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隐 《党政论坛》2009,(16):59-59
郑必坚:“和平崛起”理论的首创者 郑必坚在多个场合为“和平崛起”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佐证,赢得了中外政治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国际问题专家认为,和平崛起的中国是全球合作实现共同繁荣链条的重要一环,而在“崛起”前面加上“和平”两字,这种新思维在理论上是对现实主义的一大挑战,体现了中国政治和对外政策的新触角,极具谋略。  相似文献   

2.
杨立群 《党政论坛》2008,(18):44-44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今年前3个月,全球基本农产品价格指数已经猛升了53%。 粮价为何而涨?发达国家指责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需求推高了粮价。英国首相布朗将“中国的崛起”列为粮价飙升的“罪魁祸首”,并称财富的增加造就了“食肉大国”;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把粮荒归昝于中印两国,  相似文献   

3.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6月7日发表文章,题为《为什么我们害怕崛起的中国?》,文章称:显然中国的崛起整体而言对全球经济是有益的。但几乎没有人是这么看待中国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担心崛起的中国,却不担心崛起的印度?或  相似文献   

4.
曾程 《学理论》2009,(30):208-208
在全球艺术市场,“中国概念”也越来越激起世界人民的热情。同时,“中国概念”的崛起也代表了世界的艺术品交易中心移至了中国。伴随着艺术产业的发展,让世界人们都看到来自中国的艺术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6月7日发表文章,题为《为什么我们害怕崛起的中国?》,文章称:显然中国的崛起整体而言对全球经济是有益的。但几乎没有人是这么看待中国的。  相似文献   

6.
曲波 《学理论》2008,(14):20-22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30年带给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太多的变化,也带给世界太多的变化,中国的30年改革开放让世界都看到了它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崛起,由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大国。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在国外屡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让我们明白了我们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工业大国、强国,30年的“世界加工厂”换不回来尊严,要想不被歧视,要想在国际上有足够分量的话语权,我们就必须发展工业,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而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的基础.更需要振兴。  相似文献   

7.
张继明 《求知》2012,(6):25-26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和第二大吸收外资国,并且正在成为迅速崛起的对外投资大国。中国分享了全球市场的盛宴。世界分享了中国市场的成长。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我们普遍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党政论坛》2008,(2):8-8
美国《新闻周刊》:没多少人害怕巨龙芝加哥全球事务学会和世界民意调查组织联合全世界研究中心所作的这项调查发现,14个被调查国家中的8个国家中的大多数公民认为,中国将最终在经济上赶上美国,他们对这一前景完全不担心。每个被调查的国家中只有不到1/3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的崛起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人则认为中国的崛起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起码不是“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和平崛起”这个词语一度在中国媒体上爆热之后,似乎有些冷却下来,甚至成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所谓“争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崛起”这个词,一些人提出质疑,认为如果中国自己大讲崛起有悖韬光养晦精神,容易为“中国威胁论”提供炮弹;二是对“和平”这个词,一些人  相似文献   

10.
与世界相处     
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中国的发展对周边国家及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的发展将对中国与其他大国关系产生何种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公共产品”?随之而来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国必须回答,方能增信释疑,为我们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郑必坚指出,“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那么在今天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的抉择只能是:奋力崛起,而且是和平地崛起。就是说,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潘清 《瞭望》2001,(45)
“中国入世,将改变中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格局。对于安联大众这样已经在中国市场落户的外资保险机构来说,面临的竞争也将是严峻的。”中德合资安联大众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康君博士说,“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入世后的几年过渡期,抢占中国保险市场先机。” 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是世界知名保险企业之一,1997年和1998年均在《财富》全球500强中列第二十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之初,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伟大战略目标。从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以及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特点、当代国际体系的特征、中关关系的特性等角度分析,中国和平崛起是--r~g的。中国和平崛起,是对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的一种权力制衡。应对各种国际危机,需要中国力量发挥现实性作用。软实力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标志,而提升软实力就是要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基于这一点,中国应提高“讲故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国家战略新落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松  黄燕 《瞭望》2007,(11)
一家著名国际传媒新发布的“国家形象环球调查”指出,人们对“主要通过软实力与世界打交道的国家”倾向于给予正面评价英国《金融时报》2月20日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确凿证据表明中国的“软实力”政策正在发挥作用》。作者吉迪恩·布拉赫曼说:随着中国谋求“和平崛起”,“软实力”最近在北京已经成了一种时尚观念。  相似文献   

15.
国际投资发展模型与中国经验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泽 《理论探讨》2006,(6):77-80
作为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吸收外资的大国,并且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潜力巨大。加强对投资发展周期模型理论和中国FDI现状的分析研究,对于制定适合我国对外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中国对外投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青年文化是具有前瞻性的,那么,我们能否建构一种理论模型,超前地揭示出世纪末,乃至21世纪初中国青年文化流变的总体趋势? 如果我们不是超现实主义者的话,就发现,在青年文化中已出现属于未来的萌芽,因此,我们并不担心重提旧话遭致的诘难。以下是我个人对未来中国青年文化流向的几点预测。 一、“道”与“器”选择与文化信仰的紊乱 世纪末中国经济神话般的崛起,使得百年以来的“体用之争”用一种平和的形式表现出来,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用工具理性,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成为无需争论的共识,这必然措伤东方的文化传统。奈斯比特预言现代化只会使瑞典人更瑞典化,中国人更中国化,这是从未来世界的可能性角度得出的结论,对于世纪末中国青年来说“道”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在成为现实。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各家媒体对我国加入世贸的重要意义和各种机遇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人们已经做好了“入世”的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入世”会给我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带来什么样的挑战,我们也必须作出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对策,使“入世”真正成为促进我国企业竞争力崛起的契机。“入世”对我国各个产业及其各个部门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但一般说来,“入世”对我国的农业、技术密集产业及服务业将形成很大冲击。我国“入世”后农业面临的冲击主要是产品冲击。我国农业由于分散经营,…  相似文献   

18.
“新股发行数量减少”现象有可能从侧面暗示:A股上市渠道正在成为“买方市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上市资源争夺新战场中国股市正在向全球投资业界辐射出火爆的吸引力。近期,许多著名海外公司在年度股东大会上纷纷传出入市中国A股的“宣言”,集中体现了这一点。5月17日,亚洲首富李嘉诚在香港公开表示其旗舰公司——和记黄埔及关联公司长江实业“可能会考虑未来在中国大陆上市”。同日,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13,(18):29-29
美国皮尤调查中心对全球39个国家的民调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已经”或者“终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但对美国抱有好感的人为63%,对中国持好感的只有50%。其中日本喜欢中国的人最少,仅5%。这些数据显示,世界公众普遍看好中国的未来,但对此心态复杂,愿意为中国崛起鼓掌的人远不如我们期待的多。  相似文献   

20.
张颐武 《民主》2004,(6):11-11
在21世纪的新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乃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中国的经济的高速成长和在全球秩序中的位置的巨大的变化给予了整个世界以新的冲击。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最近指出,中国的发展和变化的剧烈程度只有英国工业革命时代可相比拟。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产和供应链的最为关键的环节,它业已成为跨国资本最为集中的投入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