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娇 《学理论》2022,(8):27-29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标志着人们的需要由“物质文化需要”上升为“美好生活需要”。在马克思的视域下,美好生活需要是“现实的人”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摆脱劳动异化的束缚,以人民为主体进行劳动创造,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美好生活需要构成人全面发展的动力,推动了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2.
隋洪波 《学理论》2013,(32):39-41
马克思视野中的"人的问题",就是作为现实的历史的人如何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逻辑构架看,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自由,归结为无产阶级克服劳动异化、消除阶级分化,并把扬弃私有财产制度当作是克服异化劳动、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手段。追随马克思的思路,我们可以澄清在资本主义时代"人的问题"的本质,洞悉"人的问题"产生根源,从而为社会主义新社会彻底解决"人的问题"提供理论上的背景支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中,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看作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直接对立物和代替物,并把未来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一个“联合体”。这个“联合体”被看作是联合起来的个人的集合,是首先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并在此条件下能够使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成为现实的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这样一个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建立在如下一些理论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1)过去的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  相似文献   

4.
金文 《学理论》2011,(4):37-38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生命活动由两部分时间要素构成的: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长期以来,劳动时间占有的比例远大于自由时间,是第一位的时间要素。然而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自由时间已成为人类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马克思把自由时间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明确指出了自由时间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的基本条件,增加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1,(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异化劳动四个规定及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人的本质异化思想,从而扬弃异化、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复归。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表征集中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基于马克思"异化与扬弃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的观点,应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直面异化;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驯服异化;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克服异化。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于微观而言,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复归。于宏观而言,才能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  相似文献   

6.
白敦遥 《理论导刊》2001,(12):10-12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中,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核心内容之一,但在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和研究中,对此却严重忽视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在该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称之为“真正的共同体”,认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119页)显然,这种“真正的共同体”是一种联合体,各个人在联合中获得自由。在…  相似文献   

7.
自由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就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一个立根于历史之上的过程,自由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在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的自由程度将得到质的提升。重温马克思的自由观有助于我们理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的含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自由观。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9,(1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阐述机器与大工业的关系,从机器取代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减必要劳动时间的发展路线,阐明人类进入"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的现实可能性,为我们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在关系提供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路径。基于人类劳动的解放,人工智能促进人机融合,变革社会生产模式,使人的劳动回归到"自由自觉"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增加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且人工智能为人类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社会提供物质保障,为加速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成  朱光华 《学理论》2009,(19):170-171
入的生成问题是成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可以追溯至青年马克思关于“人通过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吏而生成”的思想。即通过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渡过资产阶级社会形态这一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实现人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其中,对人本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描述,准确地指出了人的生成的标志和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实质上是关于人的各项权益得到全面保障的理论。文化权益作为人权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全面生产的理论,只有在满足人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社会权益、生态权益和文化权益等整体权益的过程中,才能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的具有公共性意蕴的现代化新路,是对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忠实践行和时代拓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互动不仅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现实存在形式,也构成了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出场语境。基于物质生产关系和人际交往关系的关系理性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发展动力,通过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公共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实公共性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意涵实质。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为新时代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它启示我们要以依靠现实的人为实践主体,以立足现实的社会为存在基础,以推动公有制为主体的物质生产为根本动力,以培育互依性的人际关系为价值指向,以实现公共利益为核心内容,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愿景,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本清源、厘清思路、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一、人的解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解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马克思把他所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界定为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可以做任何不损害他人事情的权利,是人所固有的、不能剥夺东西,而自由又无处不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个人自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现实的资产阶级社会严重阻碍了人的自由,必将被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新社会所取代。自由主义拒斥他人强制,主张秩序的自然生成,反对社会革命和制度设计。将两者作比照,有利于更好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也能够为推动当代中国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思想启发。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31)
哲学与美学的关系可谓是紧密依存,相互促进。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美学思想更是随处可见。那么,《共产党宣言》中有吗?一定是有的,还很深刻。《共产党宣言》旨在建立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人终将成为自己的社会的主人,即自由的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显然,马克思十分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社会中所有人发展了,社会才能进一大步。这一点引发了笔者对于传统中国美学思想的思考,中国传统美学发展以来,就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关系,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团结互助、发挥个人的自由意志、每个人要为他人为社会谋利益,这样一来我们的国家、社会才能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种提法,我们称之为"善"。  相似文献   

1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最早阐释和论证共产主义思想的经典文本。马克思以解答"历史之谜"为线索,以解析"异化劳动"为源头,以剖析"私有财产"为核心,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层层递进,创造性地构建出一个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完整思想体系,鲜明透彻地完成了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生成的逻辑论证,找到了一把解答"历史之谜"和通往人类社会最终归宿的密钥。读原著、学原文、追本溯源,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真谛;悟原理、求真理、继往开来,才能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魅力。  相似文献   

16.
薛德合 《理论探索》2007,1(3):27-29
马克思主义高扬人的主体性原则,认为自由是人的类特征。而自由主要是在创造性实践中实现。在创造性实践中,人才能更好地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从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荣 《学理论》2013,(4):67-6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革命地实现了人到类的思维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是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事实出发,找到了主客敌对的根源———异化劳动,并在克服异化劳动的过程中,发现了主客统一的途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现了人到类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与各种乌托邦社会主义流派企图通过先验理性和人道原则“发明”社会主义价值观不同,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及其精神的本质反映。劳动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体”,因为劳动确立和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民主体立场和根本内容规定。以劳动自由为基础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理念,是科学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基本主张;以劳动平等为基础的按劳(需)分配和人民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基本主张。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以劳动为“实体”的自由、平等、民主、公有、共享诸价值“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胡孝四 《学理论》2009,(27):153-154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价值观研究的核心问题,同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本文通过回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演变,以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作为理论依据,对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提出如下基本见解: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与社会互为价值主客体,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最高价值目标。国家社会要不断创造条件以实现上述目标,同时,个人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心智及道德潜能,为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只有这样,个人与社会之间才能逐步建立起真正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论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要在马克思论述的历史背景中把握,在思想史的演进中把握,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目的中把握。马克思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原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论证了未来社会实现的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确定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论证,对我们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境遇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正确发挥资本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