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突出的原因极为复杂。其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良因素是造成青少年犯罪不可忽视的外部诱因。 一、家庭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形成的间接或直接作用 家庭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据笔者对成都市的调查,在青少年中,主要由家庭不良因素的  相似文献   

2.
农村青少年因长期享受不公平国民教育而导致的教育不良是其犯罪的重要成因."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将使农村青少年与城市青少年一道公平地享受国民教育,必将有利于改观目前农村青少年教育不良的境遇,具有效预防农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功效.  相似文献   

3.
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一种社会亚文化,青少年犯罪是犯罪问题的一部分,但与成年人犯罪表现形式不同,其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更易受文化规范的影响与制约。通过文化冲突理论和社会解组理论来审视青少年犯罪问题,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情势分析了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危害,而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能够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网络结帮犯罪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新动向。青少年网络帮派名目繁多,组织结构比较严密,结伙从事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敲诈勒索、抢劫等犯罪活动,社会危害性大。不良心理需要和畸形物质需求是青少年网络结帮的犯罪内在动因,而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不力为青少年网络结帮犯罪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青少年成长教育的缺位也是青少年网络结帮犯罪的重要因素。预防青少年网络结帮犯罪,应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成长时期的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加强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网络社区组织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也表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为预防和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缺失、社会不良环境影响和学校教育僵化等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青少年犯罪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分析了犯罪青少年的生理结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及犯罪成因,指出只有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消除其成长环境的不良因素与其内心消极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土壤,根据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政府参与的预防工作机制,发展健康规范的育人环境,落实教育挽救工作等防治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7.
农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令人触目惊心,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管教的不力、农村学校的不良环境以及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预防与减少农村青少年的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重视农村青少年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当前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和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我们社会长治久安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日趋严重的发展趋势。为减少青少年犯罪,本文着重就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不良的家庭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农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令人触目惊心,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管教的不力、农村学校的不良环境以及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预防与减少农村青少年的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重视农村青少年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家庭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冲突、破碎家庭、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以及家庭环境影响都会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个性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家庭心理治疗是预防、矫治青少年犯罪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论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突出,其犯罪的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已日益为全社会认识.不良的社会环境是滋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教育不当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我们要时刻敲响警钟,防患于未然,将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消极选择、在网络社会的消极互动、不良心理意识在网上的强化及网络造成的青少年社会化的缺陷,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加强网络的管理,加强青少年健康上网的引导,重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疏导,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和提供的不良示范促进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认知偏离、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妨碍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研究——以犯罪心理学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和提供的不良示范促进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认知偏离、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妨碍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动力系统 ,是研究青少年犯罪之关键。青少年犯罪心理之形成 ,是由于在不良的社会交往中 ,形成了某种不良的认识 ,从而导致相应的不当需要。不当需要与外界诱因相结合 ,则形成犯罪动机。强化起来的犯罪意识支配犯罪动机转化为犯罪行为。根据青少年犯罪心理动力系统形成之特点 ,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当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犯罪率居高不下。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基本环境,它在青少年身心健康、品德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大量事实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法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必须提高家长素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营造和谐家庭环境,注重家庭教育方法,抓住家庭教育这一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青少年处于独特的身心发展阶段,容易受到外部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使他们成为犯罪的高发群体.深入分析犯罪青少年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青少年犯罪高发的心理动因.在此基础上,通过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及重视学校对青少年的人格教...  相似文献   

18.
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日益突出,不仅影响了社会治安,而且会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不当、不良同龄群体的影响以及就业的压力等,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当前的社区青少年帮教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形成因素--典型个案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生活、学校教育、社会居住环境和情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性客观因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和减少未成年人形成犯罪的心理,走向犯罪。  相似文献   

20.
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日益突出,不仅影响了社会治安,而且会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不当、不良同龄群体的影响以及就业的压力等,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当前的社区青少年帮教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