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学叙述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反前卫、有意的堕落的特征,促使历史小说重新思考叙述的策略,其中包括新历史主义小说中主体性的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感消失和距离消失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陈超 《世纪桥》2008,(11):84-85
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学叙述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反前卫、有意的堕落的特征,促使历史小说重新思考叙述的策略,其中包括新历史主义小说中主体性的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感消失和距离消失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徐劲松 《世纪桥》2007,(6):85-86
《边城》在时间上的特征就是它的无时间性,这主要体现在它对于古老传统的倾心上,它是叙述主体所倾向的时间,可谓之“叙述时间”。另一个就是作品中所叙事件发生的时间,即“叙事时间”。而无时间性在作品的这种双重时间里是本质性的。梦幻也不只是小说里的一个事件,而是作品的整体倾向和特征。并且,这二者往往是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4.
王城 《前线》1960,(24)
二、帝国主义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前面我们已经叙述了资本主义怎样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历史过程。现在要进一步地考察一下帝国主义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认识今天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叙述范式既是马克思幸福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系统、全面解读马克思幸福思想的重要手段。马克思幸福思想有其特有的叙述范式,具体表现为:在叙述理路上,将哲学思辨性叙述敞显本质与事实性叙述旨归现实相结合;在叙述向度上,将肯定性叙述正面阐释与否定性叙述反面澄明相结合;在叙述方式上,将批判性叙述间接隐喻与建构性叙述直接陈述相结合。通过对马克思幸福思想叙述范式的总结,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立体样态也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6.
《湘潮》2007,(5)
叙事学理论应用于电影理论以来,丰富了电影的创作艺术和批评理论。本文就电影中常见的无限制型视点和限制型视点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通过区别不同叙述视点的特征,为更好地解读电影提供了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7.
叙述学这个名称narratologie是1969年托多洛夫在<〈十日谈〉语法>一书中开始使用的,虽然对叙述形式本身的研究几乎与叙述一样古老.叙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很年轻,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然而它已经开始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叙述学研究者认识到他们所处理的,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一个形式分析问题.叙述形式中有深刻的文化内容,甚至可以说,叙述形式比内容更深刻地反映了控制叙述的社会文化形态.因此,叙述学日益朝文学文化学方向发展."(1)  相似文献   

8.
刘书勤 《理论学刊》2005,3(5):118-120
20世纪40年代的无产阶级文学阵营,路翎被称为是一个“向民众灵魂世界突进”的作家。为了突进人的灵魂世界,追求某种生命的震撼,他的作品从叙述主体到人物的塑造、叙述方式等,无不表现出了有异于当时文学叙述模式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斯通认为,归纳性的“科学的历史学”已经式微,计量史学也已衰落,叙述史学正在复兴,其原因应归结于基本经济决定论模式的幻灭和知识分子对意识形态信仰的逐渐冷落;出于对史学危机(实质上是僵化的史学叙述模式的危机)的回应,叙述史学集中“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环境”,即避免见物不见人的窘境。从僵化的史学理论中突围,新的叙述史学以宽广的视域、多变的视角,把目光投向社会的低层,从历史的表象伸入到思想的岩浆中——这才是历史的源泉,真实、鲜明、强悍,富有激情和活力。李云峰教授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史》就是从僵化的史学叙述模式中…  相似文献   

10.
青年所处的利益关系、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年社会思潮产生与发展的重要社会历史条件。青年社会思潮是在青年的"立场汇聚"中萌芽的,是在传播和创造过程中发展的;其发展的鼎盛期具有4个明显的特征。青年社会思潮的衰落与消失主要有7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组织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的地方政府组织结构,是指“以一定的具有权威性的制度所规定的地方政府组织形式及关系模式”。[1](P85)文章试图打破国别的叙述方法,从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和政府领导出发,对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找出共同特征,进行差异比较,把握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马知遥 《理论学刊》2007,(4):125-127
本文从余华小说观念的形成和先锋小说的创作实践入手,着力于他多方面的探索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对其中形成风格性的小说元素如小说的叙述方式、视角、叙述语言、叙述策略、小说结构等进行剖析,以解读他的独特之处。同时,余华对“先锋小说”的超越也使得“先锋文学”不是一种昙花一现,而给文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余华可成为当代经典性作家。  相似文献   

13.
打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出版的冀鲁豫边区行政区划图,会有许多古雅陌生的、新中国建立后已从地图上消失的县名,如昆吾、尚和、顿丘、寿张、高陵、卫南等。 命名的由来 纵观冀鲁豫边区上述新置县名,其命名方法除了根据地理位置和地物、地貌特征命名的一般方法之外,还采取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命名方法,概括起来约有3种:  相似文献   

14.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出航》等长篇小说中运用隐喻性的“间性空间”慨念,描写了小说人物在中心与边缘、现实与想象、沉默与言语之间空间的跨越.通过“女性写作”的空间化叙述、绘画风景的空间化叙述、音乐音景的空间化叙述,作品揭示了父权制条件下女性追求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也显示了作为男性文学传统“局外人”的女作家在女性身份的寻求方面作出的努力,以及由此而实现的艺术开拓.  相似文献   

15.
台湾作家陈映真的小说以思想深刻而著称,而他在小说叙述方式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不仅考虑"写什么",而且考虑"怎样写"。第一人称(内视角)、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混合人称(混合视角)叙述方式的灵活运用,赋予其小说多种多样的文体形式。这些叙述模式与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相互契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堪称经典的名作。  相似文献   

16.
空间正义问题的重心从追求个人正义到追求社会正义,强调整体的差异性正义。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核心要义,也是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价值诉求。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的空间正义叙述范式既是空间正义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系统解读空间正义的主要手段。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的空间正义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叙述逻辑:在叙述背景上,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促使正义理念与人民性相统一;在叙述场域上,城市成为空间正义进行人民性实践的重要场所;在叙述理路上,空间正义实现了资本生产与人民城市权利实现的有机结合;在叙述价值上,实现了主体价值和正义价值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7.
家书是家人亲友之间沟通信息、表达情感的工具,它除了叙述家庭琐事外,也记载了时代的社会风云、历史事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书写的“红色家书”,除了在传递信息、寄寓亲情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外,又因特定的时代特色,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心路历程。他们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发自内心地抒发着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而不惜英勇献身的赤胆忠心。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有学者发表署名文章,质疑中国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文中认为: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无疑是"有古而无今"的中断(消失)的文明,而古印度、古希腊文明则是没有发生过中断(消失)的文明。因此,不能说中国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但实际上,古印度、古希腊文明发生过中断(消失)是史学界几乎没有争议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是马克思花费了40年心血写成的科学巨著。第一卷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共有7篇,25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简单商品生产为对象,分析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形式;第二部分叙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部分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其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共分3篇、21章。第一篇分析资本流通的形态及循环,第二篇分析资本周转,第三篇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三篇分别着重分析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运动形式。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共分七篇。第一篇叙述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第二篇接着叙述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不同产业部门的资本家共同分享剩余价值;第三篇揭示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四篇叙述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如何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从而剩余价值在工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五篇叙述利润又如何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从而剩余价值又在银行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六篇叙述超额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地租,从而导致土地所有者也来瓜分剩余价值;最后第七篇通过总结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是马克思花费了40年心血写成的科学巨著。第一卷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共有7篇,25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简单商品生产为对象,分析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形式;第二部分叙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部分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其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共分3篇、21章。第一篇分析资本流通的形态及循环,第二篇分析资本周转,第三篇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三篇分别着重分析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运动形式。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共分七篇。第一篇叙述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第二篇接着叙述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不同产业部门的资本家共同分享剩余价值;第三篇揭示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四篇叙述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如何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从而剩余价值在工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五篇叙述利润又如何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从而剩余价值又在银行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六篇叙述超额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地租,从而导致土地所有者也来瓜分剩余价值;最后第七篇通过总结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