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抗日战争史的开端问题,有以下几种不同意见。一、“九一八”为始说。其依据是:第一,从日本方面看,“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必先征服满蒙”战略的实现,可以这样认为.作为按侵略计划进行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已经开始.以后发生的“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则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推进.第二,从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看,“九一八”事变也成为抗日的开端。“九一八”事变后,虽然国民党政府奉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但中国人民却没有因此而停止抗日斗争。  相似文献   

2.
60年前的8月15日,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八年抗战胜利了。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全面爆发。其实,日本的侵略野心早在几年前就已暴露无遗:1931年9月18日,日本策划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从“七七”事变到“九一八”事变,从占领  相似文献   

3.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起点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站在抗战最前线的东北人民不屈不挠地同日本侵略者奋战6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又开始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经历了14年反法西斯战争。本文拟就“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战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及其关系问题进行探讨。一、“九一八”事变使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840年鸦片战争中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纷纷侵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  相似文献   

4.
东北“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奉行不抵抗主义,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入侵不仅不作丝毫抵御和反抗,反而变本加厉地对我中央苏区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围剿”和封锁,热衷于打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本文仅就近年来我国史学界研究抗日战争史的新动态、新成果作一些简单述评和介绍。 一、关于抗日战争的起点 中国抗日战争从何时开始的?史学界一直认为,1937年“七七”事变为标志,开始了全面的抗日战争,到1945年8月取得了胜利,称之为“八年抗战争”。1991年前后,对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展开了相当规模的争论。有人对传统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战的起点,到1945年8月取得胜利,是“十四年抗战”。 提出“九一八”事变开端说的主要理由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由阶级矛盾转化为中日民族矛盾。全国人民首先是东北人民纷纷起来抗击日寇的侵略,尽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把枪口对内,对  相似文献   

6.
赖生亮 《前线》2011,(6):16-17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他们在东北地区推行殖民地化统治的同时,利用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把侵略魔爪一步步伸向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7.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在这种情形下,如何抵抗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成为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首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他积极揭露日寇侵华阴谋;强烈呼吁进行政治改革;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抗战,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树立了一位杰出民主人士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8.
马守芹 《世纪桥》2012,(22):36-40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东北,对东北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经济掠夺、精神奴化和军事镇压。在中华民族的危机时刻,中国共产党发起抗日号召,组织武装反抗。1936年,抗日武装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分为第一、二、三路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在派兵进攻关内的同时,  相似文献   

9.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在这种情形下,如何抵抗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成为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首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他积极揭露日寇侵华阴谋;强烈呼吁进行政治改革;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抗战,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树立了一位杰出民主人士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1,(7):121-121
日军侵华兵力有多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本关东军正规部队约有1.04万人,另有在乡军人约1万人,满铁沿线的警察等约3000人,共计约2.34万人。此后日本不断向中国增派兵力。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战场始终牢牢牵制着100万人左右的日本陆军主力,占目本陆军总兵力的2/3。  相似文献   

11.
北京抗战史研究概述谢荫明,陈静一爆发于北京卢沟桥的“七七”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实际上,北京人民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是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就开始的。这一时期的抗日活动及其后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九一八事件后...  相似文献   

12.
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直接卷入了战争。为了利用中国战争来打击、牵制日本南下,美国与中国结盟,联蒋抗日,然而到1944年,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对美国已不在重要的情况下,美国从今后独霸中国,称霸世界的目的出发,走向了扶蒋统一中国的道路.这一转变的标志就是史迪威事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吞并中国东三省,美国对此采取不干涉政策,不愿因中国而得罪日本.“七七”事变后,中国上下全面抗战.美国政府中立观望的立场依然如此。但随着中国战场形势的恶化,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突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后…  相似文献   

13.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这场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和进行的.时任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员兼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的李常青是这一伟大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很快占领了东北三省.至此,“国家将亡”的阴影笼罩着中华大地。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制造了华北事变,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准备进而吞并全中国.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继续奉行妥协退让的政策,同日本侵略者签订了“秦立协定”、“何…  相似文献   

14.
一、反帝爱国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的武装侵略。八月十三日,日本军队进攻上海,国民党当局调动了七十万军队,进行了沪淞抗战。十一月十二日,上海沦陷。这段时间,上海地区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八·一三”救亡运动是十分广泛的。当时除了极少数民族败类外,各个阶级、各个阶  相似文献   

15.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多次的侵略战争,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而后向华北侵略。中国又变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向上海、南京进攻,发动了企图灭亡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百多年来,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斗争,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一二九”反对内战、坚决抗战运动;西安事变捉蒋、迫蒋…  相似文献   

16.
华侨,曾被孙中山先生誉为“革命之母”。在近代史上,祖国爆发的各次反帝反封建斗争,经常得到海外华侨的响应、支持。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抗日战争,更是与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援分不开的。“九一八”事变后,广大华侨即以空前的民族热忱,在世界各地奔走呼号,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华侨爱国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本文拟就先前史学界较少涉及的从“九一八”至“七七”期间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0周年。“九一八”是中国的国耻日,中国人民不会忘记这一天。首先,不要忘记它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标志。“九一八”这一天,日本侵略者用阴谋手段,炸毁南满铁路一段路轨,  相似文献   

18.
1931年9月18日夜,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5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东北人民沦为亡国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各党派爱国人士、爱国民众团体的倡导和响应下,迅速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浪潮。  相似文献   

19.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省 ,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国民政府一再妥协退让 ,致使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更加膨胀起来。 1937年 7月 7日 ,卢沟桥事变爆发 ,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仅在一年多时间内 ,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华中、华东、华南的大片领土。 1937年 9月 ,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但是从这个时候起 ,直到 194 1年底 ,战争打了四年多 ,中日两国均未正式宣布进入战争状态 ,也没有正式宣布断绝两国外交关系。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国际现象。“七七”事变后的 7月…  相似文献   

20.
陈雷 《世纪桥》2001,(5):4-5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0周年。为了不忘“九一八”国耻日,我曾写过一首诗:“劝君莫忘‘九一八’,日寇疯狂侵中华。万里江山沉火海,千重风雨漫天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