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我国使用互联网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截止2000年7月,我国现有网络用户169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425%。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占77.6%,青年已经成为使用网络、推动网络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愈来愈大,它正从根本上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互联网作为一项技术,就其影响而言是有利有弊的,它既给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又给青少年带来各种各样的不良影响。面对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一种新的文化——网络文化正逐渐形成。据美国著名的数字未来学家泰普斯科德的研究,对网络沟通感兴趣的起始年龄女孩为11岁,男孩为13岁,即青少年时期。上海市有关部门于2000年5月做过一项调查:全市87%的学生上过网,而大学生“触网”的比例则几乎达到100%。(2000年5月19日《文汇报》)这说明网络正以无比的魅力吸引着青少年,并对青少年  相似文献   

3.
有资料表明,到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到1580万,居世界第五。在众多的网民中,青少年已成为上网主体,被称为“网络世代”。青少年的“网络生存”已成为青少年工作必然面对的一个问题,而如何建立富有人文意义和传统道德的全新的价值观,尽量避免“网络生存”的负面效应,则是解决青少年网络生存问题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当代初中生网络意识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报告:至2002年1月份,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达3370万人,其中51.5%是25岁以下的青年人,18岁以下的占15.3%,目前这个比例仍在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信息荟萃     
一、我国将再次降低关税总水平 据新华社电,经国务院批准,从2001年1月1日起,我国将再次自主降低关税总水平,将从目前的16.4%下降为15.3%,平均降幅为6.6%,从而实现了江泽民主席1996年在菲律宾苏比克湾第四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宣布的“中国将在2000年把关税总水平降低到15%左右”的庄严承诺。 二、上海市人均GDP达4180美元 据报载,上海市统计局2000年最后统计显示,上海全市GDP总量完成45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至此,上海人均GDP达到34560元,比1999年增加3760元,按现行汇率计算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资料,我国国内上网用户从1998年12月31日的210万用户,到2001年1月份已达2250万户,而在校大学生上网的比率则接近50%.  相似文献   

7.
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淋证"、"癃闭"之范畴,症状复杂,病程长,缠绵难愈.笔者从2000年1月至2001年1月,用乌鸡白凤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00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以惊人速度走入千家万户,人类历史已步入“网络时代”。作为社会变革“晴雨表”的青少年能否与互联网走到一起呢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最新《中国 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到 1999年 12月 31日,中国上网用户数是 890万,其中 3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总数的 78%。相关的研究表明,他们平均每天花 1— 2小时在互联网上,有些狂热者甚至用上 10个小时在网上游逛。青少年是使用我国互联网的主力军,他们正通过互联网络走向世界;而互联网络在不断改进自己的同时,已成为一个吸纳、承载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大…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据中国互联网中心公布,到2000年底,我国各类网站已有15000多个,上网用户突破2250万人。青少年是各种年龄段中接受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最快的群体。我国25岁以下的青少年中上网者已占我国网民总数的56%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校学生。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已成为超越于报纸、电台、电视影响之外的“第四媒介”。网络的迅速发展既为学校德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又向我们现有的学校德育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1995年,是国际互联网络年,全球兴起一片网络热。这一年,身处美国的尼葛洛庞蒂说:“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在使用互联网络。目前,环球网网址每15天就增加一倍,每隔4分钟就出现一个新主页”。他当时估计:有2000万到4000万人使用互联网。并预测到2000年时,将有1亿人入网。1999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亚太地区报刊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则预测:目前全世界互联网使用者1.5亿,预计到2001年互联网使用者将达三亿。  相似文献   

11.
当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方兴未艾时,以手机上网为平台的"第五媒体"——手机互联网悄然兴起。手机网民中青少年群体占主体。文章从分析手机互联网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入手,提出应从互联网管理、宣传教育、网德培养等方面进行应对,减少或避免手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因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互联网被视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它给人类方方面面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的正面影响 第一,促进了青少年的学业,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  相似文献   

13.
魏珉 《人事天地》2014,(9):59-59
<正>问:编辑同志,我于1958年12月出生,因公8级残疾军人,1977年1月入伍参军,1980年退伍后在市农业机械供应公司工作,后因公司改制,于2000年12月31日与公司签订了《终止劳动关系协议书》,解除了与公司的劳动关系并领取了相应的补偿金。我自1991年11月起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至2000年12月止,2001年1月以后无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请问:我能否办理提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化条件下,网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网络民意随之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互联网和新媒体不仅成为普通群众获取信息、表达意见、进行监督的重要通道,也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初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数已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2.1%;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占整体网民的74.5%;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占整体网民的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如何在坚持群众工作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做好网络环境下的群众工作,已成为一道新考题。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试就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征作一浅柝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控制对策。 我国青少年犯罪既具有一般刑事犯罪的特征,又具有它自身的特征。自身的特征主要是由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的趋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青少年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 据有关资料统计,1983年全国未满18岁的少年作案成员占青少年作案成员总数的26.9%,1984年上升为32.3%;1985年达到33.4%。近年来犯罪年龄更趋低龄化,少年犯罪现象明显增加。据吉林省统计,全省少年违法人员占违法犯罪人员总数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1982年为20.6%,到1986年上升为21.2%,近年已达30—4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校中学生违法犯罪明显上升。据有关专家分析当前中学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环境与青少年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互联网是青少年所在媒介环境的一部分,当代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改变了青少年的媒介环境与传播行为.消费能力是影响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关键因素,网络使用权利的不平等制约了青少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犯罪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中国青年报》2000年2月11日报道:“14-25岁的青少年犯罪占犯罪总量的比例已由50年代的20%-30%飚升至目前的70%-80%”。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的一种集中反映,已呈现出作案形式团伙化、作案年岁低龄化、作案类型成人化、作案手法智能化、作案成员学生化、作案后果恶性化、作案方式连续化、作案动机盲目化等八个特点。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原因,并作一些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时代,互联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也变得日益复杂。中国青少年在互联网使用中存在两道数字鸿沟:一是“接入沟”,即家庭背景较好的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可能性较大;二是“使用沟”,即家庭背景较好的青少年拥有更加健康和高效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两道数字鸿沟均对教育不平等产生重要影响,“接入沟”的影响表现为中介效应,“使用沟”的影响表现为调节效应。由于互联网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率较高,调节效应是当下互联网影响教育不平等的主要机制。在弥合互联网“接入沟”的同时不断缩小互联网使用方面的阶层分化应是未来公共政策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要想取得新的发展,就要主动适应"互联网+"的新形势。"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既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也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目前,很多行业都将"互联网+"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同样,"互联网+"理应成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互联网+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科学的设计。有鉴于此,笔者对"互联网+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体系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从顶层设计、融合模式、专业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当作为"第四媒体"的计算机互联网方兴未艾时,以手机上网为平台的"第五媒体"——手机移动互联网悄然兴起,如火如荼。手机网民中青少年群体占主体。手机互联网在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对青少年产生了异化影响,需要从培养信息免疫能力、信息技术创新思想教育、构建青少年网络家园、校园网建设"三统一"原则、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来减少或避免手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