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论人文知识分子的边缘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期知识与财富相悖离的矛盾使人文知识分子的边缘地位日益明显,其合法性出现了危机.事实上,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边缘件从古到今就一直存在,本文试从人文知识分子的定义、特征、功能和自身价值取向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现象.本文通过客观条件和主观选择两方面的剖析,看出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边缘性凸显既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也是一种自主选择.人文知识分子的合法性仍在于它的"批判性","批判"仍是人文知识分子走出困境、重新认同自我角色以及确立当代文化价值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行政与司法不分的体制,决定了科举制也是一项遴选司法官吏的制度.由于一直以来人们偏重"进士"科,使主要选拔法律人才的明法科日渐式微且终被废除,所以科举制加剧了古代司法实践中以儒家经义代替法律的倾向,造成了司法官员法律素质普遍低下,在清代由刑名幕友把持司法的局面.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变法、维新、预备立宪等都要求对科举选官制度进行变革.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终结了以依附行政为特征的传统司法体制,新学校尤其是法政学堂的兴盛则为近代司法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新式知识分子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他们产生的时间、背景却不同于其他地区,为探求其原因,主要从中东铁路的修筑、新政时期黑龙江省的教育改革、外省移民而来的知识分子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官任用考试制度。尽管科举制有许多弊病,但却提供了底层社会精英经由读书进入官场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破除了原由豪门士族把持国家政权的局面,这对中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社会风气,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科举制是中华政治文化中重要的一环,曾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做出过重要贡献。科举制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的士大夫阶级的形成,间接衍生了台湾自清朝中叶进入文治阶段。在现代社会,科举精神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台湾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知识分子的学术人格主要体现在学术研究活动中 ,具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韧性 ,一种思想敏锐、敢说真话的品格 ,一种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但是 ,由于长期受到“左”的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一些知识分子的学术人格发生了异化现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当确立以学术为本位的观点 ,克服意识形态对学术思想的束缚 ,改革科学研究的管理体制等 ,对于知识分子学术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春敏 《理论视野》2008,(12):52-54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的知识分子归之为“总体工人”的一部分,恩格斯则把其称之为“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并认为“他们负有使命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并肩地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知识分子始终是一支重要依靠力量,“工农没有革命知识分子静肚,不会提高自己。工作没有知识分子,不能治国、治党、治军。政府中,党部中,民众运动中,也要吸收革命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7.
抽象规则的胜利既加剧了文学艺术的边缘化 ,同时也拓宽了它们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是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理论的精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是对新科技革命时代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的精辟概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党的知识分子理论的根本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理论基础,知识分子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雷石山  廖和平 《学理论》2009,(12):64-65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的十三年时间里,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讲话。根据这些讲话在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可以将江泽民知识分子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初步形成时期、日渐成熟时期、深化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是城市中被社会利益边缘化的的弱势群体。农民工权利边缘化问题也就是备受社会关注的农民工权利保护问题。认真分析和剖析农民工权利边缘化的表征和原因,并从一个原则两个理念三个层次上提出构建农民工权利保护体系,不仅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更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陈文新主编《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汇集了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集体智慧,它不仅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科举文献整理的诸多空白,是科举学的标志性成果,具有不可缺少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而且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并对今天的人事和教育制度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4)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制度创举,它有效地摆脱了以血统和出身作为选官标准的人才选拔制度所带来的危害,使人才选拔制度走上了公平、标准化的发展之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生顺应了特定时代的发展需要。虽然它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弊端丛生,但是其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较客观地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从而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名。  相似文献   

13.
曹琳  许颖 《学理论》2009,(15):125-126
所谓荒政,是指我国古代政府组织备荒救灾的一整套法令、制度与措施的统称。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灾荒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而在这个时期,传统荒政制度的发展亦臻完备,并对维护社会秩序、恢复和促进社会再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即对清代荒政的基本程序及措施加以浅述,以期对此问题形成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4.
傣族土司制度历史是傣族政治、法律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历来都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从傣族这一制度的历史线索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傣族在长期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作为有着特殊民族社会生活、文化、历史特点的一员,土司制度是傣族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它有着傣族自己民族的特点.而在另一方面,傣族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和中央王朝的强势政治因素影响,在傣族土司制度的历史变迁进程中有着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One of the numerous symptoms of the crisis of French Communism in the 1980s has been its inability to retain the support of intellectuals. The process of intellectual disaffiliation from the PCF was triggered by the failure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to accede to internal demands for reform, which included the development of greater democracy and autonomy of intellectual activity in the party, and a loosening of the PCFs ide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links with the Soviet system. These internal problems were compounded by the decline in the status of Marxism in the French intellectual community, which heralded substantial ideological changes on the left in the 1980s. Spurned by its own intellectuals, and unable to appeal to a wider audience on the left, the PCFs intellectual isolation was complete.  相似文献   

16.
晚清的金融业从横向来看进展缓慢,而从纵向上看则发展显著;另外晚清不同阶段金融发展的实绩也不尽相同.回顾历史,考察这一时期金融发展的特点及其变迁,把握此时金融创新与发展的脉络及其推动力量,有助当世国人知己知彼,努力探寻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金融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王云红 《学理论》2009,(5):140-141
清朝在入关初期,曾将大量人犯流徙东北地区,这一政策延续至乾隆初年始有所改变。清初发往东北的流放,一般称之为“流徙”,“流徙”初即为流刑,只是没有流放里数的限制。东北地区作为清王朝统治者的“龙兴之地”。那么,清初统治者缘何将大量人犯发往东北一隅呢?  相似文献   

18.
刘国辉 《学理论》2009,(7):106-108
曾国藩之所以由一名中下层汉族儒生地主崛起而为居功至伟的晚清封疆重臣和被誉为“同治中兴第一名臣”.是与其幕府僚属的谋划与用命分不开的,而他的幕府僚属的崛起又是曾国藩重用、保荐和提携的结果。他们之间关系的紧密结合.源于思想意识上的共鸣和政治利益上的互补,他们作为中下层地主、官僚、士绅之间的“弱弱联合”造成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相对强势,对晚清政治格局的演变乃至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奇玉 《学理论》2009,(20):169-171
中国古代剧论家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主张作家主体对事物客体的艺术改造。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他们借鉴了古代哲学和文艺理论中的传神论,形成了与西方重视精细而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不同的审美追求,强调人物外在“形”的真实描写和内在“神”的形象化描绘,并以“形神兼备”作为戏曲人物塑造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