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南极的环境变化上,最可怕的莫过于趋向变暖。因为具有冷极之称的南极逐渐变暖,会减少冰雪的吸热作用,失去“空调”功能,导致全球升温。冰雪的大量融化,必然造成海平面上升,使广大的沿海地区出现海蚀。尽管人们不愿南极变暖,但1995年在汉城召开的南极条约国协商会议上,一份来自南极和南太平洋联盟的信息,还是传递出一个个南极“低烧”的坏消息,让人感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确实有“病”了。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行船三分险”这句俗语成立的话,那么,在南极冰区行船还要加上一个“更”字。由于南极远离内陆,一旦出现船只破损或困在冰原,不仅救助困难,而且极易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澳大利亚灾祸连年澳大利亚在这方面是灾祸连年。1987年12月3日,在南极水域航行26年之久的澳大利亚租用丹麦的“内拉丹”号考察船,搁浅在马阔里岛,船只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3.
南极安全是南极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主要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南极安全变化及其影响,已经在传统安全领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全球范围和特定地域内进行了扩散,形成了南极安全影响扩散的不同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当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立足南极变化与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客观关联,采用分类和分层的方法来归纳我国具体的南极安全利益,以形成系统全面的南极安全利益体系。我国要塑造和维护中国南极安全利益,需要以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为抓手,充分把握南极安全影响及其扩散效应;以明确中国南极安全关键性利益为起点,持续提升中国南极事务参与能力;以南极既有治理机制为基础,倡议打造南极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此推动我国深度参与南极国际治理,有条不紊地实现我国南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4.
进军南极中国有了“重炮”张继民可以预见,1994年,不管从我们东南沿海港口开出何样的船舶,也不会有“雪龙”号巨轮出航南极更具特色,因为它是中国的第一艘破冰船,有了它的极地远征,就等于中国有了进军南极的重炮。这艘1993年购自乌克兰的破冰船,现在锚泊于...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五年二月二十日,中国南极长城科考站在乔治王岛上建成,写下了我国南极事业的新篇章。我应智利南极研究所的邀请,有机会赴智利玛矢站对南极鸟类、兽类进行首次专业性考察。这里和长城站是近邻,碧蓝的海面,晶莹耀眼的浮动冰山,饱受浪拍雷打的橡皮舟……使人感到无比新奇。但是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与企鹅相处的日日夜夜。 我们的驻地是夏季融雪后露出的地表,这是风化的岩石,远近山坡上挂着大大小小的冰川。这里除一、二种禾本科草类外,没有高等植物,只有几种苔鲜为积冰凹地涂上一层绿色;色彩缤纷的藻类和菌类共生的地衣装扮着异常寂静的大地。可是,喧嚣繁忙  相似文献   

6.
马德里专电 南极条约第十一届特别协商会议第二次会议经过10天紧张而又激烈的讨论和协商,终于通过了《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正式草案》(以下简称南极环保议定书)及4个附件而宣告闭幕。这是人类为保  相似文献   

7.
今年初,以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为团长的中国南极考察代表团,应阿根廷政府的邀请,到阿根廷建在南极半岛的考察站对南极进行考察,历时十七天,行程约九千公里。本刊分三期连载考察团南极之行的见闻。  相似文献   

8.
中南海怀仁堂敞开温暖的胸怀,拥抱着几百名从风雪南极远征凯旋的祖国优秀儿子。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向英雄的考察队员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号召全国人民学习他们勇于开拓、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他们那种崇高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象南极光一般壮丽的爱国心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五日,赵紫阳总理作出了一项在我国科学考察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派出第一支考察船队开赴南极! 祖国一声号令,有关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9.
通过电视,全国人民隔几个小时就知道了中国科学家首次从南极中山站出发,艰难行程1100公里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附近地区,并用国内制造的冰钻,钻取100米深处、约600年前冰芯的新闻。镜头中的南极依旧是冰天雪地,寂静无际。当那面被永远插在DOM...  相似文献   

10.
科研和万宝之地南极面积约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在七大洲中居第五位,相当于我国面积的一点四五倍。这块严寒、干燥、暴风雷频繁的大陆,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南极考察的逐步深入,它的重要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南极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严寒的气象条件,可以提供在其他大陆上得不到的异常宝贵的科学资料。它对许多学科的研究以及认识地球的整体环境,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南极被称为“科学研究的圣地”。  相似文献   

11.
三进南极     
郭琨 《瞭望》1987,(26)
1986年10月,正当南极进入一年一度的黄金季节——夏季的时候,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乘坐“极地”号科学考察船再次开赴地球上这块神奇的大陆。 “极地”号共有乘员127人,其中包括考察队员89人,这些队员来自全国34个单位,平均年龄37岁,半数以上的人具有大专文化水平。他们依靠理想、纪律和拼搏的“南极精神”,胜利完成了这次考察队的扩建完善长城站、进行陆上和南大洋科学考察、试捕磷虾、进行环球航行科学考察的任务。日夜奋战 抢卸物资 第三次南极考察队于1986年12  相似文献   

12.
可以断言,1994年,不管从我国东南沿海港口开出何样的船舶,也没有“雪龙”号巨轮10月28日出航南极更具有特色,因为它是中国的第一艘破冰船,有了它的极地远征,就等于中国有了进军南极的重炮。这艘1993年购自乌克兰的破冰船,长达167米的黑色船身,仿若一头巨鲸浮在海中。与船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乳白色高耸的船楼,在蓝天的映衬下给人以净洁娇美之感。总吨位为14400吨的“雪龙”号,其不寻常处不在于它在17.5节的速度下,燃油的续航能力达8000英里;也不在于它的经济航速可达14000英里,干货存储的自持力90天,淡水存储可用于航行50天。“雪龙”号的特别之处,是它在每小时1.5节速度上,能够咔咔地连续破1米厚的当年冰。如果换算  相似文献   

13.
恐怕没有谁不想到南极,去瞧瞧那憨态可掬的企鹅,和那浮动在万顷碧波之上的巍巍冰山。然而,这块长年铺满冰雪的大陆,也不是人人都能去得了,它不独遥远,而且很多人的身体条件不适宜在那里久驻。 这并非耸人听闻。1993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南极学术讨论会上,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就选拔考察队员一事,要求承担地质、海洋、气象、生物等方面的课题组负责人,在确定新队员的人选时,  相似文献   

14.
10月4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11届第4次南极条约协商国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26个南极条约协商国中,包括中国、美、苏、英、法、智利、澳大利亚等23国代表签署了议定书。加拿大、朝鲜等七个非协商国代表也在议定书上签了字。该议定书在所有协商国签字后,将于1992年10月3日生效。  相似文献   

15.
“希望湾”里等希望按预定计划,在对埃斯佩兰扎站考察之后,“天堂湾”号将沿南极海峡继续南下,进入威德尔海,到马兰比奥站进行考察访问。然而,一月二十三日清晨,到达埃斯佩兰扎站外海时,巴里奥斯船长接到马兰比奥站站长的电报说,站区周围的威德尔海中布满了浮冰。这天早晨,风平浪静,但雾气腾腾,水平能见度还不到十海里。在这种情况下,船上的直升飞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极考察队载誉归来后,在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我们见到了南极考察队队长郭琨同志。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寒暄一阵后,我们的话题便转到了南极考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到南极去,为祖国争光“为什么我国要在南极建立自己的科学考察站?”我们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没有马上回答。看得出,他在极力控制自己的情  相似文献   

17.
早听说烟台汽车运输公司的微笑服务、优质服务在旅客中享有盛誉,眼见为实,最近我们有幸到烟台一行,果然名不虚传。下面是我们在微笑服务中撷取的一些片断。微笑着的车站在烟台,无论是到“人间仙境”的蓬莱阁,还是到“天尽头”的成山头,或是到掖县文峰山观光,你都要从烟台汽车站起步。  相似文献   

18.
北极的主体是一片由主权国家领土环绕的海洋,当前争执的是海域或大陆架边界的精确划界问题。《南极条约》已成功运行了近半个世纪,而北极仍处于区域基本法的空白地带。去年俄罗斯北极海底插旗导致纷争骤起,国际社会包括众多非北极国家竞拟策略,试图在未来的北极安排中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这一背景下,一些国际组织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也多次呼吁建立统一的北极地区  相似文献   

19.
代欣慰 《团结》2009,(2):7-10
从一名海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到民主党派的领导干部,她不但在专业领域硕果累累,而且走上政治舞台,投身到多党合作事业中,于2007年当选为民革一个直辖市组织的主委。为此,她衷心感谢全市民革党员对她的信任,衷心感谢中共市委和统战部门的培养支持。她就是民革天津市委会主委、市卫生局副局长田惠光。作为一位专家型的领导,她是怎么把严谨的科学精神与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实现专业的领导的呢?近日,笔者对她作了专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应急管理》2014,(1):F0002-F0002
1月2日19时30分,我国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考船在澳大利亚“南极光”号极地考察破冰船配合下,成功营救在南极遇险的俄罗斯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上的52名乘客。“雪龙”号船准备撤离浮冰区继续执行后续考察任务时,所在地区受强大气旋影响浮冰范围迅速扩大,造成“雪龙”号及船上101名人员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