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古代中朝文化交流史研究中,最为常见的历史现象之一就是两国之间频繁的使臣往来。据对(李朝实录)记载的统计,朝鲜朝派往清朝的遣使次数达697次,而清朝遣往朝鲜的派使次数则达169次。平均每年有3-4次使臣往来。使臣团的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五百余人。这些来往于两国之间的使臣,在履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使命的同时,还起到了文化交流的媒体作用。他们把使行路上所见所闻或录之以诗文,或绘之以图画,并与遇到的文人学者互赠诗文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至今发现的朝鲜遣清使留下的各种(燕行录)多达65种。其中朴趾源的(热河日记)、…  相似文献   

2.
朝鲜“三·一”运动之意义朝鲜是数千年东方古老的封建国家,人民的经济生活非常贫乏,而且在腐败的专制政治下,人民的政治思想亦不能发达。但是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在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发展程度皆优越于日本,这样的朝鲜国家,自从在一九一①年被后进的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以...  相似文献   

3.
王彪 《当代韩国》2023,(1):99-115
靖难之役期间,朝鲜主要通过辽东逃来军民、赴明使团和本国探谍人员来收集明朝的情报信息。面对靖难之役,朝鲜士大夫在价值评判上秉持“尊建文贬燕王”的态度,这既是儒教性理学的道德要求,亦是朝鲜维护自身正统性并融入明朝封贡秩序的现实需要。但在政策应对上,朝鲜君臣优先维护本国利益,道德臧否反为次要,对明政策日益展现出“识时通变”的现实主义特质。价值评判与政策应对之歧异表明,在朝鲜王朝初期性理思想开始占据主导,事大意识与本国意识既调和又纠葛。  相似文献   

4.
中韩性理学之互动──梁承武教授与张立文教授对话录梁承武(韩国中央大学教授)问:张教授同意卫满朝鲜时儒教东传韩国,其根据是什么?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答:儒教何时东传韩国?有各种主张:有主箕子东来说,有倡秦汉东传说,有主卫满朝鲜说,或主小兽林王二年...  相似文献   

5.
明末万历二十年(1592),朝鲜爆发日本入侵的“壬辰倭乱”,明朝出兵援朝,朝鲜成为当时中国人关注的焦点,由中国人编选的朝鲜诗选应运而生,最有影响的一本是吴明济所编《朝鲜诗选》。此书问世后,多为明清及朝鲜的一些著名文人的著述所述及或引用。现代学者也对研...  相似文献   

6.
倡导经世致用崇尚自然之情——《朝鲜李朝实学派文学观念研究》简介●郑成宏朝鲜实学派所倡导和推动的实学思潮,是朝鲜“近代黎明前”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出现的特殊的思想文化形态。这里所说的实学派,是指壬辰、丙子战争后在朝鲜李朝封建社会的各种机制已经处于停滞、倒退...  相似文献   

7.
至今仍非常活跃的韩国传统音乐,大部分是朝鲜时代中叶以后扎根或形成的,其底蕴来自儒教的礼乐思想。朝鲜是一个把儒教视为统治理念的国家,甚至比儒教发源地中国贯彻得更为彻底。礼乐制度传统在朝鲜比中国发展得更为顽强。本文从雅乐的存续与变容方面考察在朝鲜体现的礼乐思想,并提出其具体的根据(朝鲜宫中的祭礼乐和宴礼乐)。  相似文献   

8.
《孟子要义》中之丁茶山经学研究李篪衡一、序言朝鲜朝社会是将性理学当作规范的中世封建社会。时至19世纪前后,出现了一群担当推动历史前进重任的思想家,新创了一种与既存观念截然不同的新学问气氛,他们就是朝鲜朝后期的实学家。这些实学家的经典解释倾向,与性理学...  相似文献   

9.
自高丽末开始传入到朝鲜的朱子学 ,到朝鲜朝时代经由李退溪 (15 0 2~ 15 71)和李栗谷 (15 36~15 84 )两人加以传承和发扬 ,在朝鲜获得极大的发展。李栗谷则被后人誉为“百世之儒宗”① ,与李退溪一起并称为朝鲜朱子学双璧。他为学服膺朱子 ,毕生穷研性理 ,在继承和发展朱子学方面多有创新。本文仅就朱熹与栗谷的教育思想作一简要比较。一重视教育是儒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中国著名的大教育家 ,他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与三籍整理 ,即使在从政期间也未间断过。他每到一处 ,除了处理政务之外 ,…  相似文献   

10.
刘牧琳 《当代韩国》2019,(3):118-128
朝鲜第一份民办报纸《独立新闻》由开化派政治家徐载弼创办。在创办之初,徐载弼等开化派知识人士将中国看作朝鲜实现文明开化的绊脚石,着力塑造蔑视中国的认识。然而,当他们看到中国的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并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之时,又流露出对中国的羡慕之情,对中国的认识也开始发生变化,不再是一味蔑视中国,而是将中国看作一面镜子,以中国的状况来警示朝鲜人觉醒。《独立新闻》对中国认识的变化,与当时朝鲜的局势的变化以及开化派知识人士在朝鲜的处境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朝鲜独立活动的情状──生气和杀气相冲 公理和强权苦战 且看最后那一天 到底是谁胜谁败这回朝鲜独立,朝鲜人说日本人不懂民族自决主义,日本人说朝鲜人误会民族自决主义。总归一句话:随便怎样说,总是和民族自决主义生了关系。到底是不懂呢,还是误会呢?必得要试验...  相似文献   

12.
16 37年 ,朝鲜国王仁宗与清太宗皇太极在三田渡签订城下之盟 ,朝鲜自此变成清朝藩国 ,但由于朝鲜王朝长期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视清人为夷狄 ,对清朝长期有抵触情绪。鉴于朝鲜反清势力强大 ,以及与明朝斗争的严酷 ,清朝对朝鲜只得采取高压政策 ,严密监视并镇压朝鲜国内反清势力 ,拘朝鲜世子为人质 ,迫使朝鲜履行藩邦义务。但当时皇太极即定下了“以威胁之 ,不如以德怀之”的策略 ,从此开启了对朝鲜的德化政策。而清入关以后 ,由于明朝灭亡 ,大局已定 ,清一方面大力塑造其正统形象 ,同时对朝鲜改以施恩为主。顺治帝开始减免朝鲜岁贡 ,以后…  相似文献   

13.
1637年,朝鲜国王仁宗与清太宗皇太极在三田渡签订城下之盟,朝鲜自此变成清朝藩国,但由于朝鲜王朝长期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视清人为夷狄,对清朝长期有抵触情绪.鉴于朝鲜反清势力强大,以及与明朝斗争的严酷,清朝对朝鲜只得采取高压政策,严密监视并镇压朝鲜国内反清势力,拘朝鲜世子为人质,迫使朝鲜履行藩邦义务.但当时皇太极即定下了"以威胁之,不如以德怀之"的策略,从此开启了对朝鲜的德化政策.而清入关以后,由于明朝灭亡,大局已定,清一方面大力塑造其正统形象,同时对朝鲜改以施恩为主.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一节明治政府为实现吞并强占计划所采取的内外对策1.即刻吞并朝鲜计划的确立《乙巳保护条约》后,朝鲜已经处于日本侵略者全面占领的状态,事实上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中国哈尔滨发行的《远东报》1906年6月针对这个现实发表社论说,"数百年来,日本日怀吞此小邦之愿,现时始得偿其志。朝鲜可谓日本一省,朝鲜通行日本钱,日本银行及邮政电线铁路均系日本所立。并且,日本商人教习官员无一处非日本人。日本之领袖系伊藤博文,……朝鲜情形如此,朝鲜人及朝鲜皇均在何处,朝鲜人均不自知。外人见朝鲜  相似文献   

15.
“三·一运动”的教训可是,“三一”大革命运动,终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枪刀下惨遭失败了,但它是朝鲜民族伟大精神的结晶,它打定了朝鲜民族革命的基础。它是朝鲜革命的划时代的分水岭。假使没有了它,朝鲜革命决不会有今日的基础。要之,“三一”革命运动是由当时亡国后刚...  相似文献   

16.
李岩 《当代韩国》2002,(3):54-57
溯究朝鲜人留学中国的历史,应从其三国时代开始,而作为留学者最先渡海或跋山涉水踏上中国领土的人,则应该算是朝鲜三国时的佛教徒们。朝鲜三国以来的佛僧们,除了偶然有往印度及其周边国家求法的,差不多都以中国为佛教中心地,慕名而至,吸吮了中国佛教的营养。统一新罗之后,入唐求法几乎成了佛教界的一种风气,其人唐求法的僧侣数量大幅增加,求法的质量也空前提高。这些僧侣回国以后备受尊崇和重用,成为朝鲜佛教及其各宗派形成发展的骨干。  相似文献   

17.
洪军 《当代韩国》2001,(4):60-65
心性论涉及的内容较广,但首要问题乃是心、性、情、意之定义。而且从对其概念涵义的规定中,亦可以看出其整个心性论的特点。本文拟从朱子与栗谷思想之比较角度对16世纪朝鲜朱子学的主要代表——李栗谷的心性学说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甲申政变后,中国和日本有在朝鲜发生战争的可能,于是朝鲜一年里几次请求俄国在中日发生战争时保护朝鲜。俄国鉴于朝鲜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自己在东北亚地区的实力,没有答应,因而两国没有缔结俄国保护朝鲜、朝鲜给予俄国一些特权的秘密条约。但是各国对俄国插手朝鲜事务持有极强的警惕性,朝鲜的“引俄”行为及俄国的表现被夸大,都采取了阻止俄朝接近的措施,这就是第一次俄朝“密约”事件。此次事件无论是对当事国——朝鲜和俄国,还是对在朝鲜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国家——中国、日本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各国纷纷调整了对外政策或对朝鲜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一绪论 沈连洙(1918~1945)是日本强占时期满洲地区的一位朝鲜诗人,直到近几年才被学界所了解、研究. 沈连洙1918年出生于韩国江原道江陵郡镜浦面兰谷里一户农家.为了摆脱贫困的命运,沈家在沈连洙出生后先后迁徙到苏联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中国的黑龙江,后定居于吉林省龙井市.  相似文献   

20.
朝鲜王朝纯祖时燕行使李基宪作《燕行日记启本》,其中之《附闻见事件十三条》以敏锐的视角和精确的信息客观展示了清朝中衰时期上自国家机器、下自社会民生全景式的历史画卷。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嘉庆之政举、吏治之混乱、白莲教起义、天灾之肆虐、人民之离乱、民生之凋敝等。而作为一名外国人,李基宪准确恰当的记述也令我们叹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