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猕猴作为实验动物常被饲养繁殖。1957年,Habermann曾报道过印度猕猴的尸检所见。对于我国猕猴的带毒带菌、寄生虫和肿瘤等方面有少量报道,但对于在饲养场中猕猴的死亡原因及其病理变化的资料甚为缺乏。为此,将本实验室近年来收集的尸检材料整理如下,供参考。 (一)材料和方法 猕猴(Macaca mulatta)来自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共212只,其中雌性140例,雄性72例。年龄6个月至25岁,体重1~6kg。  相似文献   

2.
福建的闽中、闽北和闽西各地均有野生猕猴(Macaca mulatta)生长。其为生命科学、医学和制药工业的试验动物,各国均重视培育。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厦门大学等有关单位成立了厦门市试验猕猴开发中心,以期从野生猕猴中繁殖培育出符合科学试验用的健康猕猴,我们按国家科委颁发的实验猕猴检疫操作规程,对野生猕猴寄生蠕虫进行了检查和防治。  相似文献   

3.
猕猴常被用于生殖生理、人工繁殖和计划生育等研究项目,而有关猕猴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病的资料报道甚少。为此,将本实验室近年来收集的猕猴泌尿生殖系统的尸检材料整理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猕猴(Macaca mutatta)来自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共212只,其中雌性140只,雄性72只。年龄6个月至25岁,体重1~6kg。 凡在饲养期间死亡者进行大体检查,留取病理标本,常规切片,染色和镜检。 (二)结果 在212例尸检猕猴中,由于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引起死亡者占3.3%;在组织病理学检查中共见到34病例,它们是:肾脓肿1例(占2.94%)、间质性肾炎2例(5.88%)、肾结核1例(2.94%)、阴道炎1例(2.94%)、子宫颈炎13例(38.24%)、子宫内膜炎8例(23.53%)、子宫内膜异位3例(8.82%)、输卵管炎1例(2.94)、卵巢肿瘤2例(5.88%)、卵巢囊肿2例(5.88%)。  相似文献   

4.
1974年10月我们在大理州下关市冷冻厂检查绵、山羊胰脏,发现有三种吸虫寄生。它们是阔盘属的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Janson 1889)Looss,1907;枝睾阔盘吸虫Eurytrema cladorchis Chin,1965;腔阔盘吸虫Eurytrema coelomaticum(Giard et Billet,1892)Looss,1907。其中腔阔盘吸虫系云南首次记录,现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5.
印度列叶吸虫[Ogmocotyle indica(Bhalerao 1942)Ruiz1946]属背孔科Notoco-tylidae列叶属Ogmocotyle,为寄生于动物小肠内的小型吸虫。Price(1954)在美国动物园小熊猫体内发现印度列叶吸虫。邬捷(1959、1960、1982)在国内的小熊猫体内首先报告印度列叶吸虫及其病例。叶钟灼(1984)报告在对一小熊猫尸解中,收集印度对叶吸虫18600多条。我们对小熊猫寄生虫进行了研究发现印度列叶吸虫等6种寄生虫,均为主要致病性寄生虫,因此,我们对印度列叶吸虫用吡喹酮进行了驱虫试验。  相似文献   

6.
我们从保山鹿场死亡的马鹿尸体内收集到三种吸虫,经鉴定为扩展巨腹盘吸虫,弯肠殖盘吸虫和长裴策吸虫(Fischoederius elongatus)。前两种吸虫在马鹿体内发现尚属首次,特报道如下: (一)扩展腹盘吸虫(Gigantocotyle explanatum,Creplin 1947)  相似文献   

7.
环肠科(Cyclocolidae kossack,1911)的粗状原背吸虫[Prohyptiasmus robustus(Stossich,1902)Witenberg,1923]最早发现于苏联西伯利亚的潜鸭、豆雁、灰雁、家鸭内。1974~1977年我们在进行贵州省一些地区的畜禽寄生虫调查时,曾在四个县的禽体中采得一种大型吸虫标本,经研究鉴定为粗状原背吸虫。此属在我国是新纪录。  相似文献   

8.
1982年6月我们在保定地区冷冻厂检验家免过程中,发现一例兔肝脏肿大、变硬,胆囊扩张,胆管变粗,其壁增厚,切开胆囊胆管发现内有大量的虫体,数量达360多条。经实验室鉴定属于枝睾属(Clonor-chis Looss,1907)华枝睾吸虫(C.Sinensis Cobblod,1875)。兔体内自然感染华枝睾吸虫的病例在我省还是首次发现,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986年10月,在试验鸭小肠内发现光睾属吸虫(Psilorchis Thapar et Lal,1935)一新种,定名为浙江光睾吸虫(Psilorchis zhejiang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一)新种形态描述 虫体鲜红色,扁平,柳叶状,前端钝圆而后端削尖,  相似文献   

10.
鸭东方杯叶吸虫(Cyathocotyle orientalis)是寄生于鸭小肠的一种内寄生虫,绍兴未曾发现过,近几年来,发现水网地区的鸭寄生该吸虫,特别是1991年春季,流行面广且死亡频增,经济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1.
程氏鸟毕吸虫(Ornithobilharzia Cheni Hsii et gang,1957)属于裂体科 Schistosomatidae,Looss,1899)鸟毕属(Ornithobilharzia,Odhener,1912)的血吸虫。许绶泰等(1957)在我国甘肃省、银川市、平罗县及灵武县首次发现并报道本吸虫是严重危害家畜的一种寄生虫,其尾蚴侵入人的皮肤后产生皮炎。1982年作者在广东省翁源县第一次发现。关于鸟毕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很少,对本吸虫的超微结构及其对宿主引起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均未有报道。作者于1982年进行了此项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福建光孔吸虫(Psilotrema fukienensis)是1978年由林秀敏发现并定种的。该吸虫主要分布于福建沿海广大地区,在闽南的气候条件下,一年可繁殖3代,全年可检查到阳性螺。该吸虫为小型吸虫,中间宿主是纹绍螺,调查和实验证实,淡水虾可充当其第二中间宿主,多种水生植物均为其媒介物。该吸虫的大量尾蚴还可成囊于水面上,从而对禽类产生较大的危害,尤其对雏禽可引起溃疡性肠炎,造成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3.
阔盘吸虫(Eurytrema Looss,1907)分布广泛,对牛羊猪驼等家畜及人体危害严重。1983年进行全区牛羊寄生虫区系调查时,对部分地、县采集的虫体标本进行了整理和鉴定,初步认定寄生于广西牛羊胰脏胰管中的阔盘属吸虫有胰阔盘吸虫(E.pancrceatieum)、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枝睾阔盘吸虫、圆睾阔盘吸虫和广西阔盘吸虫新种共5种,前两种已有过名录  相似文献   

14.
槽盘吸虫病系由印度槽盘吸虫(Ogmocotyle indica)和羚羊槽盘吸虫(Ogmocotyle sikae)寄生于羊小肠前段所引起的吸虫病。在我国这类吸虫主要分布于四川省西昌地区、云南省昭通地区和贵州省毕节、六盘水地区的十二个县。寄生宿主除绵羊和山羊外,邬捷(1959)报告印度槽盘吸虫还寄生于四川的小熊猫体内,最近,贵阳医学院(1976)曾在贵州的猴体内检获这类吸虫。我们于1962~1963年在贵州绵羊中进行了流行病学、诊断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5.
猕猴的志贺氏痢疾杆菌病 (俗称菌痢 )是猕猴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各种疾病之首。该病具有发病急、传染快、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 ,是危害猕猴养殖业的主要疾病。特别是新引进的猕猴 ,发病率更高 ,如防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 ,常导致大批死亡。我们参考王怀忠等用口服补液盐和云南白药治疗猫、犬出血性肠炎的方法治疗猕猴菌痢 46例 ,治愈 42例 ,死亡 4例 ,治愈率达 95 .2 %。1 发病情况1999年 4月初 ,官山猕猴基地从外地引进一批猕猴 ,由于长途运输的应激、环境气候的改变 ,食物和水质的变化等原因猴群到达基地第 2d就发现…  相似文献   

16.
亚洲象(Elephans maximus)属世界珍稀濒危物种,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石家庄市动物园于1984年、1985年两次从云南某边区引进亚洲象4只、根据临床表现和寄生虫病学调查材料分析,确诊该象患有寄生虫病。在引进这批亚洲象的同时,原有的2只死于本病。笔者在剖检中发现死亡的亚洲象肝脏、胆管、大肠、胃内寄生有大量线虫、吸虫、胃蝇蚴。1985年10月、1986年6月我们对4只亚洲象进行驱虫试验,驱除的虫体与以前剖检所获标本一致。经鉴定共获14种寄生虫(线虫8种,吸虫4种,胃蝇蚴2种)。其中吸虫4种,在我国亚洲象体内均是首次发现,为国内新纪录。现将其形态特征描述于后。  相似文献   

17.
1978年,国外一艘远洋轮船船员从非洲带来1只青猴(Cercocebus torquatus,英文名Whi-te-collared Mangabey),送上海动物园饲养。该猴来园后,体况一直很好,但在1988年6月9日患病死亡。经解剖发现胰脏表面胰管内有吸虫寄生。虫体经压片固定,盐酸卡红染色,鉴定为锯齿布罗登吸虫(Brodenia serrata),隶属双腔科(Dicrocoeliidae)莱颇亚科(Leipertrema-tinae)。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甘南牧区羊寄生虫种类多,感染率高,危害严重,据1984年调查,碌曲县尕海乡的绵羊寄生虫有肝片吸虫、同盘吸虫、矛形双腔吸虫、莫尼茨绦虫、无卵黄腺绦虫、奥斯特他线虫、马歇尔线虫、细颈线虫、血矛线虫、类圆形线虫、夏伯特线虫、毛圆线虫、毛首线虫、网尾线虫、原圆线虫、歧尾线虫等。1986年抽查碌曲县尕海、郎木寺两乡的羊群,发现几种主要寄生虫的感染率分别是:肝片吸虫31.54%(41/130)和69.16%(74/107),绦虫32.5%(13/40),小型肺线虫95%(38/40),消化道线虫100%。  相似文献   

19.
1983年余杭县畜禽寄生虫调查中,经过虫体标本压片染色鉴定,在猪、鸡体内虫体标本中各发现1种罕见的棘口科吸虫,现报道如下。 (一)圆圃棘口吸虫(Echinostoma hortense Asada,1926)该虫在日本、朝鲜等地曾有报道,主要寄生于鼠类,也发现于人体和犬体。国内见于福建、上海等省市;浙江农科院1982年在平湖县的黄鼠狼体内检到此虫;1983年,我们首次在余杭县1只猪肠道内检获此虫(见图之1)。 虫体长叶形,体长8.2~9.3mm,宽1.2~1.3mm。头领小,其宽度0.40~0.41mm,头棘27枚,前后  相似文献   

20.
家禽嗜眼吸虫病是由寄生在结膜囊内嗜眼科的某些吸虫机械性的刺激和分泌毒素的作用所引起的家禽以结膜-角膜炎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我国福建、广东、台湾等省均有过鸡、鸭、鹅感染鸡嗜眼吸虫的报道,1938年徐锡藩、周同钦在江苏省清江浦的家鸭眼内发现过鸡嗜眼吸虫。1981年10月出诊时,发现了家鹅嗜眼吸虫病,随后进行了调查研究,虫体鉴定为鸡嗜眼吸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