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雾都”、“阴霾”、“昏暗”等词在19世纪的英国名著中常常出现。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的开篇就细致描述了伦敦的雾:“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进入20世纪中期,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治理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2.
姜森 《检察风云》2023,(7):70-72
<正>美国亚利桑那州哈瓦苏湖畔,矗立着一座原建于英国的大桥——伦敦桥。55年前的1968年2月,它被伦敦市政府卖给了一位美国商人,从而漂洋过海,远赴美国。英国《星期日电讯报》以《远渡重洋的古桥》为题,回顾了这座大桥的传奇经历。古桥变迁伦敦泰晤士河上最早的桥梁是一座木桥,由罗马人建于公元50年。罗马人走后,伦敦桥渐渐变得破烂不堪。在几个时期,它曾经被维修或者重建,  相似文献   

3.
2004年5月,在欧盟和英中协会的帮助下,我们刑辩律师一行4人利用“五一”假期,到英国进行了访问。短短3天内,我们参观、访问了英国伦敦地方治安法院、刑事法院、皇家上诉法院、皇家检察院、伦敦市华阜地区警察局和伦敦刑事律师协会,与英国非常著名的御用大律师斯蒂芬、瑞克进行座谈并访问了英国伦敦KINGSLEYNAPLEY律师事务所。几天的访问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治安案法官每天审8案在伦敦地区治安法院,即将主持庭审活动的苏·格林法官在开庭前接待了我们。她曾经担任伦敦刑事律师协会会长,看上去精明利落。在全英国,治安法院的正…  相似文献   

4.
高欣 《政府法制》2012,(30):24-26
英国公务宴请要明确记录 因伦敦奥运会而再次回到世界焦点的英国,公务宴请向来以从简、实用为主。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英国人公私分明,“公务”和“吃饭”并不是被联系在一起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中战 《政府法制》2012,(33):34-36
2004年8月18日,在伦敦郊外一所军队医院的监护病房里,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他的去世在英国军界激起了不小震动,因为随着他的去世,人们失去了最后一位关于60年前那段神秘往事的直接参与者,而那段隐秘的故事则可能是历史上成本最低的一次“军事行动”,而这次行动却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宋军 《法学杂志》2001,22(4):68-69
20 0 0年 1 1月 1 8日至 2 4日 ,应英国英中协会的邀请 ,我作为一名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代表 ,就“国家安全与言论自由”问题访问了英国的伦敦。在伦敦期间 ,拜访了英国总检察长、国会议员和英中协会的领导 ;并走访了有关政府机关、电视台、报社、律师事务所、牛津大学莫顿学院以及一个名叫“第 1 9章”的非政府组织。通过座谈和互相交流 ,对英国“国家安全与言论自由”的现状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英国 ,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既要保护“国家安全” ,又要维护“言论自由”。“言论自由”并非无限制 ,“言论自由” ,不能违反“国家安全”利益 ,…  相似文献   

7.
凡是对西欧国家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发现,他们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都生活的比较低调。一位在英国工作多年的外交官披露,英国的官员和市民一样挤地铁、骑自行车上下班。就是像伦敦的市长、副市长这样的要员也不例外。这位外交官还披露了他亲历的一件事。一次,他在中餐馆就餐,亲眼看到来与中国商会团体聚餐的伦敦市长大人“咔”地一下停稳了自己的自行车,把车子挂在门口的小柱子上,上好锁后进了餐馆。这位市长的周围一个跟班都没有。这位外交官感慨,若不是亲眼看到,他也不相信那辆低调的小脚踏车,竟是市长脚下的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8.
前些时,我公出到英国,结识了两位英国的公务员:迈克和普雷斯。 迈克是伦敦市政府内的一名“文官”。在英国人的印象中,文官是较为清闲的一类职员,但迈克却并未感到轻松——政府有很多“规矩”让他不敢越雷池一步:英国公务员每周有五个工作日,日办公时间为8小时15分钟。迈克和政府其他公务员必须按时上下班,  相似文献   

9.
伦敦海事仲裁员协会成立于1960年。其成立的目的是将在伦敦从事海事仲裁的人士聚集在一起,交流经验,共同促进伦敦海事仲裁事业的发展。因此该协会自称“类似俱乐部”。直至今日,该协会仍保留着这种松散型的传统,不是常设仲裁机构,而是属于临时仲裁性质。这是英国航运界选择的结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年前波罗的海交易所。当时就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海事仲裁员,为租船、救捞、碰撞、保险、货损理赔等业务中发生的争议提供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10.
霍斯欧 《政府法制》2009,(17):31-31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近日被爆在年薪14万英镑的情况下,还做兼职赚外快,每年外快收入达25万英镑。英国《卫报》13日报道说,约翰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些都是零花钱”,这让在经济低迷中挣扎的伦敦人愤慨。  相似文献   

11.
中原 《警界科海》2004,(1):53-53
据去年12月23日《泰晤士报》报道,为了防范恐怖分子在圣诞节期间对伦敦发起自杀式炸弹袭击.英国反恐警察将配备一种新式的高科技设备一“人弹扫描仪”,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在成千上万的人群中发现那些身藏爆炸装置的恐怖分子。据英国警方一名高级官员披露,这种扫描仪刚刚通过测试,并曾在11月美国总统布什访英期间秘密使用过。  相似文献   

12.
王海  青木 《政府法制》2012,(8):25-25
“坚守传统”是伦敦的城市精神所在。二战后,有城市规划专家提出,市区主干道应当改良成为直道以节约空间。为此英国政府还特意开会讨论,但最终还是认为应当还城市以历史原貌。这个决定得到了绝大多数英国人的欢迎。今天在伦敦街头常常能听到人们对堵车排队的抱怨,但从没有一个人认为保持城市旧貌有什么错。  相似文献   

13.
杨勇 《中国律师》2003,(1):17-21
如果在8年前,你问法律援助是什么,99%以上的普通百姓甚至大部分法律工作者都不知道答案。而今天,“法律援助”已经和“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事业一样为人们所熟知。1997年初,一位长期关注中国法制发展进程的美国某机构驻北京的项目官员在与时任中国司法部副部长、现任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的张耕会见时曾发出感叹:“没想到中国的法制建设已经发展到可以推行法律援助制度的程度了,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也许习惯于客套的中国人仅仅将此理解为一种礼节性的溢美之词,但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荷兰、瑞士、日本、韩国、印…  相似文献   

14.
裸婚时代     
作为70后出生的人,有点儿落伍的我终于在80后、90后当道的时代做了一回“潮人”。早在七八年前,我就“裸婚”了。  相似文献   

15.
伦敦印象     
2004年6月5日,我们一行15名年轻的中国律师,告别机场送行的家人和朋友,怀着希冀与留恋,从北京飞往伦敦,参加为期一年英国司法大臣资助的中国律师培训项目。6月的伦敦,百花盛开,绿树如茵,引人入胜。这与我们以前对伦敦的印象——“雾都”是截然不同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伦敦生活已经生活了三个多月,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伦敦的印象也逐渐深入。  相似文献   

16.
肖剑 《检察风云》2011,(17):32-33
传媒大亨默多克“传媒帝国”新闻集团旗下《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持续发酵。目前在英国,窃听丑闻已从媒体界、警界向政界蔓延,这对任何当事方来说,无疑都是一场不得不面对的风暴。 这一窃听丑闻还波及英国政坛,包括首相卡梅伦在内的多名政府高官卷入其中。伦敦警察局局长保罗·斯蒂文森和副局长耶茨均被迫辞职,卡梅伦也被指与新闻集团高层关系密切,需要“承担责任”,反对党更要求其“引咎辞职”。  相似文献   

17.
伦敦的“上海周”专题活动2月16日在英国首都伦敦正式启动,此次活动是“2007伦敦中国年”百场活动中的主打专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检察风云杂志  相似文献   

18.
阎巍 《中国公证》2006,(2):40-41
四、和谐的着眼点——人与人的身份关系 (一)天道和谐与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从事农作的先民们时常与自然接触。所以它们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崇拜。那么在他们眼里,“自然”或说“天”是什么样的呢?《豫&#183;彖传》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武。”天道阴阳规律的变化.集中表现为日月和四时的往来,既不过越又无错差,总是顺其自然而发展。体现着一种和谐有序的永恒过程。所以.自然的规律是和谐协调的.因为天地运转、日月并明、四时循环等都呈现有序和谐的状态。怀着“农”对“天”的一种崇拜和敬畏.古人认为天既是人的根本,又是人的理想;自然的规律,当然也就是人的准衡。邵子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语录》程伊川说:“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人则为人道。”  相似文献   

19.
陈甲妮 《政府法制》2012,(14):20-20
英国高速公路管理局数据曾显示,英国一年向车窗外扔的垃圾可以装满70万个垃圾袋。 不过,这种情况今后可能不会再出现了。伦敦从3月底开始实施一项新法规,即使当时车主没有开车,只要有人朝车外乱扔垃圾,该车主也将被处以100英镑的罚款。法规实行以后,城市各个角落里的中央监控系统摄像头将作为主要“执法”工具,用于政策的落实工作。罚金也将被目前负责街道停车的民事执法官管理。  相似文献   

20.
“7·7”伦敦地铁系列爆炸事件不仅震撼了英国朝野和平民百姓,同时还使去年3月刚通过的新反恐法受到了质疑。英国政府已在着手准备制订新的、更为严厉的反恐法。而根据新反恐法,凡是“攻击西方价值观”和“颂扬自杀爆炸行动”的人,执法部门有权将他们绳之以法或引渡出境。该法律草案将于10月提交议会讨论。同时,从2006年开始,英国政府将首次批准媒体直播部分诉讼案的庭审过程。这意味着,对伦敦爆炸案嫌疑人的部分审判可能将向英国公众直播。这项政策出台前,英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咨询,并进行了一个半月的试点。其中包括直播两家英国杂志争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