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淮南子·齐俗》云:"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秽之;人情欲平,嗜欲害之。"——太阳月亮希望光芒四射,可是飘浮的云层遮盖了它;江河的水希望清澈澄净,可是泥沙乱石污浊了它;人的性情希望平淡节制,可是嗜好欲望损害了它。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案例表明,有些贪官从事买官卖官行当。这些案件里,有被歪风邪气裹挟的,但更多  相似文献   

2.
毕节,"三不沿、三不靠",这在全国的版图上是极为特殊的;可是在贵州,毕节又是非常典型的。大山封闭,贫困落后,似乎阻挡了毕节走出去的脚步。可是毕节却在群山之中,偏远之地,创造并把握了政策之机,市场之机,以思想之先带动市场开放,以体制之先促进产业开放;走出了一条开放式发展的道路,这在全省颇有示范意义。仿佛一双无形的手,在毕节上空打开了一道门——这道门通往幸福和希望。  相似文献   

3.
闲话欲望     
人之欲望如同车之辕、鸟之羽翮,不可一时无有、一刻缺失。人一旦失去了欲望,也就失去生活的信念和生存的渴望。世人之所以喜新厌旧、朝三暮四、得陇望蜀、贪生惧死,皆为一个“欲”字使然。故古人云:“人无无欲者,即如禅寂之徒,以槁木死灰自命,然终不免槁木死灰之欲。”由此可见,人总是或多或少要有点欲望的。欲望虽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但皆欲己所欲、弃己所恶。自古挥金如土、引珠弹雀者有之;爱财如命、车辙寻粟者有之;杀妻拜将、烹子邀宠者有之;闻官洗耳、焚身不仕者有之……凡喜其中一二欲者,皆谓自己所欲为天下之大欲,无不贬他欲而扬己欲、…  相似文献   

4.
魏征论廉政     
道德之厚,莫尚于轩、唐;仁义之隆,莫彰于舜、禹。欲继轩、唐之风,将追舜、禹之迹,必镇之以道德,弘之以仁义,举善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勿言。”为人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者,只以取诮,将何益乎?齐桓好服紫...  相似文献   

5.
陈嘉庚 《学习导报》2012,(17):62-62
鄙人不揣绵力,拟在厦门创办大学校及高等师范学校。欲将详情报告各界……窃吾人欲竞存于世界,而求免天演之淘汰,非兴教育与实业不为功,此固尽人所知。然就进化之程序言之,则必先兴教育而后实业有可措手。鄙人于教育一事,实门外汉,本不敢以扣榘扪烛之见,贡献于方家之前。弟为爱国愚诚所迫,欲出而提倡举办……无如绵力有限,无可奈何,唯具无限诚意,希望内地诸君及海外侨胞,负国民之责任,抱同舟而共济,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则何患目的不达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道德观的终极价值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现实意义。一、道德观与经济建设的互动关系当邓小平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道德之本提出来后,他的道德理论也因有了落脚点而不再空洞,道德与经济建设之间一度被割裂的关系得到了链接,并呈现出互融互动状。民本道德的核心是人,这就决定了这种道德必然要把满足人的最基本需求作为行为目标。儒家在谈到道德的来源时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以人之所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  相似文献   

7.
<正>毛泽东的一生中曾创建和主持过学校,直接从事过教育工作。1921年底,已经是共产党员的毛泽东在填“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身志业调查表”时,在“终身欲研究之学术”栏中,郑重地填写了“教育学”三个字;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栏中,填写了“教育事业”四个字。这表明他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在作自我批评时说:“我没想到我会当共产党的主席,我本想当一名教书先生,就是当名教书先生也是不容易的呢!”再次表露出他对教师职业的深情向往和当年那段教书岁月的美好回忆。直到晚年,他只接受一个称号:导师。他说:“就是教员。因为我历来是当教员的,现在还是当教员。”  相似文献   

8.
家风万年长     
正《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社会、家庭、个人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恩格斯论证了家庭的本质:"父亲、子女、兄弟、姐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种义务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  相似文献   

10.
<正>恕,乃推己及人之意,蕴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层含义。《说文解字》曰:"恕,仁也。从心,如声。"段玉裁解释说:为仁不外于恕,析言之则有别,浑言之则不别也。孟子云,"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认为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儒家认为,恕乃为仁之方也,是立德之基,又是临时应事之道,它代表的不仅仅是胸怀,还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人有欲则计会乱, 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 甚则邓心胜,邪心胜则 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 生。 (《韩非子·解 老》) 释义:人一旦有了 贪欲,计划就会被打 乱;计划被打乱了,贪 欲之心就会加重;贪欲 之心重了,邪心就会占 上风;邪心占了上风, 办事就会不讲原则;办 事不讲原则,祸患就会 产生。 惟宽可以怀远人, 帷廉可以服殊俗言 (宋·苏擞《胡困 知诚州刑浩知钦州》)、 释义:只有宽宏大 度才能使夕曦归顺、只 有清正廉洁才能让人 心服。 (童联成)廉政箴言精粹@童联成~~  相似文献   

12.
经典语录     
<正>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得事。(《朱子语类·卷十八》)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六韬·大礼》)君子得位,欲行其道;小人得位,欲济其私。欲行道者心存于天下国家,欲济私者心存于伤人害物。(《日知录》)  相似文献   

13.
<正>《韩非子·解老》有言: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人一旦有了贪欲,计划就会打乱;计划打乱了,贪欲就会加重;贪欲之心重了,邪心就会占上风;邪心占了上风,办事就不讲原则;办事不讲原则,祸患就会产生。当代社会高度的开放性、宽容性和生活多样性,既给了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也带来了多种诱惑。  相似文献   

14.
宋明理学认为,官吏廉洁从政,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欲观和义利观,将人欲和利纳入天理和义的轨道;要修心正己,尤其要正君主之心;要通过道德教化,促使百官清正廉洁。在现代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3,(22):89-89
马,本来自南自在地在山间撒野,渴了喝点山泉,累了就睡在地上晒太阳,无忧无虑。可是自从有了伯乐,马的命运就被改变了,给它的头戴上笼辔,在它的背上置放鞍具,拴着它,马的死亡率已经是十之二三了,然后再逼着它运输东西,强迫它日行千里,在它的脚上钉上铁掌,马的死亡率就过半了。马本来就是毫无规矩毫无用处的动物,让它吸取日月之精化、天地之灵气,无用无为,还得以享尽天年,教化,让它懂得了礼法,却害了它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守持俭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智者莫不戒奢尚俭,守持俭德。节俭是人们德行的基础。俭以养德,玩物丧志。《左传》上有名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宋代司马光对此解释说:“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此识颇有见地,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事实证明,俭朴勤奋乃修身之必需,立业之  相似文献   

17.
<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身行事、治国理政的生动写照。修身,他"修其心治其身",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齐家,他入孝出悌,传承家风,  相似文献   

18.
党史讲座     
三、觉醒与选择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沉浸在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的幻梦破灭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国方案,不仅不能医治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痼疾,反而成为封建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新式武器。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并非不是一种好事。因为,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路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9.
在南美洲的深山密林里,生长着一种果实艳丽的植物。它那通红通红的成熟果实,令人为之神往和陶醉。可是,在几百年前,人们却对它望而生畏。因为传说它的果实有剧毒,食后必死无疑,所以当地居民给它起了个相当可怕的名字——“狼桃”。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不仅提出了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概念,而且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可是,毛泽东后来未将它系统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没有把它明确为党的基本纲领并指导实践。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