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中确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从而使他们的心态发生了严重的变化。本文指出农民工社会心态是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的重要表征,不仅关系到农民工的城市生存状况,关系到城市的安全、稳定与发展,同时决定着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因此,研究农民工社会心态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是中国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目前中国社会制度与政策的因素,他们在城市中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权利,是典型的弱势群体.从公民权视角提出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社会政策支持,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消除社会排斥.维护农民工的公民权,就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平等的劳动就业政策、分类分层的劳动社会保障政策、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和住房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3.
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社会组织具有政府和市场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通过对绵阳市农民工市民化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工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率较低.虽然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意愿较强,但尚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因此,政府、城市社区和社会组织为其提供帮助与服务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希冀所在.以“小小鸟”个案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社会组织依托城市社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提升农民工组织化程度;指导、帮助农民工维权并提供教育培训服务;与政府合作,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健全协同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吴夏一 《法制与社会》2010,(12):205-206
近年来,在城市和农村的不断融合中,农民工第二代群体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本文试图从社会排斥理论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农民工第二代受到的社会排斥及特点,得出其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同时,提出农民工第二代犯罪预防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社会主流文化冲突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建  王春丽 《法制与社会》2010,(28):235-236
农民工子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未来的发展也将关系到城市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但他们与城市社会主流文化的冲突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城市融入。本文分析了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与城市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及其产生的原因,反映了农民工子女艰难的生存状况和相对较弱的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了社会排斥的概念及其特征,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遭受的经济、政治、社会关系、制度设置等多重不利境遇,理清造成农民工多重弱势地位的机制,认为制度层面的社会排斥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提出从户籍制度、土地流转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等重要的制度和政策入手,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促进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进城农民工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未来的数年或者说十几年后也将进入社会,目前的社会适应对于他们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他们的发展决定他们的未来,也必将决定未来他们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为城市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同时,农民工的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工犯罪按照其动机可以分为两类,私力救济式农民工犯罪和对他人利益侵害式犯罪。私力救济式农民工犯罪,是农民工在合法维权未果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极端的维权方式。本文试图从社会资本社会信任角度分析此类犯罪的原因。并提出农民工维权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存智 《中国司法》2005,(12):103-104
河南新郡市司法局高度重视农民工的普法教育工作,采取五项措施,规范农民工队伍的管理,加强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素质,有效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收益,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城市农民工犯罪的法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亮 《经济与法》2003,(10):54-55
城市农民工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工人的一个过渡性的中介阶层.是原有的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在新时期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的结构中形成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出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是中国农民充分利用社会开放而进行的理性选择。伴随着大批的农村人口涌人城市,其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表现最突出也是最为人们关注的就是农民工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