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伟 《理论导刊》2017,(4):51-53
"权利"和"义务"是西方法律文明中的基石性概念。"分"(fèn)是我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一个未被充分重视的重要概念,意指人之行为的规定性。"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权利义务观,与源自西方的"权利""义务"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植根的文化环境不同,两者也有许多重要的差异,可谓形似神殊。  相似文献   

2.
"权利"和"义务"是西方法律文明中的基石性概念。"分"(fèn)是我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一个未被充分重视的重要概念,意指人之行为的规定性。"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权利义务观,与源自西方的"权利""义务"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植根的文化环境不同,两者也有许多重要的差异,可谓形似神殊。  相似文献   

3.
探讨"法律信仰"的真正内涵,有必要结合中国现实语境予以具体分析和理解,从而规避西方"整体性危机"的不实言论。本文主要通过信仰发展的分期及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对"法律信仰"予以重新审视,强调"法律信仰"的对象应是良法之精神,并且应突显其中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达至一种"真的法律信仰"状态。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公民权利为本的社会。这个概念反映了两层关系:一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为某一国公民意味着享有该国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包括请求国家保护的权利,同时也负有该国规定的义务,包括管理国家的义务;二是公民之间的关系,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相互尊重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下的公民社会,权利意识、平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公民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公民精神也在逐渐的培育之中。  相似文献   

5.
环境权是伴随着人类环境危机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权利概念或社会主张。传统法学理论囿于其固有的局限 ,难以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侵权问题 ,因而有必要创设新的法律权利———环境权。环境权是道义权利、应有权利的法定化 ;是集体权利和个体权利之汇合 ,是权利和义务的高度统一 ,是一种新型法权。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政治话语体系中重要关键词的"人民"概念,既是继承我国古代、近现代"人民"概念的智慧,借鉴与融合西方"人民"概念主要思想,发展和创新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人民理论的理论成果,也是其政治制度设计者——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发展实践过程中,不断设计形成的特有政治话语。"人民"概念主要从"集体性概念"向"集体性概念与个体性概念并存"的发展转变是时代趋势。"人民"概念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实现从形式上的"主权者的人民"向实质上的"人民权利主体"过渡,使"人民"概念进一步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7.
2003年确立的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实施至今暴露出诸多问题,究其原因,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现行立法忽视了法理学中"权利(权力)和义务的平衡原则"在救助制度中的适用。根据该项原则,在行政救助法律关系中,不能片面强调救助主体的职责履行而漠视救助主体的权力享有,不能片面强调受助对象的权利享有而忽视了受助对象义务的履行,应增设救助主体必要的管理权力以及受助对象违反义务规定的法律责任和被救助主体权利被侵犯后的司法救济权利,以此平衡各方权利(权力)和义务,确保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良性运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3年确立的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实施至今暴露出诸多问题,究其原因,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现行立法忽视了法理学中"权利(权力)和义务的平衡原则"在救助制度中的适用.根据该项原则,在行政救助法律关系中,不能片面强调救助主体的职责履行而漠视救助主体的权力享有,不能片面强调受助对象的权利享有而忽视了受助对象义务的履行,应增设救助主体必要的管理权力以及受助对象违反义务规定的法律责任和被救助主体权利被侵犯后的司法救济权利,以此平衡各方权利(权力)和义务,确保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良性运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而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化解离不开作为和谐之基础的道德的支撑,和谐的道德关系需要构建“道德公平性”。“道德公平性”缺失,和谐便不能成立,和谐社会也无从构建。一构建“道德公平性”的核心是实现行使道德权利与履行道德义务的基本对称。道德权利是道德主体依据道德所应享有的能使其利益得到构建的地位、自由和要求以及应该享有的权利。道德义务,简言之就是人们必须且应该付给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西方国家曾经过多地宣传了权利,以致有些人认为他们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我国传统社会基…  相似文献   

10.
"自爱心"与"怜悯心"是《爱弥儿》中很重要的概念,其揭示了卢梭"道德"概念的基础、"公意"概念的内涵,并且卢梭由此发展出与之前的现代政治思想有本质不同的个体权利的政治哲学。这两个概念首先在《论不平等》中出现,而后在《爱弥儿》中构成了一条潜在的发展线索。从考察"自爱心"与"怜悯心"这两个概念出发,勾勒卢梭的核心思想与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1.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是生态伦理学的第一个形式,它的理论前提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意义取向植基于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近代启蒙确立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天赋权利";基本原则为"生态中心主义";据此,"大地伦理"成为易于被西方人接受的生态文明思想之一。然而,囿于"大地伦理"本根性的历史局限,它不可避免地生发出"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的悖论;"无主体"的伦理责任悖论;"环境法西斯主义"悖论。在这种境遇中,"大地伦理"必须走向"大地美德",才能摆脱生态伦理学继续演进的困境,于是"环境美德伦理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公众及其代表根据国家环境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它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从观念、立法到具体制度的设计都还没有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保障,因此,完善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西方政治学对公民政治义务理论的研究素为重视。在考察近现代、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公民政治义务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走向权利时代"中的中国公民政治义务的内涵与类分作一初步论述,提出要把公民政治义务的履行与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结合起来,培育健全的公民政治义务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根本法的宪法观念下,"国家—公民"二元对立的研究立场、权利中心主义的话语模式使公民赡养扶助义务条款的立宪价值、规范性长期处于晦暗不明的状态。共同体基本规则观念的导入将家庭纳入宪法学的理论视阈中,为批判西方中心主义、非文本主义的传统研究提供了视角。在这种观念下,人的社会性成为宪法秩序的基石,义务规范作为共同体成立的基础,与权利规范具有同等价值。家庭在共同体结构中具有基础性意义,是宪法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赡养扶助义务条款凸显我国宪法鲜明的传统文化底蕴,体现出家庭内部的自足性价值,具有巩固国家正当性的功能;是国家对次级共同体的必要调整,为实现人权保护在不同共同体之间架设起桥梁。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彰显了宪法的上述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生保障始终是重要的社会任务。近年来,民生权作为一项新型权利被提出后,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受到了一定关注。然而,由于民生权保护的利益并不同于具体的法律权利和宪法权利,因此当民生权作为一项具体权利在适用过程中,就会面临权利定性、权利行使范围以及义务责任主体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对于民生权的性质并不应当片面理解为一种宪法权利,更不是一项部门法上的单独权利,它的运行和落实需要通过与部门法规则的衔接来实现,对民生权的适用需要加以相应限制条件,并应明确国家是民生权当然的义务主体,法人、其他组织在有规定的情况下也会承担相应的民生权义务,而个人决不能被认定为民生权义务主体,否则就会造成民生权滥用和法律规则适用的混乱。  相似文献   

16.
《争鸣》八四年第一期发表了尤俊意《“自由“与“权利”的概念不宜并列使用》的文章,谈了“自由”与“权利”两个概念的关系,认为法律上“权利”的概念的外延比“自由”概念的外延大,因而两者不宜并列使用。这种意见未免过于简单化。大家知道,我国新宪法第5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宪法作出这样的规定,是有道理的。关于“自由”,人们曾在哲学范畴、政治学范畴、经济学范畴使用过它,对它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一些学术文章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提法:“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等。将“自由”与“权利”的概念并列使用,我以为值得商榷。权利,在我国古文中有“权势与货利”之义,含有政治与经济的内容。现代用语中的“权利”,则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所享有的某种权力与利益;根据这种权力与利益,公民可以作出一定的行为(作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不作为),同时可以要求有关的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或相应的不作为。二是指政党、社会团体等组织的章程中所规定的成员所享有的权利。法律用语中的“权利”特指前一种意思。自由,顾名思义就是“由自己作主”,这是相  相似文献   

18.
告知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告知是指行政机关在对当事人的行政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向其通报将要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的内容及当事人享有的相关权利的行为。广义的告知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书面、口头或者其他方式,告诉当事人及相关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以及法律规定应当告知他们的其他事项的行为。通过告知使当事人了解自己的权利义务,弥补法律知识的不足,便于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是否存在违法办案、侵犯其合法权益的问题。本文探讨的是广义的告知。  相似文献   

19.
从古罗马"有权利即有救济"的法律观念到中世纪英国"救济先于权利"的法律制度,都在向世人宣示没有救济的权利是虚假的,而虚假的权利只能是一种伪善。党员权利亦离不开良好救济制度的庇护,尤其是离不开良善的司法救济制度的保障。我国台湾地区近期发生的影响重大的"关说案"即向我们展示了台湾地区关于党员权利救济制度的运演情形及法理依据;针对党员权利司法救济制度中的争议,应当视其不同的党内处分情形及党员的选择来化解之。  相似文献   

20.
"公民"一词是个舶来品,它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出现在启蒙思想运动中.公民是由宪法赋予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概念,它既不同于"人民",也不同于"群众"和"老百姓".公民意识主要体现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等.公民意识的提高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性因素.服务型政府理论的提出是一个创新,为我国行政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的行政改革.作为一种理论它还有必要进一步地探究和完善,作为行政改革的一个目标它应是一种合理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