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在不同的生产、生活背景下创造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好民族记忆。传承并创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对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加深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对于传承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旨在解读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所蕴含的价值,从价值的来源和应用途径划分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所蕴含的内外在价值。从内在价值来看,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具有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从外在价值来看,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研究、教育和商业价值。基于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解读,提出了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化重构作为文化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发展的其中一种内在机制。我国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些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出现了交流和融合的文化重构现象。在文化重构的过程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获得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活态传承与发展。本文解释了文化重构的内涵,并以我国土族音乐文化以及壮族刘三姐歌谣为例,阐述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重构的现象,并进一步阐释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重构的必然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历史与现实多重原因的存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存在和发展面临着困境,需要对其加大保护的力度,尤其是在版权保护方面。鉴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与普通音乐相比具有特殊性,使得普通的版权制度很难对其形成有效的保护,因此,必须针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特殊性构建不同于普通版权制度的特殊版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的智慧结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通过其载体进行传承,从载体的形式上来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载体主要包括民歌、器乐、歌舞以及戏曲等四种形式。从内涵来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民族性。在此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阐释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载体,并分别从社会功能、宗教、地域等角度剖析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鄂温克族是包括索伦鄂温克部落、通古斯鄂温克部落、雅库特鄂温克部落在内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依次代表着鄂温克族狩猎音乐、牧区音乐以及祭祀音乐的历史脉络,作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狩猎经济、草原生活、仪式文化的先行者,其生存空间嬗变对少数民族音乐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研习价值,对此本文摒弃了学术领域的音乐调适与重构方向,聚焦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毁灭与新生中的争议性命题,提供了看待音乐生存嬗变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杜欢 《贵州民族研究》2021,42(5):122-125
中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中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其传承和发展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文旅融合发展,是当下实现少数民族乐器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以苗族民间乐器苗笛为例,结合少数民族乐器的特点和传承规律,分析其发展现状,探讨其发展对策,对如何进一步保护、传承我国少数民族民间乐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音乐领域的重要艺术瑰宝,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与重要载体。随着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中国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交流日益频繁,音乐人类学理论启发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新形势下,以音乐人类学为主要依据,以科学的比较方法和田野工作的实例作为根本出发点,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和研究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音乐,对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20,(3)
海南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是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千百年来海南少数民族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生态优势是海南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传承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有助于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有益于拓展、推进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创新海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高校有关科研人员要加强对海南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和梳理;二是政府要重视并制定有效措施保护海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发展的物质形态和观念习俗;三是少数民族要增强传承创新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方冰 《贵州民族研究》2018,(12):222-225
高校是民族音乐传播及传承的重要根据地,在现代多元化的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播大多是通过高校教育而广受人们关注。在高校增设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音乐教学,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多元化的音乐,同时也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将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相融合,拓宽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视野,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入少数民族本土音乐文化,既加强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又为未来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贵州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它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结合贵州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保存和旅游开发的具体现状,对其发展提出合理化的措施,实施有效保护,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旅游价值和功能,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黎族民间音乐传承的现状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厚宇 《新东方》2012,(1):31-36
黎族民间音乐传承处于衰微状态,乡村城市化使黎族民间音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功能丧失导致传承断裂。增强黎族人文化自信心,发挥代表性传承人作用,强调对未纳入非遗名录的黎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发挥非代表性传承人作用是黎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动态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速的变化,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它的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迫在眉睫。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当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巨大变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更快、更高、更强"理念的西方体育文化的日益侵蚀,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容忽视,通过对阿昌族民族体育活动耍青龙、玩白象的起源、活动平台和活动形式进行分析,充分显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功能,从而促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普及和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音乐是各少数民族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带有民族风情与民族精神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意义。在当代社会,流行音乐风靡大街小巷,少数民族音乐式微,甚至一些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正在走向消亡。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现代音乐的多样化发展与音乐创新具有关键作用。为了扭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颓势,促进现代音乐发展,中国音乐人必须面向市场,推进少数民族音乐市场化进程,使其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出现了数字扫描、数字存储等数字技术,这为少数民族传统美术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进一步丰富了少数民族传统美术的传承渠道和空间,加快了传播速度,使得少数民族传统美术的受众群体也是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者,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首先就要着眼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抢救和保护。结合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实际,针对传承人的“活态”传承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8.
马青青 《传承》2010,(24):146-147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许多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措施、规定和政策,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保护、发展和弘扬。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不仅可以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对完善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大数据技术带来传播模式的不断创新,对传统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传播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给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传播带来的机遇,积极梳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传播策略势在必行。在此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给民族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和困境,认为大数据理念可以创新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播模式,以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信息技术和无垠的视角助力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走出传播困境。  相似文献   

20.
《世纪行》2007,(11):14-14
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创造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效明显。 然而,当前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