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些东西不能变"、"要发展就要变"是邓小平理论两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其不变是变的前提,变最终是为了不变.正是基于邓小平对变与不变的辨证思考和把握,中国当前三大主题改革、发展、稳定才得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张秀华 《理论学刊》2002,23(6):33-35
时代和时代主题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应该加以区别 ;列宁对时代性质的论述仍然适用于我们对现时代性质的认识 ,但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对此进行丰富和发展 ;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毛泽东和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认识 ,这样才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外交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国际格局和时代主题的转变,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面对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情,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了"主权至上"的国家利益观和"一国两制"的构想,拓展了我国外交事业的生存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认定一个目标加速发展生产力──谈“发展才是硬道理”施永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邓小平同志著名的视察南方谈话发表以后,“发展才是硬道理”成为全国上下,党政军民关注、议论、探索、奋斗的主题。确实,中华民族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迅速发展自己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卫灵 《新视野》2003,2(2):68-69
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紧紧围绕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分析了邓小平提出这一主题的时代背景,着重分析了江泽民在新世纪依然把和平与发展视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揭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想价值和根本目标。正是基于这种期望和追求,邓小平提倡通过国家间的全方位协商合作,来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并以此为保障构建起以各国多样性文明共存、互补、交流、合作为标志的新型和谐国际关系。邓小平中国特色的"一极论"清楚地向世界表明,社会主义中国永远都是世界和谐的积极推动者。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揭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想价值和根本目标.正是基于这种期望和追求,邓小平提倡通过国家间的全方位协商合作,来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并以此为保障构建起以各国多样性文明共存、互补、交流、合作为标志的新型和谐国际关系.邓小平中国特色的"一极论"清楚地向世界表明,社会主义中国永远都是世界和谐的积极推动者.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在客观、深入分析当今世界基本矛盾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上 ,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当前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 ,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世界基本矛盾和时代主题的思想 ,有利于帮助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关于当今时代主题,现在通行的说法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应该如何理解“主题”的含义,以及如何估计这两个主题解决的现状,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正确回答的。特别是对后者,相当一部分理论界人士乃至领导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高估”以至过于乐观之嫌。笔者最近再次认真阅读和探讨了邓小平同志有关论述,获得不少的新认识。在此不妨略举数例,以向理论界同仁求教。一、“主题”就是指“主要问题”关于当今时代主题之说,源于邓小平同志。首先有必要指出,邓小平同志从未直接使用时代“主题”的说法。邓小平同志最有代表性的相关…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吕玉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发展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邓小平敏锐地看到了时代主题的转换.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理论,论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称得上科学体系的理论,都有其出现的世纪,都是时代的产物。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就是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时代课题所作的理论探索和科学回答,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待征。适应时代主题的更换而产生,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特征之一。在以革命和战争为时代主题的新民主主义历史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军队以战斗的姿态直接投身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战争,以战争的要求规范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综观今日世界,则是以和平和发展为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的变换,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理论。在由革命和战争…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针对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指导我国新时期外交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外交工作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决贯彻和科学运用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并根据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结合我国外交的新任务,就我国对外关系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不断开拓外交工作的新局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使我国的外交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一、坚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并揭示其在冷战后的新特点   科学、准确地判断国际形势和认识时代主题,是…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他的战略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对当今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国家利益是邓小平战略思维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战略思维的时空观;大局观念是邓小平战略思维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5.
在邓小平理论中,发展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与当今时代的主题紧密相关.邓小平纵览天下大势,正确判断时代特征,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科学分析中国国情,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发展思想.邓小平的发展思想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这个科学内涵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核心内容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的.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首先要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从这一点出发,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如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定了中国的发展战略、发展重点,分析了中国的发展机遇;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邓小平发展思想的框架体系.从本质上讲,邓小平理论,就是加快中国发展的理论.在邓小平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这一思想,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把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目前,中国正面临着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又提出了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经济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1975年的全面整顿是邓小平经济发展观产生的直接酝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2年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经济发展观的基本形成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的发表,标志着邓小平经济发展观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客观分析了战后国际形势的新情况,做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邓小平同志在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同时,对新形势下霸权主义的存在及其危害一向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他分析了新形势下霸权主义的国际背景和特点,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团结第三世界共同反霸等战略思想,为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时有一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使我加深了对这句名言的理解。一、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抓住机遇,发展Sj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时说;“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联系邓小平同志的其它论述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建”有以下三方…  相似文献   

19.
和平与发展的两大时代主题,是邓小平同志在冷静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的客观事实基础上得到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充满着高超的政治智慧,同时也经受住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风云变化的考验。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世界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但是,邓小平同志的判断依然没有过时,也就是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经济发展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1975年的全面整顿是邓小平经济发展观产生的直接酝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2年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现的基本形成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逆重要谈话的发表,标志着邓小平经济发展现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