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历史发展上始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现实比较中历经了苏联社会主义列宁阶段、斯大林式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因此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这样纵向与横向的交叉选择中,开创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是党和人民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文化道路和前进方向所做出的正确选择。这种文化选择沿着马列主义道路 ,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确立了一条正确的文化发展道路。新的历史时期 ,党和人民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进行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选择 ,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是历史的必然的 ,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完善社会制度与党的建设和强化灌输与网络监管机制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路径选择。我们必须把握当前国家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选择并坚持可行的路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三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四个选择",不仅在"三个选择"的基础上增加了"改革开放",并且首次将前两个选择的顺序做了调整,即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鉴于此,今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育教学必须贯穿"四个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目的是使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这条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为社会主义国家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同时还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从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展现了社会主义无限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权的稳固、国家的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总体道路,它由四条具体道路汇合而成,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7.
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态度观和社会主义实践观,构成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三观”。这密不可分而又各有侧重的三大观念,解决了“怎样选择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三大问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各种价值观选择中的适用定位、在各种价值理念中的层次定位、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中的作用定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文化定位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探索、开辟和发展,始终与现代性在中国的历史境遇相耦合。因为追求现代性,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反思现代性,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的现代性。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我们在超越传统现代性的基础上,合理安置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高度契合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从古典资本主义演变为当代资本主义,其危机也从周期性危机演变为结构性危机。这种危机在特征上是普遍的,而不局限于某一特殊的领域;在范围上是全球性的,而不局限于几个特定的国家;在时间上是扩展的、持续的,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永恒的;在展示方式上可以称为是爬行的,这与过去那种剧烈的爆炸与崩溃形成鲜明的对照,但也不排除出现具有破坏性的震撼。资本主义尽管遭受着沉重的结构性危机,但它自身是无法通过终止自身而使人类的选择得以解决。可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却能为人们提供选择。当然,这种选择只能是对社会主义的选择。正因为资本主义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就为人们选择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尽管存在着一系列的难题,但人类走向社会主义是不可阻挡的。这些难题的存在,只是表明社会主义尚在实践过程中,而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避开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正从根基上影响资本的统治方式,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就是人类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理由,人类必将选择社会主义这一点是不可选择的。资本主义的统治者宣扬对资本主义"别无选择",实际上应正确地说,人类走向社会主义是"别无选择"的。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明范畴拓展了人类文明观的内涵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开拓了新视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既是对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的提炼 ,也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本文从政治文明的范畴界定、政治文明建设提出的意义、政治文明的学术周延、政治文明的全球视野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等方面 ,对当前理论界关于“政治文明”问题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综述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现实国情、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论证了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因此,必须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从中国近代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内在联系来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合理性,对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邓小平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实质上也为我们指出了把"两课"实践教学和现实国情整体的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落后国家如何正确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是长期以来尚未解决好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学习和运用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一般规律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其它落后国家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新贡献,研究分析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在世界和国家两个层面的含义、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和匹配性选择、依序自然发展和跨越或直过发展的两种发展路径问题,有助于厘清世界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关系;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形态和制度体制机制的创新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4.
恽代英确立社会主义理想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为追求真理 ,恽代英一方面认真剖析了时兴的无政府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将它们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进行对照分析和审慎比较 ,经过认真鉴别 ,他理智地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 ,并产生了对它的坚定信仰。探索上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恽代英顺应历史潮流选择社会主义的过程 ,对于今天在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多元意识形态下我们进一步明确和坚定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 ,进而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走向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根本价值选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原则,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大胆推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是世界性的,社会主义的主体是科学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是发展中的:一方面,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稳定,另一方面,非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日显新潮。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为包含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社会主义三个层面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必将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的核心价值导向和基本方法选择,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具体体现和科学规划,必将成为影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原动力。  相似文献   

17.
论共青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使团员的分布结构、凝聚方式和行为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团的组织优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相结合,成了在新的体制背景下共青团工作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客观分析团的组织优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明确团的组织优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相结合的内涵、原则、目的和战略选择,实现共青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更好的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总结建国初期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以苏联为借鉴,对社会主义制度下采取何种经济体制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最终选择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选择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基础上,大胆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计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苏联模式和自身的历史模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命题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创精神,而且有深刻的中华文化内涵。它以社会主义选择揭示中国社会主义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要求,破除了“非此即彼”的观念,把社会主义发展融入人类文明之中,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从而可以在传统文化创新和世界文化本土化中,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源生长力,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