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曹劲松 《群众》2022,(5):35-36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展现中国文化风貌和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和标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启动,对于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历史意义和文明实践意义。长江江苏段流经中国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达地区,悠久的长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交相辉映,既能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注入丰富的历史内涵,又能彰显长江文明生生不息的时代意蕴,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化标志性、文明标识性和创新成长性。  相似文献   

2.
<正>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要依托长城、大运河、黄帝陵、孔府、卢沟桥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标识。大运河江苏段是全线历史最为悠久、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活态利用最好的段落,具备开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的良好条件,应  相似文献   

3.
郭新茹  任文龙 《群众》2023,(10):25-26
<正>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华文化全景呈现,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最终目标。该战略既是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精准研判,也是对文化生产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对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建设而言,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可以强化长江文化价值链与创新链的“双链驱动”,推进长江文化生产业态创新与效率提升,推动长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双向赋能与提质升级,构建“硬核支撑、数智驱动、多维融合、协同联动”现代长江文化产业体系,实现长江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从“圈地自萌”到“破击出圈”,赋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高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4.
国家文化公园是一项系统性重大文化工程,是凝聚国家共识、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发展文化旅游符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标要求,也是促进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的必然选择。通过对标国家文化公园的独特属性,可发现其与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在形象塑造、空间统筹、双效统一、监督评估等方面的矛盾。由于国家层面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尚未发布,故结合地方已有实践,围绕文化价值认同、文化生态系统、文旅产品体系等方面思考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以期对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建设,乃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国家文化公园具有国家性、公共性、系统性和超级文化空间等主要特点。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建设原则,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已经完成了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构想与空间布局;下一步,在中观层面上,省级地方政府及相应机构单位将要肩负起辖区内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任务;在微观层面上,市(县)各级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将要具体落实公园建设的项目任务。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基调已经确立的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6.
贺云翱 《群众》2023,(5):49-5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长江江苏段全长433公里,岸线总长1169.9公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2022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长江江苏段被列为重点建设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成为重要的时代话题与责任。“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促进文化繁荣,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举措与战略工程。  相似文献   

7.
钟晟 《理论月刊》2022,(9):79-87
在面向后工业化转型的城市语境中,创意街区作为一种生活化的开放式文化创意空间,是促进城市创意转型和品质提升的重要文化空间载体。基于场景理论的研究视角,创意街区具有场域、场所和场景三重属性,包含“物理空间”“文化空间”“场景体验”三种维度,有着鲜明的文化、符号和美学特征,可以营造创意氛围、集聚创意人群、激发创意活力,促进创意生产和消费的城市场景生成,其空间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运营机制都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在创意街区的空间营造实践中,要注重设施环境、文化符号和情境意义的交融,创意生活、创意生产与文化消费的融合,社区发展、商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在中小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问题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好看的不好用、好用的不好看等问题。要提升公共文化空间的品质,国家文化公园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态或模式。城市国家文化公园要在文化基因、文化标识、城市高度、城市形象等方面达到水准,把"好看"与"好用"结合起来。建立国家文化公园,已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美丽中国的迫切需求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路璐 《群众》2023,(14):53-54
<正>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在传承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新,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标志性成果的形成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高水准国家文化公园,需要充分把握其文化创新中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10.
<正>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资源众多,内涵丰富,涉及的空间范围较大,流域九省(区)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内涵与特色,这使得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面临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目前,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和边界范围缺乏统一认定。”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柳锋波表示,  相似文献   

11.
在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毫无疑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人为建构性因素的功能亦不能忽视。印刷语言的传播、地理边界感的形成和历史记忆的传承等对形塑民族想象、建构民族认同十分重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民族的现代性、建构性和政治性进行了系统性考察。在他看来,民族是特定文化中人为建构的产物,通过呈现“横向空间同时性”的时间观,印刷语言为人们建构民族的想象共同体奠定基础;经过“遗忘”与“选择”机制筛选,历史记忆形塑民族的同一性和连续性;借助地图、人口调查、博物馆等媒介,人们建立起关于民族空间的牢固想象。安德森关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民族和民族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王健 《群众》2022,(9):19-20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通过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发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聚焦代表国家形象的文化主题,打造中华文明的新标识。  相似文献   

13.
新的道德建构:从孔子学说看人文性伦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子的伦理思想属于一种“人文性伦理”,其具体内容是重视历史传统、突出“礼”的意义内容、提倡“君子”人格以及重视礼乐教化。孔子的这种人文性伦理虽然形成于先秦时代,却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外在规范与内在要求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的普世伦理价值。其中,它尤其强调知与学并重,主张通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来扩充道德智慧。对于孔子来说,人文性知识的研习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学习,亦是一种道德的修养;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应当而且可以合一。  相似文献   

14.
文化“出海”是展示中国形象、影响国际舆论、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路径。面对国际偏见误读、西方文化霸权、全球治理赤字等问题,新时代文化“出海”要勇于承担讲好中国故事、宣介中国声音、彰显中国价值的使命任务。中国底色是文化“出海”的民族根魂和基因密码,必须充分挖掘、传承发展以突出的连续性、包容性、统一性、创新性与和平性为特色的中华文化。文化“出海”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出海正确航向;构建特色战略传播体系,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培养国际传播复合人才,增强中国话语说服力;推动文化内容转化创新,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延伸数字文化产业链条,扩大国家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民国《良友》画报与都市空间的意义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果中 《求索》2007,(5):176-178
本文分析了民国《良友》画报对都市空间的意义生产,认为《良友》采用文化视野上移、下移兼容的传播技巧,建构了以中上层都市空间为主体、延伸至街头文化等下层空间的空间格局,并以“良友式”形象,充实了都市空间的意义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学者在对国家形象进行概念界定时,大致呈现出以下几种脉络:基于"信息资本"的"国家实力"论;基于"公众感知"的"国家声誉"论;基于"媒介表征"的"媒介镜像"论。中西方学者在界定"国家形象"的内涵时,虽然已经意识到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主客体关系,但忽视了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意义。基于此,构建"对话性中国形象"的理念将有助于破除建构主义国际关系视域下单一的技术主义路线,将国家形象的建构路径放置于多元、开放与互动的语境。  相似文献   

17.
青年身份认同本质上是文化身份认同,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一个建构过程,青年身份认同包含“认异”“求同”“聚类”三个环节,内涵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的逻辑统一。微空间作为当代青年公共表达、日常交往、文化娱乐的重要场域,深刻影响青年的话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微空间中多元冲淡主导、动态多于恒常、形式高于内容,使得青年身份认同度明显低于现实社会,出现方向感弱化、无力感滋生、价值感模糊的身份认同危机。聚焦微空间中青年身份认同建构,需要吸纳微话语,强化微叙事;融合微媒介,改善微传播;建构微文化,提升微引领。  相似文献   

18.
李倩倩  王敬仪 《探索与争鸣》2022,(2):146-162+180
“机关术”,主要指一种在20世纪末被运用于游戏设计的概念。它既用以定义游戏场景中某类结合了中国古代文化元素与西方技术原理的机械“人”“鸟”“船”“武器”等形象,又可以表述一种产生于赛博空间的中国“古风”风格。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机关术”的内涵与外延伴随媒体技术的发展而扩充,其影响由游戏的内容与视觉场景延展至文学、音乐、动漫、电竞等多个领域。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机关术”融会于当下新媒体景观与大众文化之中,参与形塑了青年一代的文化认知。我们一方面应厘清“机关术”在数字游戏领域的概念建构过程与文化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审视这类文化符号的展演与传播方式,可反观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文化输出的多元路径以及所呈现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方正 《理论月刊》2024,(2):142-153
意识形态与社会空间具有双向互构的内在逻辑勾连。作为数字化生存的实践场域,数字空间的内在价值禀赋要求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摄性空间地位。新时代建立以主流价值为基石的数字秩序结构,面临着多重消解性的空间困境:数字媒介对信息流动性的释放与议题设置权的竞夺,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感知;智能算法圈群化价值构造与数字平台的块垒化共在,割裂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分布;算法信息对日常生活域的占领与非理性数字生态的构造,筑就了失衡性意识形态空间结构;数字资本对个体性空间的虚构与公共性话语的解构,滞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流动。构造建基于社会主义价值伦理的良性数字信息生态,要使刚性制度规范与柔性文化治理相协同,推动信息生态的治理性“过滤”;重置智能算法技术的价值内嵌,完成信息生态的技术性“过滤”;破除平台信息资源流通的空间壁垒,落实信息生态的平台性“过滤”;激活数字主体参与信息环境建构的自觉意识,实现信息生态的自主性“过滤”。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     
<正>“媒介即人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著名论断,而被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的新媒介,更将这一“人的延伸”扩展至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借助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传承、创造、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渗透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广播影视、动漫游戏、表演艺术、工艺设计、广告装潢等。表面看来,“乱花渐欲迷人眼”,事实上,尽管文化创意产业有层出不穷的外在形式,但其核心仍然在于对媒介的运用,以及对文化的挖掘和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