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坐落在河南省遂平县西10余公里处。当年,它的鼎盛时期,曾创下连续三个月月均接待参观者10余万人次的纪录。  相似文献   

2.
《前线》1960,(6)
人民公社办工业,是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的产物,是人民公社的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一件崭新的事物。这个新事物诞生以后,迅速地发挥出伟大的作用,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到1959年底,仅仅一年多时间,北京郊区的人民公社已有工业企业845个,职工35,000余人,生产产品1,000余种,产值达7,960万元,约占公社工农业总产值的17%。郊区人民公社的工业,已经成为人民公社的重要生产内容,成为促进农业和其他生产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为发展郊区人民公社所有制的主要经济基础,成了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正在越来越大地显示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嵖岈山,在河南省遂平县西10余公里处,为4A级风景区.境内古峰峭拔,怪石奇潭相映成趣,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续集的主要外景地,因此,近年人气颇旺,游客络绎不绝.然而,就在距景区七八公里的地方,有个破旧的院落,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名气就远超目前的嵖岈山风景区.这个院落,便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培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所在地.当年,它名响中外的鼎盛时期,曾创下连续三个月月均接待参观者10余万人次的纪录.  相似文献   

4.
对于曾经的“人民公社”运动,很多人只知道“农村人民公社”,却不知道“城市人民公社”。街道成立人民公社的缘由1957年底至1958年初,国内出现了兴办“人民公社”这一“新生事物”。1958年8月上旬,毛泽东到河南视察时,当地领导向他汇报用“人民公社”这个名称的缘由,毛泽东听后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8月9日,他到山东视察时又说:  相似文献   

5.
段晓章 《世纪桥》2012,(10):55-59
1958年7月初,崦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在河南省遂平县诞生,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也是世界上继巴黎人民公社后的第二个人民公社,这里也是最早的“浮夸风”发源地。同年11月13日,毛泽东接见了崦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带头人后,人民公社这一组织形式便被推向全国。1983年,崦岈山卫星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现在,修葺一新的公社旧址已对游客开放。拂去岁月的烟尘,那逝去的一幕渐次清晰。  相似文献   

6.
霞飞 《世纪风采》2014,(10):3-11
1958年出现的大办人民公社热潮,突破了毛泽东原来的设想,出现了不少问题。毛泽东最早发现了这些问题,并且在纠正错误和继续探索中及时调整办人民公社的思路,最后形成了存在长达20多年的中国人民公社模式。“对虚报的人要进行教育,进行辩论,不要讲假话,是多少就是多少”大办人民公社中出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刮共产风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制度分析视角下的人民公社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跨学科的学术思潮开始介入人民公社史研究。经过二十余年的学术积累,人民公社史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显现出一种“学术脉络”或“学术流派”的延传,具有学术思想史的价值和意义,其中对人民公社史的制度分析是其间一个脉络清晰、学术创新度较高的视角,在此视角下的研究著述已有一定规模。  相似文献   

8.
韩毅 《北京党史》2011,(3):54-55
中苏友好人民公社于1958年成立.2002年完全转制消失.它随着首都建设而发展,伴着改革深化而变迁.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演变中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中苏友好人民公社成立过程 1.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催生人民公社筹建1956年.随着毛泽东主席发表《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报告》,  相似文献   

9.
北京城市人民公社是全国城市人民公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是城市人民公社坚持得最久的城市之一,而且创造了一种城市人民公社的新模式。什么叫城市人民公社?当时北京市制订了《北京市城市人民公社试行简章(草案)》(下称《简章》)。《简章》在总则中规定:城市人民公社是城市劳动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依然把"人民公社"定义为"农村人民公社"。此举有定义不周之嫌。"人民公社"起源于农村而后向城市扩展;"人民公社"的外延包含"农村人民公社"与"城市人民公社";二者共有"人民公社"所赋予的属性。  相似文献   

11.
人民公社 时期 是中国 农村 发展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在这一阶 段形 成了一 整套 的制度模式,其包括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制,经济上的计划管理和分配体制,社会层面上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及人民公社制等。这种大政 府 的 高 度 控 制 与 全 面 干 预 体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及其流动影响深远。本文拟以人民公社体制下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切入点,着重对制约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因素及其后果进行论述。 一 农 村剩 余 劳 动 力 的 、体制积存 人 民 公 社 时 期 国 家 采 取 的优先 发展重工 业战略,使得 农村的 就 业 结 构 与 产 业 …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对人民公社的历史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58年在轰轰烈烈的“大跃进”中诞生的人民公社,在走过了26年后于1984年最终解体。在这一时期中,中国农村的发展或停滞,中国农民的希望或苦难,都直接与人民公社制度有关。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亲历了人...  相似文献   

13.
“大跃进”期间的河南农村人民公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跃进”期间的河南农村人民公社孙保定人民公社作为我国农村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从它在1958年“大跃进”高潮中诞生,到1980年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而逐步解体,存在了20多年。其间,党中央和毛泽东曾在政策和体制上对人民公社作过多次调整,但都没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对农村基本核算单位的探索历程薛培松在1958年夏掀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农村约有99%的农户参加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体制一般分为公社、生产大队(有的地方叫管理区)和生产队三级。生产队下面一般分为若干个生产小队或作业组。1958年秋冬,毛泽东...  相似文献   

15.
农村人民公社的社员大会和社员代表大会是人民公社各级的最高权力机关,也是广大社员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一种主要形式。有关人民公社的重大事情,像生产计划、分配方案、财务预决算、基本建设等都应由各级社员代表大会或社员大会讨论决定。人民公社的各级管理委员会也应由各  相似文献   

16.
1958年全国在一片“大跃进”的热潮中,人们主观地认为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已取得一日千里的发展,现在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于是将原本规模较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组成为“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那么,为什么1958年将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定名为“人民公社”呢?本文试图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四川广汉向阳人民公社撤社建乡的前前后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发动的中国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是铭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向阳人民公社共9个大队,66个生产队,耕地面积10830亩,人口14127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579人,全民商业职128人,集体商业职1122人。早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向阳的干部群众就有一定的改革意识,公社领导在公社酒厂搞承包经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向阳人民冲破“左”的思想束缚,生产队实行“分组作业,三包一奖,全奖全赔”的生产责任制;干部实行“超一奖三到五”的责任制。实行这样的生产责任制以后,调动了群众…  相似文献   

18.
龚格格 《学习导报》2013,(17):60-61
由于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经验不足,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提出一系列超常规发展的高指标,致使经济建设浮夸风盛行,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表现尤为突出。未经试点,全国农村普遍将小型的农业合作社加以合并,大办“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发动“大跃进”运动以及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主观愿望是希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够实现跃进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回顾农村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我们有过旧体制下徘徊的教训,也有过在困境中改革体制一举成功的经验。它象一面面镜子,提示我们,要重视新体制的力量,善于在困境中,标本兼治,着力发育好的体制。第一面镜子:人民公社体制晚期的徘徊七十年代末,是人民公社体制的晚期。当时农村的全局性问题是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不真干活。“劳力归田、车马归队”,“早战、午战加晚战”,农活还干不完,十个农民,九个种田,还解决不了吃饭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公社体制有严重缺陷,是原来那种模式的集体经济束缚着农民的积极性。解决…  相似文献   

20.
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社会组织。现阶段人民公社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公社的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分配原则还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但是它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