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公众参与司法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参与模式与程度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公众理性参与司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公众理性参与司法的紧迫性在于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转型背景下司法的公信力遭遇挑战、以及新媒体为公民提供了便捷的网络诉说平台。新时代背景下合力构建公众理性参与司法的进路就是建立有效的司法网络回应机制,规范网络公众司法参与行为以及保持与民意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韩雪梅 《前沿》2010,(24):97-9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尤其是提到要发展基层民主。本文试图从政治哲学的规范角度,对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公民理性参与的培养,给出相应的论述,进而试图表明这样一点: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要求对公民的理性参与意识进行恰当的培育,而且,为了我国普选民主的需要,对理性政治文化的呼吁,要求基层民主实践与恰当的公民培育并行。  相似文献   

3.
洪丰  方娟 《公民导刊》2005,(6):17-20
6月5日,世界环境日。今年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旨在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建设生态省、环保模范城、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社区等环保实践活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  相似文献   

4.
张伯铭 《人大研究》2006,(10):26-29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再次强调了这一问题。本文拟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途径和方式等问题,做些研究和探讨。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参加政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  相似文献   

5.
《公民导刊》2013,(5):3-3
对于民间参与救援的热情,也应纳入救灾应急响应机制中进行引导和规范,做到灾后第一时间的科学管理。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团体,未经批准近期原则上暂不自行安排工作组和工作人员前往灾区”。  相似文献   

6.
许安标 《中国人大》2008,(10):25-2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进一步扩大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  相似文献   

7.
人大监督中的公众参与有利于缓解人大监督的民主性不足困境,具有公民教育、防止怠惰等功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与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戴雪梅 《求索》2006,(8):66-68
在全球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选择多样化、社会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普遍、积极、主动、有序的公众参与。论文对“公众”和“公众参与”进行了概念界定,具体分析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主要存在的公众参与范围偏窄、公众参与程度偏低、公众参与成本偏高等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公众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对策,主要包括培育公众参与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立法,架设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桥梁和提高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成本收益率。  相似文献   

9.
高萍美 《前沿》2011,(13):36-39
公民意识是建立在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权利责任、公平正义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观念,它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内在要素与一种非制度性的前提条件,公民意识的萌发与觉醒推动着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展开,公民意识的发育程度决定着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水平与效果,而培育和完善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相适应的公民意识则需要社会从政治制度、组织结构、自我教育三个层面进行整体推进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燕 《长白学刊》2008,(4):102-104
公众是环境保护中的主力军,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的公众参与程度较低,制约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这种状况的形成既有经济发展水平低、认识水平低的原因,也有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参与渠道不顺畅的原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大力发展民间环保团体、公开环境信息、实行环境公益诉讼以及借鉴外国优秀经验是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环保是全社会的事,要提高环境质量,首先要提高公民意识,如果公民参与了环保,他在付出的同时还能得益,他就会很乐于做环保工作。”说这话的是嘉兴学院企业管理学院的退休教授许兆祥。不久前,嘉兴市的一项新做法打破了过去的陈规,给了广大市民一个共同参与环保监督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卢爱国 《桂海论丛》2003,19(6):35-37
文章从公民意识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公众监督乏力的深层次原因 ,提出了培育公民意识 ,优化公众监督的具体路径 ,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继续完善公众监督体制 ,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和努力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3.
潘岳 《中国减灾》2004,(6):24-25
我们提倡公众参与,是因为中国发展观与执政观的伟大进步,是因为中国民主法制与政治文明的逐步成熟。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环境保护是由政府首先推动。上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注意到了日本环境公害的惨痛教训,要求我们重视环境问题。30多年来,从“基本国策”到“科学发展观”,充分显示了  相似文献   

14.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现代化进程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和社会转型时期诸多矛盾的制约,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在不断完善的同时,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要针对这些问题,积极采取有效举措,扩大和完善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文明与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对环境的价值重视起来,也开始不再将解决环境问题仅仅看作是国家的权力与责任,而逐渐将公民环境权概念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6.
持续近十个月的厦门PX风波,正在公众参与的轨道上渐渐划上一个和谐的句号。但2007年的“民意盛宴”决非仅此。从今年“两会”期间十万网民向总理建言议政的热潮。到余音未消的节假日调整公共讨论,再到就业促进法草案、水污染防治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全民立法运动”,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公共决策领域活跃着公民的身影、回荡着民意的声音,这使我们有理由作出这样的判断——2007年,是中国社会的“民意表达年”、“公民参与年”。  相似文献   

17.
吕艳华 《前沿》2011,(19):42-4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这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以公众参与为视角,就会形成一方面党和国家推动,另一方面公众选择、参与、认可相结合的这样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以此为基点展开研究,最基本的是要解决参与主体、参与领域与参与渠道的问题,即从参与主体角度探究"谁参与""参与什么"的问题,及从党和国家层面拓宽参与渠道,探究"怎样参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公共精神与公民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芳 《岭南学刊》2008,(5):44-47
公共精神是民主社会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美德;公民参与是公民精神的最直接体现。我国社会公共精神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公民参与的主动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我们应该在引导公民参与公共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对中国公众参与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新媒体的概念界定及其对公众参与的影响;论述当前公众参与面临的现实困境: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地方政府的消极应对、媒体公器私用的腐败、公众素养的缺陷,以及制度化参与渠道的欠缺无不阻碍着公众参与实质性影响的发挥;提出了新媒体时代完善中国公众参与的对策:必须借助于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要从转变治理思路做起,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新媒体的监管,建立制度化参与渠道,媒体和公众则需加强自律,共同推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参与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20.
把一个环境优美的上海带人21世纪,这是上海1300万市民的共同愿望。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增强市民环保意识,提高市民参与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不久前开通了上海市环保应急热线——“环保1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