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在天涯     
去年的《瞭望》周刊第28期刊登了穆青同志的一篇散文,题为《思乡者》。文中写道: 我到巴西访问的第二天,就在一个名叫黑金城的地方,结识了一位特殊的乡亲。……一见面(他)就高兴地用准确的汉语不住地喊着:“您好,中国朋友们!”……然后掏出笔来在自己的葡文名片背后,工工整整地写上“魏世飞”三个汉字交给我,他说,这就是他的中国名字。 ……他说,他就生在中国,从小在天津长大。……他是1953年离开中国的,当时他只有26岁。……他说:“中国是我的老家,今年我已61岁了,离开老家整整35年,心里真想啊!”  相似文献   

2.
“王耀安有‘磁化’功能”。武钢一炼钢厂众口一词。这位修炉一车间20班的班长只用两个字来解释他的“特异功能”,即“爱心”。 一罐排骨汤 6号炉大修正处在白热化阶段,号称“小老虎”的农民轮换工陈金文干活却无精打采。是累狠了,还是怎么的了?细心的王耀安趁吃饭的空儿询问着。“唉!……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吧!”一向嘴边不留半句话的陈金文吞吞吐吐。小陈的老乡贴耳对王班长说:“他妻子从农村来了,病了,住在单身宿舍。”王耀安把这事搁在了心里。这一天,他起了个大早儿,买上几斤排骨,骑上自行车往单身宿舍赶。望着衬衣湿透的班长,陈金文不知说什么好。王耀安拿出自己在家里掌勺的本领,大火炒、小火熬,当一罐鲜美的排骨汤端到病人面前时,小陈的妻子涌出了泪水:“金文,遇上这么好的班长是你的福气啊!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相似文献   

3.
近日,在对国家公务员功过是非的评议中,常听到一些不置可否的哼哈声。由此想起鲁迅在《立论》中的描述:“这孩子啊!你瞧!多么……啊唷!哈哈!”如此评价初生之婴,既不得罪家长,又无谎骗之嫌,一声哼哈,两全其美。“哼哈”是个象声词,鼻孔出气乃哼,口腔发音为哈。它有声无义,本与哲学无缘,只因在特定场合派上用途,且收效颇丰,久而久之,便也戴上了处世哲学的桂冠。 哼哈哲学的“特异功能”,在于有哼哈之声,无是非之险。待人接物,面对是非,如果闭口不语,虽避矛盾,但也难逃沉默抵触之劫。倒是一声哼哈,反而“天开云散”。欲求褒者,可理解为褒;想要贬者,可领会为贬。弹性甚大,进退自如。尔后,“大业”告成,论功行赏,自然少不了他的“一勺汤”,事情办砸了,他也无责可负。  相似文献   

4.
近闻某市一中心医院“下岗教授出国上岗”的消息,看后如鲠在喉,不吐不快。35岁的张某是该医院去年从西安一高校附属医院引进的一名副教授,也是目前该医院唯一的心血管内科副教授。今年3月,刚满一年试用期的他提出同医院签定正式聘用合同时,却被单位拒绝了,原因是他在试用期间个性太强,脾气太坏,虽然医疗技术过硬,但是对科室主任常有逆耳之言,同科室的人称他是“技术高、棱角尖”的“怪才”。下岗后的张教授在经过两个月的孤独、落寞后,被迫上网求职,不久,他就被新加坡一家医院高薪聘用而“放逐”他乡了。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读《红楼梦》都想读明白,但有一位红学大师曾说过他的体会:“这部书越读越糊涂.”而另一位红学大师说:“这部书应越读越明白才对,怎么能说越读越糊涂呢?”对此该如何解释?笔者发表点个人拙见. 作者有意不让读者读明白.在《红楼梦》的开头作者就说:“故将真事隐去.”第七十八回中说:“太平不易之年,蓉桂竟芳之月……”作者说了一通,仍是“假语村言”,让你不知他写的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发生的地点.而对下列问题也是糊涂不清.  相似文献   

6.
云杉 《瞭望》1985,(29)
一位个体摊贩站在盛夏的烈日下,他的货摊上放着各式各样的化纤衣服、镯式手表和海外出产的丝袜。 “这种裤子是哪儿出的?” “原料是天津的,国外加工成成品,再销往内地…… “这种手表呢?” “是进口的。” “你从哪儿进的货?” “广州。有个体批发,也有国营批发……” 夏日,漫步北京的街头,颇使人感慨系之:“舶来品”何其多!大至电子电器产品,小至廉价的假首饰、原  相似文献   

7.
我的儿子读书比较自觉,各科学习成绩也都不错。于是,他成了我的几位同事教育自己孩子的样板:“看你郭叔的儿子,学习根本不用父母操心,你能有人家的一半,也就烧高香了……”时间一久,这些孩子不但不服,还产生了逆反心理:干嘛老是比他!有的甚至对我儿子产生了反感——就他能!我儿子有所察觉之后,  相似文献   

8.
解狐不足取     
华丁 《瞭望》1996,(24)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魏文侯魏斯是称侯的第一人。他在位60年,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 有一天,魏文侯问原为晋国大夫转而事魏的解狐:“我想选一个人任西河守,你看谁可担当此任?”解狐答:“荆伯柳是个贤人,大概可以。”魏文侯知道解狐与荆伯柳素有私仇,就问他为什么推荐荆伯柳,解狐说:“你是问可不可以任西河守,不是问结仇之事呀!”荆伯柳闻听这事,专程趋访解狐,当面向他拜谢,不料解狐却说:“我推荐你,是公事。公事办完了,我照旧恨你。”话毕,张弓就射。幸好荆伯柳眼疾腿快,才免于一死。 这个故事见于《韩诗外传》。作者韩婴意在说明解狐处事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还赞扬解狐“可谓勇矣”!  相似文献   

9.
四川夹江县有个千佛岩,也算得川中一景。如今千佛岩下又添一处新景:一家农民开办的“千佛电影院”。更引人注目的是电影院大门上有张别具一格的匾额,这是开张时乡邻们送的,上书赫然五个大字:“敢为天下先”。 一次笔者随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下农村,路过夹江,看到这个农民个人开办的电影院。杨汝岱一见这五个大字,就连声说“好!”他站在匾额下仔细端详,象是陷入了沉思,好一会才说“‘敢为天下先’,写得好啊!”  相似文献   

10.
新春的某一天,广电部一间放映室里的灯亮了,中国电视剧艺委会副主任阮若琳兴奋地站起来问:“导演是哪一位?斗琪,请到前面来!” “啊!真没有想到……”人们以为拍出这样艰苦卓绝、激人奋进  相似文献   

11.
同志情深     
“噼—啪!” 随着悬挂在楼房门楣上的两挂鞭炮震天炸响,一对从轿车内款款而下的新人被迎亲宾客簇拥着走进新房荡……此刻,正在屋内外紧着张罗的一位中年男子满面红光,笑得合不拢嘴,那神情似乎比眼前这一对新人还要兴奋!他能不兴奋吗?九年啦,他悉心照顾的班里孤儿小朴终于结婚成家了。这位中年汉子叫邢士超。  相似文献   

12.
1998年9月30日是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从清晨开始,几千名市民不约而同地向殡仪馆涌来,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他们素不相识的心中的英雄——为抢救两名落水儿童英勇献身的吉林省德惠市委组织部干部刘克明洒泪送行……一位在浓重的晨雾中默立了两个多小时的七十多岁老大爷泪流满面,哽咽着说:“克明这孩子好哇,他心里只装着别人而惟独没有自己,他走得太早了……”在长街上怆然肃立的市民,在电视机前含泪观看的群众,都为党的好干部刘克明的英年年逝而惋惜、感叹! 一个年仅29岁的青春生命,在生命瞬间的壮举,不仅浓缩了人生的纯美与崇高,而且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宽阔胸怀和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7,(3)
正民国时期的吉林四平城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的李后生学徒当木匠3年后,黄师父死于疟疾,因其无儿无女,李后生就披麻戴孝、带子尽终,安顿了师父。黄师傅临终前,当着众人的面留下遗愿:把“黄家木匠铺”送给李后生。他料理完师父的后事,守孝期满,就按师傅的遗愿接过了木匠铺,铺里的27个青年木匠,都敬仰他的本领和为人,纷纷留了下来。但他拒绝大家称自己为师父,要以兄弟相称,28人当中,他排行老七,从此人们便称他为“李老七”。  相似文献   

14.
李兴濂 《各界》2014,(11):32-32
斯大林的母亲叫叶卡捷琳娜,是格鲁吉亚一个农奴的女儿。斯大林的父亲叫比索·朱加什维利。婚后一年,叶卡捷琳娜生了第一个孩子,但是两个月的时候就夭折了,比索也因痛苦开始不停地喝酒。两年以后生下第二个孩子也没能活下来。最后生下了约瑟夫(即斯大林),母亲称他“索索”。  相似文献   

15.
为啥失望     
日月 《瞭望》2001,(44)
近日,一位妇女爬上一幢六楼的阳台护栏,声称自己的4万元钱被骗,欲跳楼自杀。经当地警方近3个小时的劝说、抢救后,终于获救。然而,楼下大批的围观者却对此十分失望:“要跳就早跳嘛,干耗着干啥?”“都快3个小时了,分明是不想跳嘛!”……总之,对“精彩瞬间”未能出现而深表遗憾。  相似文献   

16.
垃圾新闻     
韩羽 《瞭望》1989,(17)
邻居老李悄悄告诉我:“前天出了个稀罕新闻”,我问:“什么稀罕新闻?”他说:“干疗所大门口旁边不是有一排垃圾箱么,你猜怎么的?垃圾箱里有两条尺八长的大鲤鱼。一个老工人看见了要捡起来,他老伴说,八成是坏了的,捡它干什么!老工人摁了摁,冰凉绷硬,是冻着的。你想,大冬天冻着的鱼怎会能坏!老工人捡起来提回家去了。一开膛,你猜怎么的?鱼肚子里有个塑料卷,真神了,打开塑料  相似文献   

17.
1992年5月打进深圳建筑市场的齐齐哈尔铁路第一工程处第三工程段机械化施工队的37名小伙子,见到刚从内地来的段长孔祥仁,说的第一句话是:“到这边已经一年半了,可想家了!” “小伙子们,先别急,我给你们‘背’来了!”孔段长风趣地说。 “老段长别拿我们开心了!”小伙子们一下围住了老段长。 “真的,我这里有你们37个家庭的录像,里边有你们的妻子、孩子、父亲、母亲;还有你们的房子、果树……全都‘背’来了。”说着,孔段长拿出了录像带,  相似文献   

18.
1986年隆冬的一天,在骊山脚下车站食堂里,临潼火车站接车员权学力和火车站临时工王更地要了一桌酒菜。两人喝得醉醺醺,边喝边谈。 权学力说:“现在做什么生意都能成,但都不如贩古董赚钱。” 王更地说:“古董可不好搞呀!” “这就看你敢不敢了。” “这有啥不敢?只要能赚大钱,你说咋办?” 权学力眼珠一转,便凑到王更地耳朵边…… 于是,一个盗窃秦俑头的罪恶阴谋产生了。 22岁的王更地是临潼县康桥乡人,熟悉县城,也了解秦俑考古队的情况。要偷秦俑头,他估计能成。  相似文献   

19.
编外军医     
偌大的山城重庆,一个小小的部队机关卫生所本不起眼,然而,近三四年因为有一位编外军医,很快就小有名气。 “为民治病 妙手回春” 编外军医沈跃生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原解放军重庆712医院副院长。是一位军内外有名的骨伤科推拿疗法专家。1919年离休后,他常说:“党和人民给了我为民服务的医术,我没有权力把它带进骨灰盒!”在老伴的支持下,他把环境幽  相似文献   

20.
有一天傍晚,下榻在香港某旅馆的张兰生正准备洗澡,突然发现提包里多了个胀鼓鼓的信封。打开一看:是一万元港币!他明白这是人家暗里送他的…… 张兰生是上海文体用品进出口公司的经理。这几年,他经常来往于香港、广州、澳门、蛇口和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