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改革中,要重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人作为改革的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机制,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克服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余毒;切实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重视情感、意志在主体能动性发挥中的作用;完善主体自身的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李恒 《行政与法》2014,(12):75-80
当前,我国警务改革面临警力编制少,警力资源配置失衡,机关化倾向突出,警务机制运行不畅等现实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扎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创新,着力破解"警力不足"的难题;推进管理机制创新,破解"机制不畅"难题;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挑战"技术手段滞后"难题;提高打防工作创新,破解"形势考验"难题。  相似文献   

3.
<正>法治自古就是强国之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了法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启动了新一轮的法治改革。从法治本身的角度来解读,实际上就是要实现从'法治大国'向'法治强国'的跨越,提升中国法治话语权。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经历重新洗牌...  相似文献   

4.
我国《国家赔偿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普遍认为,此款规定确立了国家作为国家赔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基本制度。该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赔偿费用,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相似文献   

5.
中国司法改革主体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小川 《时代法学》2006,4(5):15-24
司法改革离不开具体主体的运作。我国司法改革已进行多年,但对于改革的主体至今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党的机构及司法机关既是司法改革的主持者,又是司法改革的实际操作者的做法,在逻辑上不尽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改革的进程。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司法改革的领导者、主持者、参与者、实施者进行探讨,对确保司法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从国有企业弊端看主体独立化改革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国有企业屡改不活更是急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改革进行到今天,积极检讨已有改革思路,并大胆推出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已是势  相似文献   

7.
当前,审判方式改革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在庭前准备程序方面,存在着对庭前准备程序的内容、作用与运用的认识的不统一,庭前证据交换如何进行、如何定位,庭前准备程序与庭审程序如何衔接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庭审程序方面,存在着案件的争议焦点如何挖掘与提炼,如何围绕焦点引导当事人进行举证、质证,质证不充分,认证无法把握,庭审辩论到底应该辩什么,庭审中举证、质证、认证、辩论这四个环节如何协调衔接,刑事诉讼中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平等、庭审对抗性差等问题;在调解方面,存在着走过场,忽视调解的作用或将调解作为解决所谓疑难…  相似文献   

8.
在新形势下,如何使高校图书馆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进而探索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答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司法改革必须妥善处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顶层设计依赖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也必须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敢实践中推进。以一线法官检察官为本、面向基层、眼睛向下的司法改革实施方案,才能取得预期成效。其中,引入竞争性因素,是调动地方与基层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参与司法改革积极性、敢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0.
医疗损害鉴定主体,包括鉴定机构及鉴定人,是医疗损害鉴定制度改革的起点。医疗事故鉴定模式中的专家组并不是鉴定主体,但其合议制的实质对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应予保留。应改革鉴定结论形成机制,允许出具多样化的鉴定结论。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改革应采取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司法鉴定机构组织鉴定工作、医学会推荐鉴定人的模式。由于医学的专业性极强,鉴定人应当来自于现任专职医务人员。在保证鉴定人中立性、公正性的同时,要重视保证医务人员参与鉴定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陈小嫦  李大平 《证据科学》2011,19(3):299-306
医疗损害鉴定主体,包括鉴定机构及鉴定人,是医疗损害鉴定制度改革的起点。医疗事故鉴定模式中的专家组并不是鉴定主体.但其合议制的实质对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应予保留。应改革鉴定结论形成机制,允许出具多样化的鉴定结论。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改革应采取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司法鉴定机构组织鉴定工作、医学会推荐鉴定人的模式。由于医学的专业性极强,鉴定人应当来自于现任专职医务人员。在保证鉴定人中立性、公正性的同时,要重视保证医务人员参与鉴定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法治的主体与主体的法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法治是“一个无比重要、但未被定义,也不能随便就能定义的概念”①,但是法治是运用法律治理国家的方式的观点毋庸置疑。是主要运用法律还是主要依靠贤能的个人及善良的道德教化治理国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法治”与“人治”的最初分歧。在法治的这一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当前惩处贪污犯罪的司法实践中,在认定贪污罪主体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如何确定各种新型经济实体中的工作人员的法律属性,即各种新型经济实体中的工作人员能否成为贪污罪的主体。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各种经济实体的具体性质。这是正确认定其中工作人员能否成为贪污罪主体的前提条件。本文即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的贪污罪主体应具有的从事公务的本质特征,结合各种经济实体的经济成份、内部结构和经营方式,将其划分为若干种类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司法改革存在着三大误区,即司法机关中心化、突破现行立法进行改革、司法机关各自为政.论文分析了三大误区在实践中的表象、成因及弊端,提出了应确立"法律至上"与"以民(人)为本"两个基本理念,同时应尽快成立全国统一的司法改革委员会.  相似文献   

15.
以刑侦部门承担全部破案责任、派出所负责防范和管理为重点的公安侦防机制改革作为公安改革的突破口正在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从各地改革实践看,发展不够平衡,力度有大有小,偏差时有出现,特别是对改革中一些关键性、敏感性问题的处理,认识不尽一致,措施不尽完善。有的甚至还有些走样。如果对有碍侦防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性、敏感性问题不能正确有效解决,势必影响侦防改革的成效,甚至使侦防改革成为“夹生  相似文献   

16.
陈文华 《河北法学》2007,25(11):165-168
当前中国司法改革在理念上处于混沌状态.整体推进的改革思路应在现有法律秩序内进行.当前司法改革应着重思考三条路径,即任职资格从大众化向专业化转变,司法职能从工具型向功能型转变,法律技术从精密化向社会化转变.  相似文献   

17.
论人权的主体与主体的人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认为,在人权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人权主体泛化与主体人权泛化两种倾向。针对这种“泛人权论”,作者指出,“人权主体”与“权利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权主体应主要限定于个人,人权是一种个人权利,有必要澄清人权主体的个体性问题中的几个模糊认识;人权有应有权利、法规权利、习惯权利和现实权利四种形态,并各具不同作用,人权并非没有客观标准和确定内容,人权分为基本人权和非基本人权,当前我国应把人权建设重心放在基本人权上。  相似文献   

18.
从最高人民法院《一五改革纲要》到《二五改革纲要》,审委会制度的改革一直都是法院工作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但是,由于审委会制度本身在实践上的功能异化(在许多地方逐渐演变成为单纯讨论案件的“机器”),以及在理论上亦未能对其功能定位、职责履行、委员组成等方面作出全面、合理的说明,更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该项制度改革的共识形成,使人颇人盲人摸象之感。归纳起来,当前审委会改革中主要存在以下六大盲点。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律师制度发展与当前律师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自1979年律师制度恢复至今,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与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律师执业群体从机构、人员、业务、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全国律师人数由原来的200多人到发展到如今的27万多人;  相似文献   

20.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受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盗窃、骗取或者其他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如何运用贪污罪概念、特征认定承包经营企业中贪污罪主体范围存在“三论”。一是“唯承包者身份论”。就是主张以承包经营人员是否是国家工作人员或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的身份,作为认定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的依据,局限于过去刑法典狭小规范,而忽视新的扩大主体新特征;二是“唯企业性质论”。就是主张以承包经营企业是否是全民或集体所有制性质,作为认定贪污罪主体的范围,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