交,觉得最自豪的是什么?”我回答:“是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6.
王贞勤 《侨园》2014,(9):56-58
初到西安:神秘“雷电社”惊动周恩来 “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略中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高潮。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了促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实行抗日救国,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变,扣押了正在西安的蒋介石和陈诚、蒋鼎文、朱绍良、卫立煌、陈调元等国民党军政大员,宣布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通电全国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政治主张,张学良还致电当时在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的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国共产党的意见,同时希望周恩来能亲自来西安共同解决事变。  相似文献   

7.
瞿世镜 《团结》2007,(5):21-22
回顾20年政协生涯.我始终围绕五大主题建言献策。路线稳定。1989年春夏之交,我正在英国讲学。当时国际传媒纷纷发表评论.认为中国政策可能有变。我立即写信回国,请中央统战部宋垄副部长转呈小平同志和中共中央。我在信中明确提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应该保持长期不变;干部是为路线服务的,  相似文献   

8.
《党政论坛》2011,(24):33-33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崛起已无悬念。对此,日本国内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希望与中国组成东亚共同体,借中国崛起繁荣日本;另一种则认为,应对中国崛起保持警惕,要与美国等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海洋国家结盟,应对“中国威胁”。  相似文献   

9.
孙燕 《民主》2012,(7):51-51
在中国这个不太规范的股市.大股东圈钱是出了名的.不少大股东动不动就融资,说不分红就不分红,有的连续十多年都是“铁公鸡”,因而被视为“霸王”。他们一手遮天时.“金刚怒目”令人惧,是为“霸王怒”,  相似文献   

10.
袁浩 《民主》2012,(2):55-56
笔者日前在下基层时发现,某乡镇一位分管组织工作的领导不仅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在各村村部大院公布.还将手机号码印成卡片分发给群众,老百姓要办理一些诸如转移组织关系、开证明、盖章、办证等小事,或者需要问询一些政策事宜。只需给他打个电话,就可以不用费时费事。有人笑话他是自找麻烦,该同志却说:“为群众服务就是要不怕麻烦!”  相似文献   

11.
陈先奎 《党政论坛》2012,(12):24-25
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在中国与周边以及亚洲大国之间挑拨离间、分化瓦解,给中国周边外交以及亚洲大国外交构成了严重挑战。中国周边外交迫切需要从运筹全局的高度,进行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调整,其中一条就是把印尼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一个重要战略环节,即把印尼作为中国周边外交和亚洲大国外交的重要战略支点国家。  相似文献   

12.
《党政论坛》2011,(24):28-29
近来,在南海出现了新的合纵局面:越南与印度走近,菲律宾拉日本入伙。对中国而言,如何应对这种新局面,是当前急需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1949年我31岁,担任苏联驻北京总领事。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亲眼目睹了开国大典。“俄中友协名誉主席齐赫文谈本刊驻莫斯科记者盛世良王南枝外国人看中国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俄中友协名誉主席齐赫文日前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轻捻银须,朗声笑道:“十月份我三喜临门:我有幸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50周年;我略尽绵薄的俄中建交50周年;我首次踏上中国大地60周年!”齐老年过八旬,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说:“我这辈子同中国有缘。1939年10月1日我从莫斯科起飞,到乌鲁木齐,开始了近11年的驻华外交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呈现出新的变化,中国外交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中面临着新的调整与转变。多边外交的兴起成为这一阶段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能否恰当运用多边外交,既是衡量大国外交风范的标志,也是中国走向“合作性崛起”的关键。本文试从多边外交的概念入手,在概要分析新世纪中国多边外交发展背景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高小升 《党政论坛》2013,(23):26-29
十八大是中国在实现小康社会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为新时期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十八大后中国外交呈现出新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外交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和创新,而且在实践中也体现出外交布局更加全方位、  相似文献   

16.
丁东 《各界》2012,(12):16-19
“文革”那年,我15岁,正在北京师大一附中读初中二年级。  相似文献   

17.
史飞翔 《各界》2014,(9):84-85
1955年9月17日,冲破重重阻挠,钱学森携夫人蒋英及两个孩子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10月8日上午,钱学森踏上罗湖口岸。一上岸,钱学森仿佛重新换了一个人似的。当时,一帮记者围着钱学森。其中一个香港记者用英语向钱学森提了一个问题。钱学森当时就说:“我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讲中国话。”这时,这位记者解释道他只会讲广东话和英语。钱学森说:“我想普通话在中国用得很普遍,你是中国人,应该学会讲普通话!”从那一刻起,钱学森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与外语许凤清1913:我学习写英文大家都熟知毛泽东有着渊博的中国文史知识,其实,毛泽东也历来重视外国语言的学习和对世界知识的了解。1910年毛泽东在湖南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就开始学习英语。当时教英语的是一位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年轻教员.他对...  相似文献   

19.
肖扬 《党政论坛》2014,(2):10-11
1989年5月5日,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刘复之率中国检察代表团出访新加坡、泰国,我以代表团副团长身份随同。飞行途中,刘复之检察长叫他的秘书小雷与我换了座位,我坐到了检察长身边。他谈起了1988年年底,当时一位中央主要负责人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的几句话: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08,(2):21-21
今秋以来,亚太地区形势闪现两大亮点:一是9月,日本的“识途老马”福田康夫击败鼓吹“自由与繁荣之弧外交的庥生太郎,取代了主张“价值观外交”的安倍晋三出任首相。他在重申日美同盟关系仍将是日本外交政策基石的同时,明确强调日本将推行重视联合国和亚洲的外交,特别是日本与中国和朝鲜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