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沈国兴 《传承》2008,(14):26-27
"5.12"汶川大地震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一个个惨烈的场面让我们无法接受,然而在抗震救灾中一次次激动人心的场面又让我们难以忘怀。党和人民的举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论出发,来说明以人为本在抗震救灾中的充分验证,最后提出践行以人为本,履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正>5.12汶川特大地震转眼就过去两周年了,两周年里许多的人和事已经变得模糊,甚至已经从大脑的记忆中完全抹去了。但是,我亲身参加抗震救灾的那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场面,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人物,一次次险象环生的惊魂,却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3.
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以人为本"的"人",其内涵是什么?在巨大的天灾震难中"以人为本"彰显了强大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在抗震救灾中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从深层给予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国家主席胡锦涛为汶川抗震救灾作出指示:"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这是指导这场抗震救灾的根本理念,整个抗震救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政》2008,(9):47-47
2008年6月30日,汶川大地震49天之后,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提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河南省南召县民政局张建国认为,这“二十四字”精神,不仅是对抗震救灾实践的精辟总结和深刻揭示,而且还应当贯彻到我们民政整体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6.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幕幕自然灾害破坏的画面,中央领导身体力行的镜头,以及人民子弟兵和社会各界支援救灾的场面,打动了亿万人民的心,这一系列感人的场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传递出去,激发起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高潮。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震撼力呢?这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政治优势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第一,要继续争分夺秒地搜救被困群众。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必须继续作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虽然已经过了震后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但抢救被困群众的行动丝毫不能放松。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作出百倍努力。  相似文献   

8.
4月16日,复旦研究生黄洋遭舍友投毒死亡的消息再度让人悲伤和深思.校园里又发生了一次悲剧,一个年轻的生命如风飘逝.黄洋中毒案不禁让我们回想起20年来发生在高校里的一系列投毒事件.1994年,清华大学学生朱令铊中毒案;1997年,北京大学发生"铊"投毒案件;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校园投毒案…… 20年来,高校校园里的投毒案一次又一次发生,一次次地震惊社会.的确,校园伤害是一个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问题,美国校园的枪击案也屡见不鲜.但是,在中国校园里如此多次地残忍冷静地投毒杀人,这已经不仅仅是校园安全所能够回答的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聚焦教育,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思考: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9.
《前进》2008,(6):1-1,21
多少天来,我们的眼睛一次次被痛惜的泪水浸满着;我们的情感一次次被爱心的潮水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一次次被感动的海洋包围着…… 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着整个神州和世界。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在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我们在焦灼中牵挂,我们用行动表达,见证了灾区人民的顽强奋争;见证了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的众志成城;见证了海内外华夏儿女和国际人道主义的大爱无疆。我们因见证而深深感动,“5·12”全民抗震救灾斗争及其展现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如此地感动中国、感动世界!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2008年,注定是一个令全国人民刻骨铭记的年份.这一年,我们抗冰斗雪,我们抗震救灾,我们举办"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我们在太空留下中华儿女的足迹.在改革开放前那国弱民瘠的年月,这一切是无法想象的,是改革开放赋予了我们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1.
抗震救灾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仍处在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继续做好被困群众搜救工作的同时,把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灾后重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扎实实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今日广西》2008,(10):8-11
灾情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心。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当即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短短几天里。中央政治局两次召开常务委员会会议,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召开十次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余震频频的抗灾一线。临时搭就的安置帐篷里。紧张忙碌的野战医院里,到处有中央领导人的身影。他们的行动。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地有声,扎根百姓心中;他们的声音,给了灾区人民最大的安慰和鼓舞。给了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的人们最大的支撑。一个个感人片段。将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永远留存……  相似文献   

13.
情系绵竹     
《群众》2008,(9):26-28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全省动员,紧急行动,全力支持四川绵竹地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在省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全体援建人员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恪尽职守、忘我工作.让“江苏速度”、“江苏精神”在支援抗震救灾工作中得到生动展现。  相似文献   

14.
高层点击     
《人大论坛》2008,(7):M0002-M0002
胡锦涛6月30日下午在中共中央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张涌 《公民导刊》2013,(6):52-53
"人文"是什么?即便读过书的人,恐怕也未必能说得清楚。据说,在绍兴文理学院,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竟用了3个星期6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同学们都觉得很惊讶,"人文"我懂啊。可当梁晓声问"人文"是什么时,学生却回答:"我认为典型的就一句话,以人为本。"梁晓声因此发出一声感叹: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能告诉别人些什么呢?为了说明"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着外  相似文献   

16.
1957年,一幅反映鹰厦铁路热火朝天建设场面的大幅山水画《移山填谷》,毫无悬念地入选1958年在前苏联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造型美术展览",并被悬挂在中央大厅,让东欧的艺术家们第一次观赏到来自中国,具有民族传统理念,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绘画。著名  相似文献   

17.
SAHANA 的由来 在2008年四川"5·12"大地震之后,一个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灾难管理系统被JBM公司引入抗震救灾当中,这就是SAHANA灾难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8.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四川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在中共四川省委会的坚强领导下,迅速投身抗震救灾,以实际行动纪念"五一口号"发布65周年.统一战线迅速凝聚成抗震救灾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风雨中坚定同行 震后第一时间,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省工商联相继成立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号召全省广大成员、民营企业以实际行动纪念"五一口号"发布65周年,积极参与和支援芦山抗震救灾.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军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夺取了抗震救灾阶段性胜利和世界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的历史时刻,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1周年。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热爱子弟兵,值此"八一"建军盛大节日,怎能不让我们更加热爱与人民血肉相连、鱼水情深的  相似文献   

20.
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不仅充分显示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力量,而且充分展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及时提出要求,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多次强调第一时间救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救援队伍从全国各地赶赴灾区,坚持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最大限度地抢救了被困群众。现在,对口支援工作十分繁重,灾后重建任务非常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