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胎儿的权利保护在我国立法中很不充分,应扩大对胎儿民事权利的保护范围,在健康权、继承权、抚养、损害赔偿、受遗赠权以及程序法上作为诉讼主体的权利等方面予以确认。同时,立法上应对胎儿民事权利保护的方式作较为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杜卉卉 《唯实》2006,(8):105-107
胎儿的权利保护在我国立法中很不充分,应扩大对胎儿民事权利的保护范围,在健康权、继承权、抚养、损害赔偿、受遗赠权以及程序法上作为诉讼主体的权利等方面予以确认。同时,立法上应对胎儿民事权利保护的方式作较为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正⒈明确胎儿有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草案第十六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未存活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在法律上,民事权利能力是一个人能否享受民事权利的前提,如果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则无法享有和行使民事权利。民法总则草案认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胎儿尚未出生,原则上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为保护胎儿的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论胎儿权利的民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胎儿权利的保护既是民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21世纪是法学研究中的一个“时代课题”。涉及权利的理论有权利能力说、请求权基础说、生命法益说、人身权延伸保护说等,其中权利能力说可以作为胎儿权利保护的法理依据。胎儿权利保护有三种立法模式,我国应采用总括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命科学时代的到来,胎儿及其法律保护将成为21世纪的"时代课题".由于胎儿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其人身利益一旦受到侵害,无法以民事主体身份获得法律保护.现实生活中,对胎儿的损害主要是损害胎儿的生命键康,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侵害,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医疗领域,如产前检查、治疗以及生产过程中;二是间接侵害,即侵害孕妇人身权利的同时,间接侵害了胎儿的人身利益.这种情况比较多见.正因为如此,司法实践中,胎儿所遭受的伤害大都视为对孕妇或产妇的人身损害.然而,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母亲的利益都不能完全囊括胎儿人身利益.要解决胎儿利益保护问题,必须从权利能力制度寻求突破.文章检讨了传统法律人格的缺陷,借鉴了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胎儿保护的立法经验,认为未来民事立法应当赋予胎儿一定的民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6.
论废除民事权利能力制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强 《新视野》2005,3(5):71-73
民事权利能力制度是等级社会、特权时代的产物,其功能在于满足统治者根据自身意志对民事主体进行选择的需要。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普及使权利能力制度成为不必要,而自然人权利保护的具体化和权利不断延伸,使权利能力制度在保护权利上变得力不从心。与此同时,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平等性以及大量法人以外的组织权利能力的被承认,使民事权利能力制度不再成为划分不同法人之间以及法人与非法人组织的界限。因此,民事权利能力制度已丧失了存在的理由,应当废除。  相似文献   

7.
自力救济以其救济权利的有效性、快捷性对民事权利人的利益保护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并且有利于民事流转的效率性,节约司法资源,应当在立法上予以承认并广泛适用。同时,为限制其消极后果,应当明确限制其行使范围和限度,使自力救济方式在民事权利保护和社会经济秩序维护中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网络反腐体现了言论自由并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官员隐私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已获得普遍认同并在国际上逐渐成为或已经成为一种宪法性权利。两者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利,存在着天然的冲突和矛盾。需要从明确官员隐私权范围、加强立法保护和增强公民权利保护意识三个层面加强对官员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民法是权利法,权利是民法的核心,民事权利原理是核心的核心.依照天然原理有机排列权利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法治是权利的天然秩序复现.本文通过对"人格权先于身份权"民事权利原理的观察,提出恢复"人格权先于身份权"天然秩序来之不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于飞 《前线》20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其核心要义是维护人民权利。民法典是人民的权利法,民法典对民事权利全面系统的规定是维护人民权利的基础。公权机关既有贯彻实施民法典的职责,又有不侵害民事权利和积极实现民事权利的义务,依据民法典处理好民事权利与公权力的关系是维护人民权利的关键,加强民事司法活动是维护人民权利的保障。要在实施民法典过程中,不断维护和实现人民权利。  相似文献   

11.
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如何更好地行使与保护公民言论权利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言论自由权利在立法上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本文从言论自由权利的基本概念出发,分别就言论自由权利的规制和保护必要性、立法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2.
法人的存在是以它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为前提的。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一种资格,有了这种民事权利能力,就有了法律上的人格。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法人作为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的基本条件,没有这种能力,便不能参加民事活动,也就不具备法人资格,它与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是一样的。“权利能力”和“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人的权利能力,是它作为民事主体依法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不论它是否实际参加了一定的民事活动,这种权利能力都是始终存在的。而权利则是法人作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指的基金持有人权,指基金持有人基于其基金持有人资格而享有的从基金获取经济利益并参与基金经营管理的权利,所探讨的也仅为公司型基金的持有人的权利保护。一、基金持有人权的性质首先,基金持有人权是一种民事权利。民事权利包括民事所享有的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和人身权等。基金持有人权是基于民法、公司法、信托法和证券法等商事法律而享有的权利,故为一种民事权利。其次,基金持有人权是一种社员权。所谓社员权,是指社员对社团法人所享有的一种独特的民事权利,无论是营利社团法人,还是公益社团法人,作为社员均享有社员权…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人权观念的深入人心,青少年权利的保护不再仅仅限于一般的民事权利保护法的范畴,各种适应这个特殊群体的以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为理念的刑事规范也日趋完善.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域外的少年法以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相似文献   

15.
唐鸣  杨正喜 《学习论坛》2008,24(5):63-65
有关农民工特别法,从共时性看,涉及农民工就业、工资、子女受教育、社会保障、司法救济等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各个方面;从历时性看,经历了立法重点由社会管理向权利确认、保护转变,立法价值取向由限制、歧视向提供平等保护转变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6.
建构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制度必须理清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为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价值选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人为本是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要求在权利与权力、权利与义务上以权利为本,在效率与公平上以公平为本,在形式平等与结果平等上以正义为本.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山西文化产业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对其进行地方立法。从法律依据、立法条件及环境而言,地方立法具备可行性。在立法过程中,应遵循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注重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尊重文化产业发展自身规律,以保护创意为核心等立法原则。在立法设计上应包含总则、文化产业促进制度、文化市场管理制度、法律责任部分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论民事权利和民事权利能力的分离李鸿民事权利并不等于民事权利能力,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事权利是权利的一种形式。是民法赋予公民或法人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地方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能。比如,财产所有人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  相似文献   

19.
私权内涵应该突破民事权利的苑囿,作扩大意义的解释,界定为个人权利,即以个人为目的应该享有的各种权利.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权利意识得以提升,政治法律制度日益完善,私权保障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权利保障法律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鸣  杨正喜 《学习论坛》2006,22(4):70-73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不仅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法定权利缺失,而且他们实际能够享有的应然权利和法定权利较之城市居民也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完善农民工权利保障法律机制,首先要在立法上消除对农民工歧视性的法律规定,恢复农民工国家公民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强化政府义务,加强政府对农民工权利的保护;再次要完善司法救济制度,使农民工在权利受损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