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拟现实艺术以“身体—主体”图式的沉浸式感觉撒播和交互性审美形态,再次更新了数字化语境中的艺术活动方式。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自由开放、立体多元、兼容共享、延异可塑等媒介特质,身体在“超真实”虚拟时空的审美交往中不断实现本体性的价值重塑,拓展其新颖别致的知觉经验和审美能动性。虚拟现实艺术在更大程度上激活了大众化艺术创造意识及其个性化审美表达自信,进而成为展现大众化主体审美意识的主要艺术形态。随着全民文化消费结构的更新、审美文化意识的不断加强和相关基础研究的深入,虚拟现实艺术将会建构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审美话语体系,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美学价值与意义拓展。  相似文献   

2.
祁文婵 《前沿》2013,(18):180-181
虚拟现实中的设计基础,是基于身体知觉和身体意象的交互设计.是将身体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的、与世界关联的系统,打破了线性、割裂的传统设计方式,实现从“使用体验”向“经历体验”的转变,从“局外”向“局内”的进入.  相似文献   

3.
虚拟现实新闻因"沉浸"和"在场"效果重构了新闻的生成方式和表现形式,但同时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技术伦理层面,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具身关系"和"诠释关系"对使用主体发挥中介作用,并产生技术使用目的之外的客观效果。媒介伦理层面,虚拟现实新闻带来新闻客观性丧失、新闻价值片面化重构和大众批判能力下降的三重风险。大众媒体只有坚守新闻的社会功能,才能在媒介技术和传媒业态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产内容充实、形态先进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完善,基于W eb的虚拟教室、网上教师等陆续出现。文章回顾了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背景,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构成和技术特点,分析了虚拟现实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并重点论述了公安实战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进入数字时代,文学将如何发展?一方面,人们主张回归经典,还原阅读的本质;另一方面,数字文本、数字化阅读等数字化应用场景也在迅速拓宽。其中,融合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功能的数字文本逐渐实现了对传统文本的替代和超越,使文学趋于数字化、虚拟化,并在数字空间中重构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等文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凸显出有别于传统文学的差异化特征。同时,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塑造的交互式与沉浸式体验,创新了文学表达方式与研究范式,推动了新一轮文学变革。在媒介变革背景下,文学正在经历一场数字化转型,不断呈现新特征。  相似文献   

6.
VR(虚拟现实技术)是借助特殊设备把人的意识带入现实以外的另外一个世界中,临境感是V R体验的核心。然而,当人们进人VR世界,许多全新的特征需要大脑重新适应。此时,VR就像某种“魔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体验者的大脑,打破人的身体和意识的原有连接,使得外在形象得以重塑。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机动车驾驶人考试中的应用基础,探讨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型驾驶模拟考试系统的设计思路,提出了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利用驾驶模拟系统开展驾驶训练、考试,符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业务需求,技术可行,效果显著,具有较强的研发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现实技术是融合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的一种综合性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将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消防科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与虚拟现实技术一样所能渗透的领域非常广泛。消防科学与虚拟现实技术最佳结合,广泛应用于消防领域将是今后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是认识论哲学,它对哲学美学的建树在认识论美学方面,然而它所促成的历史性变革却在本体论美学。审美是知觉现象学还原近代认识论美学诸家有的把审美归结为知性,有的把审美归结为感性亦即知性的模糊表象,还有的把审美归结为以理性为基础的感性。但经验表明,审美过程既不出现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也不出现辩证逻辑的范畴流动。认识论美学由此而陷入了困境。为摆脱这一困境,心理学美学把审美归结为个体的心理体验。但个体的心理体验不能说明审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又使心理学美学出现了危机。作为现代认识论美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依托于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造了一种具备数字化特征的虚拟生活空间,呈现出一种关于现实的全新维度。"网课"赋予真实立体化的呈现,提供认识世界的更多方式。"直播"带来确切的真实感体验,成为沟通世界的重要载体。如果虚拟性世界也正在提供人类超越自身经验的机会,那么这也是真实性的自我超越。在这个意义上,"网课"和"直播"等沟通形态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向,正是带来"可靠性"的器具。通过虚拟现实日常化,来恢复日常生活的秩序,帮助人们重新找回真实性本身。  相似文献   

11.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现实技术是继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之后,在教育领域内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明星"技术.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理论依据、具体应用表现形式、国内外应用与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目前我国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研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一种有效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视、听、动等行为的高级人机交互技术。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现场勘查实训教学,可以解决传统现场勘查实训中出现的模拟失真、实训内容不全、实训学时不足和实训效果评价不精准等问题。通过精心设计背景案例、虚拟构建现场环境、动态加载和交互操作四个步骤来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在现场勘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在应用时,应理性看待虚拟现实技术在提高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现场勘查能力方面的作用,大力开发功能齐全、适用不同对象的三维交互软件,积极探索使用新模式、新方法,并采取多种有效保密措施以防侦查秘密外泄。  相似文献   

13.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公安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现实是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和融合,被认为是21世纪信息技术的代表。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给公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公安教育的面貌,促进公安工作。  相似文献   

14.
魏凯 《青年论坛》2007,(4):135-137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高度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在各种领域应用过程中的结晶和反映,它的出现,为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可能。它曾与多媒体教学、网络教育被看作是教学领域的三大创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实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虚拟现实城市交通就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造一个形象逼真的模拟环境,并通过相应的感知控制设备来调整和管理城市交通,且在最大合理程度上取代城市交通不同道路等级的通行能力和相关因素影响的实测数据的繁复性,以更小的代价获取真实世界所需要的城市交通问题和交通环境的知识,找寻最佳的交通控制和管理的方法,为真实世界的城市交通紧张的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体技术已经进入高校的教学。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实验环境,可以大大增进教学效果。文章通过虚拟实验环境制作实例介绍的方式探讨了虚拟实验环境的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17.
蓝拟现实:认识的第三种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维度,探讨了虚拟现实的本质,认为虚拟现实是人脑对现实的认识或反映借电脑的延伸或外显,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背景下人的认识的第三种形式或形态———虚拟形态或虚拟认识,属于波普尔的“世界3”,即客观知识的世界;文章还着重探讨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虚拟认识三种认识形式的联系和区别,认为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虚拟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从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再到虚拟的具体的过程,或从直接具体到间接抽象再到间接具体的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第三阶段即虚拟认识阶段是对前两阶段特点的辩证“扬弃”,表明人对事物的把握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接近真实;文章也探讨了人在虚拟现实中活动的特征,不同意学术界把虚拟现实看作实践(或虚拟实践)的观点,而认为是一种借助电脑进行的思维操作性活动,即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活动,而且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活动所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王培光  闫永 《前沿》2008,(6):196-198
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形式,虚拟现实技术比以前任何人机交互形式都有希望彻底实现和谐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界面。虚拟现实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人们为了追求和创造和谐的人机关系,人机结合、人机共生已经成为人机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李应龙 《求索》2005,(9):97-100
如果说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追究世界的本源问题为最终目的的,那么,实践存在论从人的世界的三维文化视野来理解人的世界存在,它的目的是现实地筹划和创建人的世界存在的文化态势,其价值目标指向人的世界存在不可逆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存在论所理解的美学是文化美学。文化美学可以分为相互包含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微观美学,或称哲学美学,它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概念,其终极关怀是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种就是本文提出的宏观美学,或称文化美学意义的审美阐释学。它以审美阐释为核心概念,具有鲜明的宏观价值指向和文化建设功能,其终极关怀是人的世界不可逆的持续发展及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审美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就是:在实践存在论的基础上,由微观美学转向宏观美学,由现有的认识论美学和体验论美学转向文化美学。在我们看来,“转向”正面地建设性地为美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天地,是当代人的世界存在及其人的生存需要和实践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技术领域继多媒体技术之后,又出现了虚拟现实技术(V irtual Reality,简称VR)。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体进入高校教学,能形象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有效地营造一个跟随技术发展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率,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它的出现无疑将对辅助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