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灰姑娘》和《叶限》是两个世界闻名的民间故事,由于故事产生的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携带了不同的地理基因印记,在文本中也显现出迥异的地理特征。文学地理学是批评和研究文学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文学地理学这一研究视域为切入点,探究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灰姑娘》与《叶限》两个民间故事中女性抗争意识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灾害文学是新世纪文学的疼痛与反思。文学地理学为灾害文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地理批评能够有效地透视藏地文学的空间建构。但藏地灾害书写还属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薄弱地带,当前,学界对藏地灾害书写的民族性、地域性研究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对藏地灾害书写中文学与地理的深层关系揭示不够。开展藏地灾害文学地理研究是藏地文学研究、灾害文学研究在思维、方法、范式等方面的学术生长点,不仅可以给予灾害文学创作和研究更多有价值的审美揭示和学术发现,还对形塑抗灾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的学科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一学科的属性由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决定.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称为历史民族地理学,并视之为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合理的.在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上.民族历史地理学与历史民族地理学都没有区别,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另行称为民族历史地理学没有必要,把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不妥当的.历史民族地理学不仅研究人文地理现象,也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独立的新兴学科的依据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4.
本体论研究与对文学本性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研究与对文学本性的认识黄力之当下,哲学命题对文艺学的研究仍然十分有效地起着作用。有些哲学命题甚至于还会直接撞入,转化为文艺学命题,似乎文艺学研究在观念和方法上有了重大突进,本体论研究即是如此。本文拟在80年代开始的“文学本体论热”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5.
侯仁之,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国际知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曾这样评价:“候博士是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厚、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他坚持出版研究著作,并积极培养年轻的地理学者。他的著作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领域,这使他成为当代地理学的世界级领导人物。”侯先生长期从事城市历史地理、沙漠环境变迁和历史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在把中国古代沿革地理改造更新为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并将其纳入近代地理学体系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學苑出版社     
正《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美国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编黄润华译平装32开本书是首次对1960年代—1990年代美国地理学的综合评估。通过大量实例,向地理学界以外的学者表明,地理学的视角和工具如何被教育家、商业界、研究人员和决策者用以处理广泛的科学问题和社会需求。全书分为导论、地理学与关键问题、地理学的视角、地理学的技术、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加强地理学的基础、重新发现地理学八章。本书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图书(学术著作)奖",并入选2021年"地理科学十大经典读本"。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新时期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批评,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和现实语境,从共名和无名、意识形态性、术语界定、西方话语殖民等与文学的关系上对其进行重估,指出了以往论述的一些迷误,认为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话语,不仅仅是方法论,还根本上是哲学本体论,它与“存在性”问题而非“生存性”问题密切相关,现代主义文学的普适化与无名时代和现代大众的出现密不可分,并且在某种意义上,现代主义文学是以现实主义为根本底色的文学。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理空间的经济学新学科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研究无法脱离空间。经济学研究地理空间产生了一系列关系紧密、研究对象各有侧重的学科,如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地理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廓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建立科学的学科体系的基础。空间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地理空间的前沿,这一学科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人才地理学概论》一书,由叶忠海先生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系统研究人才地理学的力作。关于人才地理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我国现代地质及地理学家丁文江先生和我国现代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潘光旦先生等。丁文江先生的《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一文,开中国人才地理研究之先河。随着人才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大地诞生以来,人才地理问题的研究兴起,逐步由分散、个别的研究,过渡到有目的、有组织的研究阶段。出现了以华东师大为代表的人才地理研究群体。20世纪80年代末,刘君德教授、叶忠海…  相似文献   

10.
贵州是我国六百多年来环境与社会变迁较为独特的区域之一,在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结合贵州历史和地理特点,就现代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对贵州区域认识及其划分作出学术梳理,并对开展贵州历史研究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历史地理以研究过去的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为主,为探索资源,提供建设之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时代的需要,历史地理就逐步发展,形成了一门重要的科学。历史地理学不但在学术研究上有其独立的地位,在政治教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可能提供察往彰来,古为今用的线索。因此,为了在经济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贵州提供有关的历史资料,为了在学术上加速研究贵州史和贵州少数  相似文献   

12.
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皆源于西方,其理论体系主要服务于当时国际政治关系的运作。作为一种理论,在之后的学科体系建构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梳理并分析两者的内涵、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旨在进一步厘清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范式。事实上,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理论思想早在中国古代就已产生,只是没有将其概念化,究其理论,二者类同。政治地理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地理区域与政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政治过程在地理环境中的具体反应,而在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研究中,其本质理论等同于地缘政治。中国古代政治地理在思想和理论方面,主要体现在国际、国家和地方三种尺度上。正清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理论,为进一步完善中国政治地理学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同时为中国政治地理学深化权地秩序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3.
李怡 《探索与争鸣》2022,(1):63-69+178+2
现代中国文学“地方路径”研究的提出可以置放在从地方文学、区域文学以及文学地理学的发展线索中来加以认识。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地方路径”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将有意识地超越“地域文学”或者“地方文学”的方式,实现我们联结民族、沟通人类的文学理想。“地方路径”的提出是对文学与文化研究之“空间意识”的深化,也是对域外中国学研究动向的一种有益回应。中国学者对“地方路径”问题的发现在根本上还是一种自我发现或者说自我认知深化的结果,是创立中国学术主体性的积极体现。  相似文献   

14.
借用城市考古的眼光,谈论"文学北京",乃是基于沟通时间与空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口头传说与书面记载、历史地理与文学想象,在某种程度上重现八百年古都风韵的设想.不仅于此,关注无数文人雅士用文字垒起来的都市风情,在我,主要还是希望借此重构中国文学史图景.  相似文献   

15.
本体论的逻辑形态解读试图揭示本体论四个方面、内在连贯和基本的特征“样态”,即作为“说”的本体论,作为概念、语言和符号分析的本体论,有根的本体论和无根的本体论,宏大话语的本体论和微观话语的本体论;同时考释了本体论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变形脉络;阐明本体论是哲学的“言说”方式,与自然科学类似,通过模型设计来构建哲学规则,并把这种“美的本体论”追求视为人类安身立命之本的精神家园,最终实现人类的自我解放。  相似文献   

16.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构成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演进模式。如果说文学研究中本质主义掩盖了文学的本体问题,文艺理论的本体论反思则建立在悖论逻辑的基础上,认为文学的本体即悖论,文学理论必须以悖论性差异为基础。文学本质构成了决定文学是其所是的根本依据,探求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寻找文学的本质属性则成为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而文学活动不过是这一本质规律的模仿与体现,引发争论的仅仅是这一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通过对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以捍卫文学活动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6,(6)
《山海经》是一部以记述古代时期山川、道里为主的优秀地理著作,它内容丰富,行文简洁,具有独特的美学魅力。除去书中迷信内容的部分,《山海经》在篇目设置和内容编排上有其独特之处,是同时期其他地理学著作无法企及的。此外,书中记叙的部落战争、民风习俗等内容对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地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体论问题在蒯因与罗素的研究中都享有很高的地位。蒯因否认共相的存在 ,而罗素则承认共相的存在。但这种对立实质上可以达到基本统一。蒯因在本体论上区分了两种情形 ,即本体论事实和本体论承诺 ,同时又突出了语言对本体论承诺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论中关于“气”的阐释,看起来五花八门,各自不同,但由于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体系之上的,是作家及文论家对文学进行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范畴,我们也就可以从哲学的层面对其加以把握。本文据此作些初步探索。 一作为文学本体的气 文学的本体或本原是什么?这是每一位文论家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从文学反映论的角度来看,这实质上就是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的问题,它要研究文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关系。而从宇宙本体论上讲,我国儒学强调世界的本体是“气”(在朱熹那里是形而上的“理”,形而下的“气”)。张载认为:  相似文献   

20.
明卫红 《前沿》2011,(8):51-53
中国现代美学是在介绍、学习、扬弃西方本体论美学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和走向成熟的。中国现代美学权力话语的历史轨迹可以表述为:境界说——王国维;文学(界)革命说——梁启超;美育说——蔡元培;价值说——朱光潜;反映说——蔡仪;社会观念说——吕荧;社会主体性说——李泽厚;个体主体性说——高尔泰。尽管中国的主体性美学没有西方语言美学的诗意浓烈,但同样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展开的人的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