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饭圈"的形成与网民和企业的需求以及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进入"饭圈"时代,追星群组在人员数量和行动方面都呈现出规模化特点:人数急剧增加,应援规模空前扩大;运行层级分明,成员分工明确;管理制度细致,应援流程复杂。作为娱乐产业的一环,"饭圈"借助社交媒体和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将明星、演艺公司和粉丝联系在一起,满足了粉丝与偶像互动的需求。但"饭圈"导致的负面问题不容小觑,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认知、行为、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等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亟待治理。  相似文献   

2.
当前,依附于偶像文化发展起来的饭圈文化滋生出畸形样态,主要表现为偏执性的偶像崇拜、被扭曲的推广营销以及有组织的口水战争。究其原因,既与偶像明星的失声、把关人机制不健全有关,也与粉丝价值观的迷失有关。饭圈文化是粉丝参与互联网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引导饭圈文化归正,不仅需要偶像从正面疏导,政府、平台、社会当好"把关人";更需要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促进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饭圈”是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其呈现的“饭圈文化”是一种新型青年亚文化。研究发现,目前虽然“饭圈”乱象得到整治,但“饭圈文化”的影响持续存在,饭圈青年主体意识问题依然严重,主要表现为自主性弱、辨别力差、理性欠缺等。究其原因是青少年受偶像人设诱导、资本利益驱动、社会娱乐化浸染等长期影响的结果。本研究认为应以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强化和主体价值的实现作为目标要求,通过开展“饭圈”治理,加强网络媒体自律,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构建“大思政”格局等举措,优化饭圈青年生活的外部环境,实现其主体意识重构。  相似文献   

4.
饭圈失范的表象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撕黑无休、氪金无度、举报无边。饭圈失范有其深刻的原因,以情感逻辑包装的资本逻辑是饭圈的本质逻辑,资本串起了"偶像—粉丝—商业平台—娱乐经纪—营销机构—广告商—厂家"各个利益集团,资本的背后是围绕数据流量的产业链。而注意力经济与平台经济的合力使得"流量变现"成为可能,这种可能性加快了利益各方关于"流量至上"的理念建构与规则输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饭圈失范。  相似文献   

5.
袁志香 《人民论坛》2020,(14):118-119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具有狂欢性、交互性、圈层性等特征,其在青年主体意识构建过程中可能带来网络暴力、被动跟风、文化偏离等负面影响。对此,应当发挥偶像和"饭圈"对青年的正面影响,引导青年增强辨别力,塑造积极正向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进步与偶像经济规模化发展,"饭圈"文化和"粉丝经济"逐渐兴起,而"饭圈"乱象是资本操控、平台应用助推、"饭圈"的组织异化与粉丝个体的非理性消费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正确引导"饭圈"文化回归到健康规范的正轨,需要政策、社会及个体多方"共建共治共享",通过多元化、全方位的系列措施严格规范资本、平台和行业,以正能量的"饭圈"文化构筑让亿万民众放心安心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饭圈文化"的兴起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关于饭圈网络暴力相关的负面报道却使得"追星文化"和"饭圈文化"在外界眼中犹如洪水猛兽。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追星人数的日益增加,饭圈的网络暴力问题也在影响着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正视该问题,从根本上分析饭圈文化中形成网络暴力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网络暴力,维护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8.
"饭圈"是近几年人们对粉丝群体组织化后的称呼,多次因群体性事件而成为社会文化热点。组织引导下的价值观错位是饭圈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背后的结构动因是在日本养成文化和韩国应援文化的影响下,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从崇拜的单向关系向养成的双向关系嬗变,深层原因是资本与平台的工业化逐利收割体系。"饭圈"群体的存在对当下互联网治理、文化治理乃至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饭圈"文化及其治理,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9.
如果用两个字形容2019年的饭圈,“撕”与“黑”堪称祸首。近期,多家央媒社交账号后台收到网友实名举报,质疑社交媒体平台纵容甚至配合营销号、黑公关造谣传谣,导致青少年网络言论集体失范。你以为偶像是一种“崇拜”,其实是一场“养成”;你以为粉丝是一种“感情”,其实是一个“工具”。  相似文献   

10.
黄向 《思想战线》2021,47(3):45
情感空间是建构的空间, 既有社会空间属性, 也有观念空间属性。 拥有共同情感空间的情感共同体表现为新部落这种后现代的社会形态。 以新部落主义视角观察沙发客情感空间的社会建构, 可以发现: (1)沙发客新部落的社会空间是一个具有明显中心性特征的社会网络, 处于中心位置的沙发客成为网络中介质传递的关键节点。 (2)沙发客新部落的观念空间包括共同体精神、社会网络中流动的媒介和对新部落的身份认同及行为规范这三个方面。 沙发客共同遵循的价值观是资源分享和尊重朋友, 在沙发客社会网络中流动的介质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方式流动的信息流和以亲密感的流动为栽体的情感流。沙发客在新部落中找到归宿感, 形成身份认同, 同时自觉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1.
乡村本身具有共同体的属性,情感要素是维系乡村社会整合的重要变量。个体化造成乡村社会的情感基础更迭、情感内聚消解和情感边界收缩,具体表现为信任伦理感知弱化、公共精神流失以及福利资源再生产受限,这些社会情感问题亦蕴含社会再整合的需求转向。乡村社会情感共同体的重塑需要兼顾情感与规则的平衡,根植于传统乡村情感资源,融契于现代乡村情感结构,以伦理道德为情感规范、公共精神为情感依托、福利互助为情感纽带,并以制度建设为情感保障,实现乡村社会整合的现代性方式。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被称之为"次级情感依赖"。从个体发展来看,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心理现象;但是,从社会成因来看,当代中国的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有令人担忧的一面,即在商业化媒体同资本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青少年对偶像的情感迁移可能被极致化商业利用,而演变为一种"粉丝经济"的工具。因此,政府部门、工商业界、传媒影视行业、教育工作者等社会主体,应达成共识、共同努力,科学对待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加强社会系统工程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研究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情感的认知在不断深入,中西各理论流派都十分重视情感因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情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属性,人的发展离不开情感支持。情感本身不仅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对青少年发展的其它方面起到动力作用。将情感置于青少年发展与社会认同和社会建设参与的关系中考量,推论出情感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而青少年发展的情感支持应该是全面而均衡的,需要从向度、适度、广度三个方面予以科学调适。  相似文献   

14.
论身体消费对青春期女生的身体意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琳琳 《青年探索》2004,1(6):14-17
在消费社会中,身体消费已是一道无处不在的风景,而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其身体意识正在构建当中,本文从消费社会的身体审美、消费型偶像取代传统型偶像、消费社会中的个性崇拜及消费工具的导向性作用等不同角度,结合访谈资料深入探讨了身体消费对青春期女性的身体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情感缺失现象.本文从青少年情感缺失的表现入手,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青少年亲情教育、生命教育和体验性教育等情感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免费午餐”及其淘宝评论区是青年群体在线捐赠与情感表达的观察样本。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在互动仪式理论框架下,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其形成机制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在相对遮蔽和互为主体的评论区中,捐赠者通过勾连生活境遇和心灵境遇,形成由卷入到打卡的仪式节奏。经由互动仪式,个体获得的成就感、归属感和疗愈感等情感能量汇聚为集体情感,并将价值共识与道德规约嵌入其中形成情感秩序,秩序规训个体完成道德实践再生产,进而拓宽参与边界,促进社会团结。这对于把握在线捐赠的情感动机、慈善事业的叙事策略以及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情感不平等是当前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社会学认为社会分层与情感不平等关系密切,是学生情感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其中社会经济地位、权力、教育和家庭均是影响情感不平等的社会因素。学生情感公平的实现对缩小学生之间的情感差距、促进教育的实质公平实现、通过促进教育公平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基础性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明晰判断标准、确定测量方法、划分责任主体和加强社会情感学习实践是实现学生情感公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李利 《求索》2012,(9):220-222
西方情感人类学研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勃然兴发,本文以源于摩尔根的自然主义和博厄斯的相对主义这两大范式来梳理情感研究文献。那些关注情感普同论的研究者将感兴趣于行为学和进化论、心理人类学和语言学;而那些关注情感中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研究者则来自于民族心理学和社会结构论。保持情感研究的文化视角拓宽了人类学家的视野,使情感超越了精神生物学的框架,达至情感的社会与文化理解,进而促进人类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诣 《中国青年研究》2023,(1):87-95+120
以双方互动关系的想象为核心的CP社群,从“圈地自萌”的边缘群体到“破圈而出”成为资本的新宠儿,再到当下“万事皆CP”的泛CP时代,呈现出网络社群内生、他构和分化的三重逻辑。本研究对8个不同类型的CP社群展开了为期多年的网络民族志研究,并辅助12位CP粉的访谈发现:CP粉通过情感同构和情感意义的生产形成群体共情,建构起情感异托邦;并在外部社群、资本和CP正主等“他者”力量的助催下,实现社群的破圈、出圈和固圈;最后,CP社群与现实碰撞融合后呈现出解构、暂时维持、循环再生的多元态势。CP社群在满足受众情感需求、创造积极文化意义的同时,也存在过度资本化、审美趋同和逃避现实的危机,亟须正确引导,创建良性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将外在的规范约束和内在的道德情感结合起来,是由重视外在的规范约束向规范约束与内在道德情感并重的转变.荣辱等道德情感,是道德的自律属性和内在动力.重视道德情感,是对道德的自律属性和内在动力的重视.荣辱观的提出,更加符合道德规律,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一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