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出发,从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要求。云南省临沧市这块神秘的热土,有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宜人的气候、独特的风光、多元的文化、淳朴的民族、浓郁的风情,是地方文化植根繁衍的沃土,是民族文化增辉添彩的调色板,是特色文化彰显魅力的万花筒。我们要按照科学发观的要求,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抓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文化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的统一。充分挖掘临沧地方文化的深刻内涵,全面展示多元民族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正>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辖1区4县3民族自治县,3个民族自治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290多公里。全市有23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9个跨境民族。近年来,临沧立足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红色文化,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用党的先进文化引领临沧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体多元的特性,凝聚临沧边疆少数民族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追求,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号召在全省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中广泛开展的“俭约云南”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重要举措,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笔者结合临沧实际,就如何开展“俭约临沧”活动谈一点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结合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发展滞后的实际.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科学谋划临沧“十三五”规划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临沧跨越式发展的“四梁八柱”已经落地,发展的大框架、大格局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临沧市在“俭约云南”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从2013年5月正式开展“俭约临沧”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树俭约新风·建美丽临沧”的目标,把“俭约临沧”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四风”相结合,与“生态立市,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相结合,与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相结合,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全市上下进一步形成俭约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生产方式,有力推进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霞 《社会主义论坛》2020,(5):F0003-F0003
云南省临沧市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依托丰厚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创新文旅服务模式,深化以文促旅,加快旅游转型升级。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为基本路径,形成民族文化魅力,推进文化和旅游项目融合。依托临沧丰富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深化以文促旅,把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开发中。  相似文献   

7.
一度曾为云南省出口创汇名牌的“滇红”茶,为临沧创下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辉煌。随着普洱茶的兴起,“滇红”的一天天式微,人们似乎渐渐淡忘了这段历史。但作为云南的第一大产茶区,茶产业一直是临沧的支柱产业之一,它是关乎临沧160万茶农脱贫致富的举足轻重的产业,是临沧的富民工程。作为云南大叶种茶的故乡,重振茶业雄风,是全市人民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8.
<正>云南省临沧市是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一个缩影,有3个民族自治县、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有6个“直过民族”、3个人口较少民族,被称为“世界佤乡”、云南最后的“秘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临沧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市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显著改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边防巩固安宁的大好局面,谱写了临沧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舞动·临沧     
《社会主义论坛》2007,(10):I0006-I0007
临沧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亚洲独具特色的水电基地。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是云南重要的蔗糖和酒业生产基地。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领域经历了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文化事业”,到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分开实行分类发展的变化。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又进一步把“公益性文化事业”表述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文化事业”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再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仅是名称上的一种变化,更重要的是文化发展理念上的转变和公共文化发展模式的重构。这一重构过程乃是与经济体制转换、市场与政府各自“优势”和“失灵”的显示或暴露过程相伴随的。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现实生活,无非表现在物质、精神和制度三大领域、三个层面,因此可以把文化形态相应地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2.
统战文化汲取中华“和”文化精髓,结合时代特色,赋予“和”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特质。将统战文化置于中华“和”文化框架下解读,分析其“和”文化渊源、“和”文化内涵及“和”文化特质,可以加深对以“和”为核心的统战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充分发挥中华“和”文化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里关键是对“三个面向”和对“社会主义文化”定性的理解,“三个面向”是讲任何国家的文化要成为先进文化,都必须是开放的和与时俱进的,成为世界性、全球性的先进文化。这是讲共性。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则是强调  相似文献   

14.
一、晋文化及其历史分期  “晋文化”这个称谓可作“广”、“狭”两义的区分 :“广义”的晋文化可以看作是关于山西古代文化的概称或泛称。如同人们习惯于以“晋”作为山西省的代称或简称一样 ,举凡山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往往冠以“晋文化”称谓 ;“狭义”的晋文化或比较确切意义的晋文化 ,应当看作是关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代山西文化的一种指称 ,也就是关于晋国文化与魏、韩、赵三晋国家文化的统称或合称。西周至战国尤其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晋国文化与魏、韩、赵文化 ,可谓山西古代文化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轴心时期。据此 ,我们即以这个时期为…  相似文献   

15.
在结构上,文化可以分为文化精神和文化形式两大层次。其中,文化精神是文化的灵魂、真谛和“软件”。江泽民的以“新民本主义”、“人民主体论”为主导的人文精神理念,是他科学建构的整个文化精神体系的“硬核”和旨趣,也是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实、浓厚的人文底蕴,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第三个代表则又是他人文精神的最高体现、集中表达和最高借重。  相似文献   

16.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边境,跨境民族众多、宗教复杂、文化多元,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文化问题相互交织,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面临严峻挑战。临沧市具有绚丽多彩、积淀厚重的边境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应以中华文化认同引领边境幸福村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文化载体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承发展,用中华文化赋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着力在边境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助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为临沧高质量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价值引领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这句话,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讨论的热烈议题。一些地方领导也提出“建设经济强省和建设文化大省”、“文化立市”、“文化兴市”等主张。文化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步入经济建设的行列。  相似文献   

18.
深深植根于富州大地的壮族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积淀厚重、特色鲜明的“那”文化形态(“那”为壮语水田或稻田之意),具有柔美多情、风情万种、婀娜动人和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特点,被壮史学家称为百越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旅游要以特色文化为亮点,打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为此,淄博市在景区建设方面,应全力打造“穿越齐国”文化旅游品牌、用大项目提升鲁商文化以及一站式体验蒲文化、主题公园式爱情文化、参与式陶琉工业文化和“舌尖上的淄博”饮食文化等区域旅游目的地品牌,彰显特色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20.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文化绝不可能凭空产生,必须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这种文化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伦理构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注重“贵和尚中”团结协调的人际关系、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实质上是一种和谐的调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