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相继推动了四次大的社会主义观念革命:第一次观念革命突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实现了从"苏联模式"的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性转换;第二次观念革命了突破"姓资姓社"的迷障,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革命性变革;第三次观念革命突破了"公有私有"不相容的思维定势,实现了从传统公有制体系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开创性转变;第四次观念革命将突破传统"增长模式"的制约,不断推动实现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到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时代性跨越.这四次大的观念革命,不断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深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与本质观念的根本突破与根本创新,推动着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经济体制转换的根本突破与根本创新。中国改革开放20年,总的主题是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体制,根本取代传统计划经济的僵化模式,其中包含着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四...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渐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完成"三大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中国奇迹";从建立人民  相似文献   

4.
弘扬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矢志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青年运动近百年来的基本主题.近现代以来中国革命的传统在青年中以继承、断裂、改造、新生的模式不断得到强化;实现中国富强、民主的现代化目标是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共同追求,并成为中国青年集体记忆的现代性特征.从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新青年"到改革开放的一代,从单一政治斗争模式的青年运动到以青年文化为主体的青年运动多元格局,中国青年和青年运动的历史风格和时代内涵不断发生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5.
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如何不辱使命、不负中央,把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好,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要求,处理好四重关系: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同公平分配"蛋糕"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按劳分配同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正确处理满足生活需要与实现全面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6.
乔卫东 《前进》2004,(3):41-4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我们党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经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又一次深化,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的突破和完善。这个重要论断,将对我国全面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改革开放前,在所有制结构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九五”和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战略论断同样也是深化教育\推动教育协调持续发展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实现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从根本上依赖体制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于改革都有长足进步,教育增长步伐日益加快、全体公民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渐进,教育正在以坚实的基础支撑起…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和突破。文章从国家制度层面和经济学家学术层面两个视角,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成果和理论创新。国家制度层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系,提出了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的理论;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在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等诸多领域,形成了系统而全面的理论创新,推动和引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念、发展阶段、发展方式、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全球治理等领域,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经济学家学术层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最具代表性的是孙冶方提出的经济管理体制"分权模式"和董辅礽的中国经济成长论。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杜润生等人关于家庭联产承包的研究、厉以宁等人关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研究、华生等人关于价格双轨制的研究,都对改革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逄锦聚、洪银兴等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距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级影响力的经济学理论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开阔视野     
<正>60年来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转变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曾经有过三次重大转变。第一次转变:从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变为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949年~1956年);第二次转变:从"以苏联为戒"转变为超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957年~1978年);第三次转变:从突破苏联模式到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9年~至今)。  相似文献   

10.
张霞 《创造》2019,(12)
正自1978年12月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至今已经走过四十余载。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1])可见,改革开放作为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时间节点,不仅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也带来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张百顺  陈洪江 《前沿》2010,(11):78-82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渐进过程中的结晶。它遵循了市场经济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具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有效发挥国家主导作用的崭新特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创造了近代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经受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公共政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潭 《湖湘论坛》2009,22(4):10-13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代的30年,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制度成长的3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众所周知,这种社会主义变革和转型主要体现为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宏大转轨,展示了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治理逻辑,凸显了体制转轨与政策变迁中的中国模式和独特经验。  相似文献   

13.
程伟礼 《传承》2012,(3):22-23
今天“中国模式”的研究已经涉及改革开放的成功,不仅仅归结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结合,而且涉及中国不同于欧美各国的独特社会政治动员体制特点,譬如集中办大事的效率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组织优势、改革开放形成的制度创新优势以及中国文化传统儒道释兼容并包的文化包容优势等。中国模式研究不能离开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思想原则,不能离开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精神,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6,(13)
正热点达沃斯论坛6月26日至28日,第十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行,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嘉宾与会。与会代表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主题,从第四次工业革命如何改变各行各业和生产体系、中国"十三五"规划如何推动地区和全球经济增长、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如何深刻影响社会经济等角度展开了深入讨论。"我们正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本世纪初的这场工业革命,以新技术的涌现为特点,不断融合物理、  相似文献   

15.
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切入点与助推器。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序幕。它粉碎了教条主义精神枷锁,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它开启了经济领域拨乱反正,奠定了改革开放根本基础。邓小平南方谈话掀起了第二次思想解放的热潮。它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突破性发展;它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的形成,标志着第三次思想解放的到来。它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境界;它提供了改革开放新思路,促进了改革开放再深化。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这四个方面,也就是胡锦涛同志十七大结束时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从历史看,"四个坚定不移"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精辟概括;从现实看,"四个坚定不移"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从未来看,"四个坚定不移"是我们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7.
《论十大关系》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重要著作。该著作从四个方面实现了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境界;以苏为鉴、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初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发展新模式;掀起"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但也存在三大缺陷:未根本突破苏联僵化体制束缚;十大矛盾解决缺乏机制保障;未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之作,是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是在成功实现从"国家革命的逻辑"向"社会发展的逻辑"的历史转折中取得的.我国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具有的必然性使得它能够很快地切入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中,从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两个方面为"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提供了社会空间.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能否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得到成功推进,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发展与深度推进的关键环节,必将成为新一轮解放思想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又一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对世界的认识永远“在途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适时推动认识革命和理论创新是人类知识进步的基本规律。从历史事实看,以鲜明的问题意识把握时代矛盾、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认识革命和理论创新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内涵。新发展阶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迫切需要认识上的突破性变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自我革命首先要求进行认识革命,勇于突破陈腐观念的牢笼。为此,就要以革命精神推动思想解放,在实践与认识的互动中实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西关系开始突破中国传统"华夷秩序"的格局,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开始了与西方列强新的对接:在对外认识与观念上,传统的地理中心观与传统的中国文明中心观开始发生转变,传统的华夷观念也逐渐松动;在对外体制上,改变了旧的外交文书体制,废除了公行制度,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体制;在外交方略上,确立了"力持和局"的对外方针与"诚信守约"的对外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