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些年来,随着湖北省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这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也是农民较快增收的重要渠道。但由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谁在照顾这些留守儿童?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这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留守儿童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由于亲人远离,缺乏家庭的亲情呵护,导致他们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在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中,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重视。因为知识的短缺可以弥补,道德的滞后可以教育,而心灵一旦迷失,则很难其对调整和扭转,长期以往,必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全社会必须关注留守儿童,尤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我们  相似文献   

3.
张金兰 《理论导报》2008,(10):47-48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民工潮"现象,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成了缺乏父母关爱和照顾的留守少年。因为缺少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监管,一部分留守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本文对农村留守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预防和减少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410名农村留守儿童(双亲外出和单亲外出)和非留守儿童为被试,比较了父母外出打工这一远端压力事件和日常烦恼这一近端压力事件与儿童抑郁、反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水平并没有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共同经历的一般日常烦恼能够显著预测儿童较高的反社会行为和抑郁水平;与留守状况这一远端压力相比,一般日常烦恼这一近端压力对于儿童抑郁和反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更大,显示了农村留守儿童近端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大规模的“民工潮”涌人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流动人口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占绝大多数.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进城务工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的问题.只能选择将子女留在农村,于是,一个新的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产生了。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务工.而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法定监护的缺失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以致出现了如厌学逃学、学习成绩欠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江西省农村部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中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父母关爱和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心理发育造成了较多负面影响。建议社会、家庭和学校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让留守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6年将全面建立起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通过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委员会、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等措施,使留守儿童安全更有保障。《意见》提出,要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设立留守儿童关爱委员会,负责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父母联系提供便利。要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只有全面认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现在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关注。文章力图在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做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父母,“留守儿童”及其委托抚养人和学校,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事     
正"只生不养"的留守儿童父母将面临多种处罚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家庭的监护责任,对于不履行监护职责,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遗弃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意见规定了几条措施,包括劝戒制止、批评教育、治安处罚、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考与运用》2006,(9):50-52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新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由于条件的限制又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而使他(她)们留在农村老家,大多数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养,如今在农村,这种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养孙辈上学的“隔代教育”现象相当普遍。7月初至8月底,我们组织专门力量,成立了“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调研组,采取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访问、抽样问卷调查、查阅档案等方式,对我市部分区县(自治县、市)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感到,这种隔代家庭教育再度兴起,不仅深刻改变着家庭教育的现状,而且产生了相当广泛的社会影响,正在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当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时,各地农村也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一般与年迈的爷爷、奶奶或亲戚生活,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关爱和正确引导,普遍存在心理抑郁、性格孤僻、礼教缺乏、行为粗暴等问题,有的厌学、逃学,甚者成为“问题儿童”,走上犯罪道路。  相似文献   

14.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生活,普遍存在着孤独、自卑、压抑等不良心理问题。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成"空白"、心理需求"悬空",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生活情感现状对比分析,有助于加强对留守儿童情绪疏导,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3,(16):32-32
在我国中西部的很多地方,如四川、河南、安徽等劳务输出大省,当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选择出外务工时,留在家乡的孩子们就被动地成为了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达6100多万,全国每5个孩子就有1个留守儿童;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6.
新宁县在抓未成年人教育中,关爱农村“留守孩子”,探索出“代管家长制”等管理教育“留守孩子”的成功经验。一、“代管家长制”产生的缘由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孩子”。这些“留守孩子”由于远离父母,虽有爷爷奶奶或亲友照顾,但成长环境令人担忧,逃学、旷课、沉溺网吧、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他们的生活和教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无论是“留守孩子”,还是有“留守孩子”的家庭,甚至整个农村社会,都迫切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把这些“留守孩…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权益保障与和谐农村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农村社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父母监护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受监护权、生命健康权、受教育权及发展权等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各界应提高认识,共同努力,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消除农村社会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18.
【案例背景】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现有学生316人.留守儿童218人。占全部学生人数的69%。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许多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留守儿童的生活方面、教育方面、心理方面以及道德行为和安全方面。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及无业人员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由此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些"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其身心、学习、成长都出现了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固镇县"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我想谈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应当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寻求解决途径,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好、管理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