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8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清理、继承和发展傣族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云南分会将于一九八一年秋在昆明召开傣族文学讨论会。讨论的主要内容有:傣族社会发展与傣族文学的关系;民间歌手在傣族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傣  相似文献   

2.
范婷婷 《前沿》2008,(3):183-185
史诗作为一种专门歌颂英雄的文学样式,其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男性,女性在其中出现的很少,即使有,也是作为男性的私有财产和附庸。但是,亚美尼亚史诗《萨逊的大卫》在成功塑造萨逊族四代男性巨人英雄的同时,刻画了多住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这在史诗史上是非常少见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史诗中几住女性形象的分析,透过史诗表面对女性的正面书写,探索史诗深层意义链上男性对女性世界的想像和价值判断,及男性以性别面具的方式曲折地诉说着的对自我性别的确认、反思、期待。  相似文献   

3.
傣族神话是傣族民间文学散文体中最有特点的一种文学样式;傣族叙事诗又是傣族韵文体中最有特点的一种文学样式。后者的作品不但极为丰富,而且独具一格,是傣族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高峰,也是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之花。傣族神话是傣族民间文学中最富于幻想一种样式,是最古老的艺术品,是人类童年的产物,是傣族先民萌芽状态的文学。傣族神话把原始社会里的历史、哲学、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学融为一体。如果说原始社会所产生的诗歌“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  相似文献   

4.
编写好一个民族的文学史,确非易事。它特别需要占有大量丰富的材料。《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出版,以下简称《简史》)的编著者岩峰、岩温扁、岩林是傣族诗人、科研工作者,长期从事本民族文学的翻译、研究工作;秦家华、王松虽为汉族专家,但亦曾较长时期生活在傣族聚居地区,积多年研究之心得和丰富的傣族文学资料。因此,《简史》上溯远古时期的古歌谣,下至本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园地和新人新作,汇集了大量的傣族民间文学资料和书面文学作品,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这些资料和文学作品,进行审慎的剖析、探索和研究,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傣族文学发展的概貌;评述了傣族文学作品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体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揭示了傣族文学本质特点及发展的轨迹,作出了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概括、归纳和总结。同时,用大量丰富生动的考据,描述傣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富于创造的民  相似文献   

5.
苗族史诗——亚鲁王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至今口头传承于麻山苗族地区。这是一部历经千年隐忍、苦难迁徙、血腥征战的英雄史诗,广泛流传并在麻山苗族丧葬仪式中运用,它是对亡灵返回亚鲁王国时代历史的神圣唱诵。史诗的苗族语言优美,表现形式灵活多变,有的用叙事形式朗读吟唱,有的用道白形式问  相似文献   

6.
赞哈的贡献     
在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生活中,若干世纪以来存在着专业的民间艺人“赞哈”。他们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傣族传统文学的继承者、传播者、创作者。他们的贡献值得称颂。第一,赞哈的歌声丰富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同时也丰富了傣族文学。傣族一切喜庆婚丧大事、大小节日都需要赞哈的歌声增添光彩。盖新房是傣族人民生活中的大喜事。盖新房要请赞哈来唱贺歌,这是古远流传下来的习俗。《盖屋》正是赞哈们一直传唱下来的唱词,它是一幅傣族人民的生活风俗的素描画。它歌唱了盖房的整个过程,从计  相似文献   

7.
作为母体民族发展到相当阶段的产物,史诗无疑是最能反映该民族其时社会风貌、价值取向以及文化特征的。在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和《荷马史诗》中,塑造了一大批女性形象,其中又以与英雄关系最为密切的英雄配偶最为生动。这些人物在文本中除了起到丰富情节的作用之外,还隐晦地将其民族集体无意识心理进行了外现。借助于英雄时代因争夺女性而起的战争,对这些事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还原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民族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8.
我国傣族神话叙事长诗《兰嘎西贺》与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以下《兰嘎西贺》简称《兰》诗,《罗摩衍那》简称《罗》诗)的关系,早已议论纷坛。有的认为《兰》诗是从《罗》诗蜕变来的;有的认为《兰》诗是《罗》诗的傣文译本;有的认为《兰》诗是土生土长的傣族文学。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现《兰》诗已经出版,我们因参与整理这部著名的傣族长诗,从中学到不少知识,想以此文谈谈我们的看法,求教于专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9.
谈傣族文学     
傣族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人口六十多万,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同时散居于澜沧江两岸和红河流域。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文学艺术,它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因此不仅有它的口头文学,还有书面文学。傣族的书面文学有的是用纸张毛笔书写的;有的是在贝叶上用针划写的。前者主要在德宏,后者主要在西双  相似文献   

10.
一个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它与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总要发生联系,总要吸收其他民族的长处来作为发展自己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傣族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傣族人民和我国各族人民一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相互交流,密切往来,共同创造了统一的祖国文化。傣族是一个很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发展创造的民族。傣族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相似文献   

11.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结识了陈靖,有幸阅读了他的《诗言史》。这是一部以诗歌形式反映历史内容的文学作品。它虽然不能同古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比,但它也是一种“史诗”,是另一种英雄史诗,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讴歌红军、讴歌长征的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12.
作为英雄文化在当代的继承者,当代军旅文学在对英雄主义的自觉追求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英雄叙事"。它在不同时期的英雄塑造和书写,一方面突出英雄不变的内在品质和情怀,另一方面努力探讨和拓展英雄的内涵,为文学的艺术长廊增添了一大批光彩夺目、令人敬仰与追随的英雄形象。它对高扬中华民族的英雄意识,培养民族的英雄气质、英雄信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室在发掘和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一部重要的傣族古籍文献——《巴塔麻嘎捧尚罗》。这是一部创世史诗性质的巨著,州民委已于一九八七年上半年将这部史诗的汉译本编印成内部资料,引起了社会上和民间文学界的重视。可以说,它是我们开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一年深秋,在云南省昆明市美丽和富有神奇色彩的滇池畔,举行了一次“傣族文学学术讨论会”。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社会科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云南分会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云南分会组织的。出席会议的,有来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方的著名傣族作家、诗人、歌手、翻译家及文教负责干部,有国家民委以及北京、上海、广西、内蒙古、湖北等地的汉、壮、蒙等族的专家、学者和民族文学研究工作者,还有各地的一些报刊、文艺出版单位的编辑、记者等共九十多人。以全国性的组织机构专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召开学术讨论会,这还是第一次,而且规模也比较大。讨论会收到专题论文共六十多篇,其中有:有关傣族文学的源流、特点、传统、发展和它同各兄弟民族文学,以及宗教及东南亚各国文学的关系等,另外还涉及一些著名传统作品及现代作品的比较分析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云南分会,在抢救民族民间文学遗产的过程中,首次发掘出几部傣族文学论著。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哇雷麻约甘哈傣》(《论傣族的各种诗歌》),写于傣历九七六年(公元一六一五年),是就今发现的最早一部傣族诗论。这部诗论,在论述傣族诗歌的起源,诗歌与佛教的关系,诗歌的种类和特色等问题时,都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另一部诗论,共有五本,第一本论述傣族的各种诗体,第二本论述天文地理与诗歌,第三本论述花草与诗歌,第四本论述动物与诗歌,第五本论如何写情歌。《怎样写情歌》这本诗  相似文献   

16.
所谓主流价值观,按照学术界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价值观。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流价值观不仅是一个历史的客观存在,而且还是一个主导历史发展方向的客观存在。它以鲜明的政治理念为核心,对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实践一直产生着重大的思想影响。比如英雄史诗式的创作模式、农民主体意识的高扬、政治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愫等等,都是主流价值观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杨自新 《创造》2003,(12):39-40
一、德宏具有丰富而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1、内涵丰富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德宏是祖国西南边陲一块神秘、美丽而又充满希望的孔雀之乡,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德宏作为傣族文化圈的发祥地,是黄河文化和恒河文化的交汇地。早在三千多年前,司马迁《史记》中即有"滇越"、"乘象国"的记载。唐宋是宋"金齿"部落属南诏和大理国管辖。明中期,在勐卯一带兴起了强大的傣族思氏封建领主政权。自元末起。中央王朝在德宏傣族地区设立土司,明清发展为10个较大的土司区域。由于中原文化、外来印度文化和本地传统的文化不断交汇,使德宏少数民族文化呈现…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李骏虎著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59.80元(平装)本书具有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通过描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的这段历史,首度用文学手法展现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英雄情怀,用史诗笔法呈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救亡史,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全面抗战的历史功绩,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形成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塑造英雄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的伟大传统,一部西方文学史其实是一部抒写英雄心灵的历史,从英雄形象的第一个原型“半神”在古希腊文学中诞生,英雄母题就一直支配并主宰着西方文学的人物塑造:从中世纪的骑士英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英雄;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英雄,到18世纪的启蒙英雄;无论是19世纪的拜伦式英雄、撒旦式英雄,还是20世纪的海明威式英雄,甚至是的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反英雄”,他们都可以看作是古希腊的“半神式英雄”母题在不同时代的“变体”.正是这些英雄形象汇成了西方文学多姿多彩的河流.  相似文献   

20.
罗炳智 《创造》2003,(2):11-12
一、勐巴娜西品牌的确立根据民间传说,大约两千四百多年前,潞西傣族先民就在怒江以西的土地上形成了部落: 这里一年四季山清水秀,坝子连片,土地广袤肥沃,稻香四溢,有得天独厚的南亚热带季风候和富足充沛的林水资源,生活在这里的傣族勤劳勇敢,热情奔放,丰衣足食,成为远近闻名的人间理想王国,被称为“一个像天堂一样的地方”,由此提炼概括出“勐巴娜西”一词。“勐”是全傣族地区最鲜明、最常见的地名字,如勐焕、勐旺、勐卯、勐嘎等,也是傣族口语发音的第一真实写照,意思是“地方”;“巴娜西”是傣族口语“巴腊细”的通俗表达式,意为“幸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