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素萍 《理论导刊》2006,2(12):58-60
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模式,即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时有侧重、互相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这个“中国模式”丰富了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必将为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存在的合理性源于其具有能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机制的政治稳定功能;具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优越性的政治民主化功能;具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从事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组织和动员功能;具有适应中国超大社会变迁所需的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对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择优过程。近代以来,中国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尝试多种道路模式,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在协调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方面、跨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鸿沟方面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使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而且彰显了世界历史意义:超越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分野,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超越了社会主义经典理论,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发展中大国摆脱贫穷和落后提供了范例,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4.
王娜娜 《团结》2010,(2):18-19
一个好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立足于并符合该国的基本国情.这已是一个被实践无数次证明了的客观规律。然而。如何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国情.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国情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有意识层面的内容:而后者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参与认识的主体.是更为复杂、更难以把握的。  相似文献   

5.
穆玉杰 《学理论》2008,(8):86-8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选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道路。伟大复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道路是通往梦想成真的必由之路。中国道路承载中国梦想,中国梦想引领中国道路。中国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新视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注入新内涵,为提升党的执政理念开辟了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澄清中国道路的历史超越性,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廓清"不变"进而增强道路自信的重要前提。在比较文明论视野下,其可统合为三个维度:在目的论维度,超越外在于人的"精神至上"与"增长崇拜",将文明发展落脚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方法论维度,超越"虚无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文明跃迁;在关系论维度,超越"文明优越"与"文明冲突",开启文明共生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镇化回顾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50-70年代,中国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城市规模扩大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缓慢.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以十六大为界,中国城镇化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战略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加强制度创新,努力提升城镇竞争力;城镇要成为经济增长极战略.  相似文献   

9.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0.
杨颖 《求知》2020,(3):56-58,F0003
邓颖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在天津,她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确定了一生追求的目标,坚定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掀开了她70多年革命生涯的序幕。年幼志高,谋求国家进步邓颖超(1904—1992),祖籍河南省光山县。1904年2月4日生于广西南宁,乳名玉爱,后取学名文淑.  相似文献   

11.
张旭东 《学理论》2010,(19):33-34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中国共产党能够从近代300多个政党中脱颖而出,在于中国共产党选择的道路契合了民族争取独立、人民谋求解放的需要。考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近90年的五次选择及由此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13.
多元城镇化道路:中国西部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的现状决定了西部的城镇化道路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应因地制宜,走有西部特色的多元化道路,具体内容包括: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多元化;城镇规模扩张的多元化;城镇布局形态扩张的多元化;城镇化动力的多元化;城镇主导产业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郁辉 《理论导刊》2015,(4):64-67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要义,有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意蕴,它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胡秀洁 《学理论》2013,(23):1-2
所谓道路,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路,达到目的的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实现强国富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大思路和基本途径。坚定道路自信,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断选择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选择的逻辑结果,它既是对世界上既有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发展模式进行反复比较之后的一种自觉选择,也是对中国自身现代化建设长期探索历程中各种建设方案与建设道路反复比较之后的一种自觉选择.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35)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充分的现实依据。从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到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从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模式赢得认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10)
发现、正视发展中的问题并积极应对,采取解决措施是道路自信的重要内容。提升党和人民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心面临一些挑战:中国道路的形象模糊,人们对其认识不足;道路评价的标准不够明晰,其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凸显;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可以极大提升道路自信。应对的对策有:推进道路理论的大众化;明确评价道路的基本理论工具——唯物史观;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路创建和发展的自觉,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自我发展。始终坚持阶段性目标与总的发展目标的统一,以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推进总的发展目标的实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中国道路的目标自觉;明确地把中国道路的方位定位于我国国情与当今世情的统一,并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中国道路的方位自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统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和推进中国道路的路径自觉;中国道路在理论逻辑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融为一体,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道路不仅展现出新的规律性进程,更呈现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路向。阐释中国道路必须上升到文明境界的高度,揭示中国道路的内在文明逻辑。唯此,方能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国道路的本质内涵、价值指向和世界历史意义。现代资本文明在全球扩张中难以消除其内在的矛盾,必然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以及全球分裂。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华民族充满自信地走向伟大复兴的未来,为人类文明开创新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