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月  ;张福贵 《求索》2008,(8):171-173
都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都市生活是一种区别于乡村的新的生活方式,表现在文学上也形成了一套新的审美价值体系。都市所能提供的物质繁华性、欲望满足性,不断地吸引人对都市的向往与渴望,即人内心之中挥之不去的都市情结。都市意识的核心是商品意识,而商品意识本身是一种物质主义,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结果,在都市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利于人自身完善的负面因素。过度的物质追求和过剩的欲望情绪带来了人的异化,人在精神上感到虚无、焦虑与漂泊感。这就是与都市情结相伴生的反都市情结。这种看似矛盾的两极,其实质是都市这枚硬币的两面,是都市意识的双生性特点,都市情结与反都市情结共同指向了都市意识。文学反映时代,这种都市化的情绪在当下的都市小说中有着清晰的表达,作家在都市文化想象中将都市生活的张弛两端和人性中的正反两极真切的表现了出来,进一步丰富了对都市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谢遂联 《求索》2008,(1):182-183
《诗经》产生于以城邑文明为基础的城邦文化时代,城市生活为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诗经》中的都市诗歌较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生活。不仅如此,由于当时都市的政治性本质特征,《诗经》中的颂诗及大雅中的大部分也应视为与政治都市本质相适应的都市诗歌,从而使对文学的阐释与对整体历史发展的阐释具有一致性,较好地阐释黍离心态等系列诗歌文化现象。由于都市农业的存在,《诗经》中相当一部分农事描写有着都市背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林燿德和施蛰存开启的台湾都市文学与海派文学的对话为契机,探讨海峡两岸都市文学的隔海传承与变异。30年代上海新感觉派将都市文化的殖民地摩登属性推向顶峰;40年代的海派作家还原出一个琐碎的市民都市空间;台湾新世代作家则塑造了一个集民间、私我和异彩文化等诸多因子交汇的都市场域,包容了更大的阐释空间。这些都市书写都以“感觉”为媒介,借鉴蒙太奇手段刻意颠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对欲望书写异乎寻常的关注,在小说的审美形态、叙述角度、结构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创新度和开放度。  相似文献   

4.
背包旅行在当下中国青年人群体中日益流行,但是围绕着背包客文化却出现了复杂的社会评价,现有关于背包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这个群体本身,忽略了这种文化背后的社会语境。本研究以都市青年这个与背包客文化最为相关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探索其对背包旅行的认知与态度,解释背包旅行为何流行及其为何面临复杂的社会评价。研究表明,都市青年将背包客视为追求自由的群体。作为一种自由的旅行方式,背包旅行受到推崇,因为这是较强个人能力与较高经济地位的体现。然而,青年群体对于自由的认识和评价却是多层次的,如果将背包旅行发展为一种生活方式,大部分人则并不认可。在个人偏好、事业心、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下,过分强调个人意愿的生活方式被视为是自私的。背包客文化像一面棱镜,反射出个体化社会进程中都市青年复杂的人生境况。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有着自己独特的都市文化理想 ,那就是“田园式”的都市。这一文化思想的形成原因很多 ,最主要者有三 :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是基本原因 ;中西文化的滋养是第二个原因 ;独特的思维方式是第三个原因。当然 ,林语堂并不愿意回归山野做远离都市的山林隐士 ,而宁愿做都市的“隐者”。  相似文献   

6.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上海市重点学科都市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日前在上海和苏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与科研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派代表参与了本次论坛。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城市及城市文化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曾以不同形式出现,并影响着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方向。都市是城市发展及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最高环节,其文化是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最高…  相似文献   

7.
刘茜 《理论月刊》2000,(7):28-31
30—— 40年代海派和 90年代都市小说都在中国都市小说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众多论者对此分别加以研究阐述,但纵向比较者无。本文认为两代都市小说存在着文本操作,小说模式及表达的都市情感的类似,但又因两代时局风气和作家才情气质的不同,存在迥异的美学风格和在各自文学环境中的不同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透过纷纭复杂的现象界抓住时代的深层本质与主要矛盾。都市化进程是影响当今世界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核心机制与主要力量。都市文化本身构成了核心价值体系赖以立足的软环境,既是直接包围着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土壤与氛围,也是核心价值体系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直面的感性对象与表现空间。以大都市和城市群为主阵地、示范区,培育和创新都市文化,能充分发挥其财富、人口等要素集聚的规模效应,更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矛盾的解决,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文明成为当代都市社会的特征之一。消费文化社会的来临,在使消费本身日益成为当代都市人存在方式的同时,也使都市文化主体的内在精神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通过分析对比不同时代的人们在"真"、"善"、"美"三方面精神实践的深刻变化,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勾勒出当今消费时代都市人在主体精神世界发生转变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0.
周悟拿 《求索》2014,(10):171-174
《挪威的森林》在中国极其畅销,为中国读者所广泛接受。从社会文化层面审视其内在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语言和视角本身的国际化性质,使得这部作品交融各色文化特点;二是作品中"现实主义"和"小资主义"并存,为写作风格注入了创新元素;三是其都市背景和逃离都市的心灵诉求契合中国年轻读者的阅读需要。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产业语境中的文化资源可以界定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可以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和意识文化资源三种类型。文化都市是相对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概念提出的第三种都市发展模式,其本质特征就在于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功能成为推动城市形态演进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机制。文化资源是文化都市建设的基础和保障,集聚优势的人力资源、制度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是通往文化都市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舒欣 《求索》2005,(10)
张天翼20世纪30年代的都市小说延续着鲁迅开创的“改造国民性”主题,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都市的市民阶层,展示了都市市民的人性心理,揭示了存在于广大市民中的“面子观”和“向上爬”的强烈欲望。在创作中,他把小市民和知识分子放在都市这个平台上予以平等地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左翼文学以阶级来区分大众和知识分子所表现的不足和“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他在批判市民身上的国民劣根性时,对小市民的处境予以同情,表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许多都市作家和张天翼一样,关注都市市民的生存处境,但他们在揭示都市人生存的商品化、私人化,展现市民对物质与金钱的欲望时,自己却沉浸于对都市中各种欲望的赏玩,既没有价值判断,又缺乏人文关怀,而张天翼的都市小说创作思路无疑值得当前都市作家借鉴。  相似文献   

13.
陈俊  王强 《前沿》2008,(12):153-155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选择,这既是理论发展的趋势又是现实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内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营造了“科技人性化”发展的氛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学与人文必将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非农产业对农村妇女需求量越来越大,大都市聚集了大量农村女孩。这些浸染现代城市文明的都市农家女首先面对的是婚姻选择。城乡婚姻观念和现实环境差异强烈地冲击着都市农家女的婚姻动机和行为。文章通过对都市农家女婚姻动机、不同动机下的婚姻行为模式的分析,考察农村妇女就业社会化对婚姻动机的革命性变化,特别是婚姻行为模式对传统社会、传统文化和农村家庭决策系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两宋时期.都市文明经历了重大转型和调整.一方面,州县城市普遍突破原有政治性质所构成的限制,开始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文明形态;另一方面,商业市镇的广泛兴起和发展,标志着新的都市形态的出现.随着城镇类型的分化和等级关系的重组,都市文明的结构体系也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古代后期都市文明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金家厚 《长白学刊》2009,(3):141-144
当下,公共文化越来越成为都市品格与个性发展的建构性力量。公共文化需求是基于公民基本文化权利而产生的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可分为物质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在社会结构深入转型的背景下,我国都市公共文化需求源于都市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都市人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伴随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及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刘晓莺 《前进》2012,(9):49-50
我国的服饰礼仪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史上我国的服饰礼仪文化丰富多彩、富丽堂皇、风格独特,曾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部分,是一种记忆、一种语言、一种文化,曾承载着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  相似文献   

18.
本期推介     
<正>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行为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且是整个社会文化活动的内在驱力,是整个社会文化中各种价值观念的主要表现形态。因此,对消费形态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南京大学教授高小康在《大数据时代的消费文化与空间冲突》一文中认为,集体消费的都市地理空间与大数据构建的云空间混合造成了都市空间的混杂化和每个人生存环境的双重空间并  相似文献   

19.
语言和文学是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任何一次重大社会文化的转型,都是伴随着传播工具的革新而向前发展的.在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就经历了言文疏离的士大夫文化、言文合一的现代知识分子文化,即精英文化,直至今天的大众文化三种形态.每种文化都体现了当时文明发展的趋势,具有现实的人文意义,也是时代进步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20.
终极孤独感一直存在于人类种族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刺激该无意识逐渐浮现的因素与时代一起发生着变化,对其疏导也有着不同需求。终极孤独感对人行为态度产生着模式性、根源性的影响,对其进行当下观照与反思,就是对人类自身进行人文关怀。电影《搜索》体现了如此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