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桐阴画诀》有言:“画写胸中逸气耳。”中年书画家吴悦石正是以此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的。他常常强调要借笔墨写性灵,抒发感情。所以他的绘画作品质朴洒脱,机趣天然,而无霸悍之气。 去年十二月,应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之邀,吴悦石在龙华艺术品有限公司举行个人画展。新加坡颇多华裔人士,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有着历史渊源与姻亲关系。他们当中不少人本身就是中国书画艺术家、收藏家或鉴赏家,有着较高的欣赏水平。画展开幕那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剥夺了康生对艺术的公开兴趣,但混乱的时代也使他能够悄悄地聚集起了也许是全国艺术古玩的最大私人收藏。康生获取的方法通常是可耻的,他的贪婪无法满足。康生确实以合法手段购买了一些珍品,但绝大部分都是从国家机构和私人收藏中偷窃来的。“文化大革命”以前,他特别喜欢的手法之一是,向博物馆商定借一件独特的艺术品或一套图书。他会写一张借据,但一旦珍品进入他的掌握之中,他会认为永远属于他了。由于他的身份,管理员没有其他选择,只能调整他们的记录,把“出借”改为“移交”。这种搜集的方法有其局限性。康生不…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交通部长在一本交通规则的前言里写了这样一句话:“学习交通规则的目的,是懂得怎样和别人分享道路”。“分享道路”读来确实让人感觉亲切,令人感到尊重,使人感悟回味。 纵观现实生活,我们不难发现,在马路上目无交通规则,驾车者行为不文明的现象时有所见。随意停车拉客者有之,争道抢行者有之,酒后开车者有之,随意占道者有之,加上一些小商贩占道经营,交通时有阻塞,引发“马路悲剧”。  相似文献   

4.
五年前,书画篆刻艺术家钱君陶将毕生所藏4000余件艺术精品全部捐献给国家。象他这样倒廪倾囷者,古今稀之。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随着交往渐深,对老人此举的前后更是明了,他捧出的不仅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更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那一阵子,他身体极不好。对于生生死死,他倒是安之若素。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他已过  相似文献   

5.
郭相颖 《民主》2009,(11):29-32
“百窟艺术”是古印度佛教活动的产物。随着佛教传人中国.石窟艺术也在中国逐渐兴起,沦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堪称世界之最。“大足石刻”是保存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自唐宋以来宗教石窟艺术品的总称.是与云冈、龙门石窟“鼎足而三”的中国著名石窟。大足石刻是中国儒、  相似文献   

6.
费团结 《学理论》2009,(14):115-116
王蓬关于中国蜀道的文化散文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挖到了“金矿”,更在于他的“炼金术”,即王蓬如何把有关蜀道的诸多山水景色、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神话传说、风俗民情以及作者的诗情、史识等熔铸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件完整、甚至完美的艺术品。王蓬的“炼金术”即文章材料的“组织”方法或艺术构思、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使得他的蜀道文化散文既具有形象性、艺术性,又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思想性。  相似文献   

7.
说话难     
“住嘴!你怎么敢这么跟我说话!”这是舞台上常常听到的一句台词。一般来说,它出自某些“天然尊长”之口,往往会使被斥者噤若寒蝉。艺术到底不能等同于生活。生活中的情  相似文献   

8.
蒋泥 《各界》2011,(5):88-89
我写过老舍先生的传记,也写过沈从文先生的传记,今天来看,遗憾不少,漏过许多重要的情节或细节。尤其是从文先生的“情史”。他曾对一位作家说:“打猎要打狮子,摘要摘天上的星星,追求要追漂亮的女人。”这和贝多芬、歌德等文艺家的心理一致——天才们在创造至美艺术的同时,生活中理当要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美的景物尚且能够深深打动他们,何况是带着灵气的、“解语”的异性呢?  相似文献   

9.
<正>“两弹一星”(核弹、导弹、人造卫星)是中国在核武器和人造卫星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中国20世纪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两弹一星”精神是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两弹一星”参研者创造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赞誉“两弹一星”精神及其时代价值,强调要“把‘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变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重视“两弹一星”精神的育人价值并将其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生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韩定一的“批评艺术的借鉴与适用”一文认为,领导者在实施批评时,要以艺术的批评去感化人、促进人、激励人、提高人、升华人,使被批评者仿佛在欣赏美、感受美中接受批评,纠正错误。文章具体总结了一些领导干部实施批评的艺术:忠言顺耳的艺术、将心比心的艺术、因势利导的艺术、欲擒故纵的艺术和疏导批评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梁维科 《学理论》2011,(30):36-38
艺术家不谈艺术品的"生成"过程,而夸大灵感在艺术创作中作用;艺术家醉心于形而上意义对艺术品的支撑,乐于树立权威而限制艺术的多样化,并最终使艺术日趋"退化"。艺术大众容易从艺术中获得满足但又盲目和感性,对艺术品的接受存在错误认知;艺术大众具有相关理论背景是艺术品成为其审美客体的逻辑前提,所以艺术的繁荣需要艺术家"提升"艺术大众的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2.
自然悟语     
大 自然是丰厚而无私的。它不仅是人类家园物质生活的依存,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孕育者。近几年,我们的报刊传媒对保护大自然,从物质世界落墨较多,而对大自然完善人类精神的话题,触及较少。为了认知大自然的全圆,矫正对自然视野之蚀,笔者写下这篇《自然悟语》。如果说高尚的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摇篮,那么大自然则是一切艺术的母体,任何艺术在大自然的宽广博大的胸襟中,都得到了萌发和浆育。以我们最古老的《诗经》为例,它的开篇之作,就是抒写自然与人间爱情的情景融合之作:“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  相似文献   

13.
惠风 《瞭望》1987,(28)
在杨延文的“铸剑堂”欣赏他的近作,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一幅幅构图新颖,或浓墨含彩,或彩附于墨的国画,使观赏者的视觉感官得到强烈的刺激。这种刺激也就是艺术家所要传达给观众的审美效应。 我不能忘怀那幅《却咏归去来兮》,画面上竹林万顷,狂风骤至,给人以满纸“飞动”之感。然而动中有静,小小的茅屋巍然不动,屋中一老翁心无挂碍地在读书,恰好描绘出陶潜公“好读者,不求甚解”,悠然自得的神态。古人云:“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而这位中年画家往往能运用熟练的技巧,捕捉、传达出这种艺术的神韵。  相似文献   

14.
在钓鱼台国宾馆内,文物、古董和艺术品之多、之高档、之珍贵,勘为罕见。在各个多功能厅、会见厅、宴会厅,乃至在卧室、走廊甚至卫生间,简直随处可见可以陈列在博物馆的文物古董、艺术珍品,使这一国宾馆堪称艺术宫。  相似文献   

15.
欧石 《民主》2009,(10):40-42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  相似文献   

16.
1994年最震撼人心的大概是艺术品拍卖行的木槌声,一家家拍卖行的一个个近似天文数字的成交,使时下最渴望“创利”的中国人终于相信,艺术品——书画、瓷器、古玩等等,真的同股票、房地产一样,是可以保值、升值,甚至炒作、投机的。艺术品的三位一体——创作者、经营者、收藏者被市场供求的平衡与不平衡关系牵动着神经。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像一台笨重的、轰轰作响的老式机车,在获得金钱的“燃料”之后,徐徐开动了。  相似文献   

17.
柏园 《瞭望》1996,(18)
出版者介绍说,这部书包容了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散文创作的基本面貌”,一点也不错。散文写得如此平淡,如此隽永,还带着几分幽默,却不知不觉中道出了使人掩卷沉思的哲理。作者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是活生生的,太可爱了。写她的父亲(杨荫杭),一个正直的学人,一个爱国的士绅,多么可爱可亲的一个老头啊!写她的 才华横溢而又过早离开这个世界的妹妹(杨必),读后不能不唏嘘者再。写她那“有名的”姑母(扬荫榆),有点顽固,却那么顽强,在日寇侵占苏州时“骂敌遇害”,令人起敬。至于写她的亲人钱钟书与《围城》的文章,则尽人皆知,无需多说了。 尤其使人动情的,我以为是写“文化大革命” 的几篇;比如《干  相似文献   

18.
淡之美     
淡 ,是一种至美的境界。苏东坡写西湖 ,曾经有一句“淡装浓抹总相宜” ,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 ,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 ,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 ,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 ,未必多么感到兴趣的。识得西湖的人 ,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 ,在那细雨、碧水、微风 ,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 ,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 ,才是最美的西湖。水墨画 ,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在中国画中 ,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 ,…  相似文献   

19.
无题有感     
莫如 《瞭望》1988,(31)
要说我们的电影、电视没有创造性,是不对的。眼前就有。谓予不信,请打开电视机:吃喝的场面,在相当多的故事片、电视片中出现,观众每晚都能欣赏到一二次,叫作“精神会餐”。而且同一个片中,还不只吃喝一次哩。使人很羡慕那些演员,他们吃喝得多带劲! 不禁使人惊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吃喝风,怎么也刮进电影、电视里去了!用一句时髦的话说,这大概也叫“引进”  相似文献   

20.
嗐摸个啥哟     
阅历大概是注意力的指南针。我在读韦君宜的《思痛录》时,对她的丈夫杨述特别注意。她说杨述青年时代下笔千言,“但是,到后来他在党内工作的时间越长,地位越高,写东西便越来越谨慎,文字也越来越短,思想越来越不放开了。”怎么会不放开呢?因为他习惯于“摸精神”。摸到精神以后就按所摸的来行文,不越雷池一步,文章“索然寡味”。韦君宜说得这样严重,也许有亲者严的成份在里面,然而韦君宜所说的地位越高越写不出好文章的现象则是大量的。“文革”前,我就有那么一位同杨述地位旗鼓相当的顶头上司——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的副部长。我们小青年常在背后议论他不会写文章。中年的同志说他会写:“不会写,50年代怎么当省报总编?”话虽在理,可我们总是见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