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缅油气管道给中缅两国带来巨大地缘政治利益的同时,也将改变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和南亚的能源地缘战略格局。中缅油气管道的规划建设既有国家层面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战略考量,又有地方省区市政府的利益驱动,更有中国国家石油公司之间的竞争因素。一方面,中缅油气管道的建成运营不仅延续了南方丝绸之路和滇缅公路的辉煌,将中缅睦邻友好关系推上新的高度,而且也是中国拓展与东南亚和南亚能源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缅甸借助中缅油气管道不仅成功开展油气外交使缅甸成为亚洲主要能源国家,振兴缅甸经济以提升缅甸在亚洲的经贸地位,而且提升缅甸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是影响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两个重要因素.澳大利亚对华政策面临着对中国经济的日益依赖和在战略上必须长期依靠美国的两难.如何在对华政策中很好地平衡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之间的关系,对澳大利亚是一个难题.从目前情况看,澳大利亚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并未妥善处理好地缘政治利益与地缘经济利益的矛盾.同时,中澳贸易关系对澳大利亚国内政治及经济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地缘重心与世界政治的支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0 0年前地缘政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强调国家的权力增长与空间扩张的关系、海权与陆权的对抗。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 ,尽管这种支撑强权政治的理论仍对一些国家的战略选择产生影响 ,但它对现实国际政治的解释越来越显现出局限性。文章尝试着从一个新的地缘政治视角 :“地缘重心论” ,来分析现实国际关系 ,强调地缘重心国是区域一体化的引擎 ,是世界政治的支点。同时认为可以从地缘重心的角度分析当前国际关系地缘板块结构中发生国际冲突的脉络。文章主张各个地缘重心国之间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协调与合作 ,建构一个稳定的世界秩序 ,维持人类的长久和平与繁荣  相似文献   

4.
对日本战前“地缘政治学”的反思及“海洋国家论”的泛起,是冷战后日本地缘政治思想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主张巩固与美国等“海洋国家”的同盟关系,加强对中国等“大陆国家”的遏制防范是其重要推论。冷战后日本地缘政治研究在总体上依然没有超越经典地缘政治范畴,对权势对抗、空间争夺的迷信和对意识形态对抗的渲染是其主要的理论风格。冷战后日本地缘政治思想对当前日本对外战略的制订与实践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亚石油地缘政治与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亚地区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基地”,在中亚围绕着石油为主的地缘政治竞争日趋激烈。积极拓展能源进口渠道,加快能源资源开发建设、建立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已成为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当务之急。新疆毗邻中亚的区位条件以及辐射扇面宽广的地域几何形态,确立了中国建设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的特殊地缘优势;中哈石油管道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建设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时代的来临;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的能源合作为建设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美国出于全球霸权战略的考虑,对俄采取包围和遏制措施,试图压缩俄地缘战略空间;俄罗斯为维护国家利益,对美作出了应对和战略调整。美俄地缘战略博弈仍在继续,并时有加剧,形成各自的地缘博弈战略。但是,从当前国际格局、双方实力消长及战略意图分析,其地缘战略回旋空间仍然存在,美俄两国之间的摩擦是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解决方式主要是双边或多边的对话途径,发生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7.
欧盟根据其面临的能源和地缘安全新形势,大幅调整能源安全政策,能源政策呈现武器化、国家化以及对环境因素的忽视等特点,其核心目标从维护能源供应安全转为服务于俄西战略对抗。地缘安全观念对能源政治认知的重塑、供应安全担忧的泛化和能源危机的经济挑战等,推动了欧盟能源政策调整的主要推动因素。目前,欧盟能源安全政策调整已使欧俄能源相互依赖关系趋于弱化,但欧盟能源供应对外依赖性大、脆弱性高的状况很难改变,并且给全球能源格局和低碳发展进程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相互依赖日益强化的世界里,地缘经济冲突和地缘经济力量已经成为影响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乌克兰毗邻的现状以及历史上形成的经济联系,并没有因为边界和关税的存在而消失。俄乌经济关系的互补性和经济联系的紧密性,不能不对俄乌两国关系的走向产生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很重要的影响。俄乌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发展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地缘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俄乌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地缘战略态势及其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伊拉克战争以来的国际地缘政治态势 ,认为伊战后国际地缘战略态势发生了四大变化 ,即 :大西洋变宽了、太平洋变窄了、亚太升高了、中国崛起态势更明朗了。文章还在分析美、欧、俄、日等主要战略力量的地缘战略调整的基础上 ,对未来世界地缘战略态势的变化前景进行分析 ,认为今后一二十年 ,大国地缘政治关系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 ,这有利于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0.
韩国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及其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进一步暴露了东北亚地区能源安全的脆弱性.韩国因自身能源消费特点和比较竞争弱势,其脆弱性最为突出,其战略选择也最值得关注.东北亚地区局部高强度能源竞争压力、能源竞争的零和属性、朝鲜半岛复杂地缘政治局势、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以及能源进口对特定地区依赖性过高等因素成为韩国能源安全脆弱性的根源.韩国应对能源安全脆弱性的战略选择科学务实.在国际层面,推动能源外交与国际能源合作,实施兼顾地缘政治的能源安全战略;在国内层面.推行摆脱能源安全脆弱性的一揽子计划.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太平洋石油管道与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俄罗斯通往亚太地区的第一条石油运输管道已于2006年4月开工修建。太平洋石油管道是俄罗斯落实其东方能源外交战略、实施能源外交多元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陈小沁 《东北亚论坛》2021,30(2):100-112
俄罗斯远东地区油气储量巨大,21世纪初,俄罗斯能源战略明确提出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油气资源、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倡议,并将亚太地区作为未来俄罗斯油气出口地理结构多元化的优先发展方向。"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和"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是俄罗斯通往亚太地区的两大油气运输基础设施项目,2019年底这两大项目草案均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远东油气管道的建设与开通,中俄能源关系日益密切,双方都致力于从能源关系多样化的角度构筑有利于彼此的能源安全体系,有望结成利益与共的能源命运共同体。同时,俄罗斯也在积极发展与亚太其他国家的能源关系,推动建立亚太能源安全体系。鉴于俄罗斯向亚太市场供应能力的持续增强,将促使原有的区域能源供需关系和国际能源格局发生改变。然而,资金、消费市场、地缘安全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对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的未来走势形成制约。为此,在当前全球能源生产呈多中心化趋势、能源需求重心东移的背景下,亟须建立行之有效的亚太多边能源对话与合作机制,搭建起亚洲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共享平台,逐步实现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共同防范外部冲击、避免无序竞争,增强区域整体的能源实力。  相似文献   

13.
地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州油气资源丰富,尤其是天然气资源极为丰裕。伊尔库茨克州石油资源稳步开采,可为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运输管道提供可靠油源保障;天然气资源合理有效开发,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当地能源供应、提供清洁型能源、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同时,因地缘优势,该州天然气可沿计划中的中俄天然气管线东线输入中国,为中国天然气稳定供给民生工程的安全增加筹码。伊尔库茨克州可作为中国重要海外油气选区。  相似文献   

14.
Plentiful spare capacity persists in the oil production and tanker industries, contrary to Michael Levi's contention in his response to our earlier article, “Protecting ‘The Prize.' ” OPEC leaders retain excess capacity to minimize cartel members' cheating, and tanker companies retain considerable flexibility that allows them to adapt to political-military and other fluctuations in the market. Oil supplies are not on a knife-edge; exaggerated claims of energy vulnerability distort U.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相似文献   

15.
中、俄、蒙三国的油气合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处于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东亚西太平洋区域,总体石油资源不足;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蒙古石油矿藏集中在中蒙两国边界地区,这为中、俄、蒙的油气合作提供了可能,并且从蒙古直接穿过进入中国的中俄石油管道是最近、最安全的线路。从未来发展的趋势看,中国可积极利用俄蒙的资源投资与合作,参与输气、输油管道的建设,拓宽和夯实中俄油气合作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日能源:从竞争走向合作--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 ,从俄罗斯远东石油出口管道到中国东海油田开发 ,中日这两个同属于东亚的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 ,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似乎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而其中表现出的超经济性更值得人们关注。为避免恶性竞争给国家间关系及地区合作带来的不良影响 ,中日两国有必要以理性和现实的态度 ,以合作代替竞争 ,认真探讨东北亚能源共同体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发展的阶段与问题 (一)发展阶段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石油工业的特点是自给自足,计划单一,政策简单,石油效率低,技术落后,环保意识薄弱。改革开放以来,石油工业开始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月,按照"泰纳线"方案建设的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使用。在十余年的方案变更过程中,中、日、俄分别提出了"安大线"、"安纳线"、"泰纳线"三套管线线路方案。在"安大线"与"安纳线"间犹豫后,俄罗斯最终选择了"泰纳线"。其原因包括确保管线控制权、开拓广阔亚太市场、振兴远东经济、"尤科斯事件"影响与保护贝加尔湖生态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俄罗斯碳氢化合物原料开发面临着探明储量下降和再生产速度降低等问题,地质勘探工作已不能保证石油工业原料基地的再生产,特别是无法应对今后石油开采量快速增长的要求。这些因素已对俄罗斯经济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对这一部门进行有效的国家调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