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刑法修正案(八)在限制减刑的同时,犯罪化、刑罚化的取向明显,监禁人口增加和场所周转率下降将陷长期自由刑的执行于极度的被动;鉴于当下现制倚重于减刑已不适应行刑需要,废除减刑代之以假释又不能解燃眉之急,应对之策是用好调整刑罚力度的两个杠杆。一方面在节制减刑基础上,清晰适用条件,针对可以减刑类型设置撤销程序;另一方面为加大假释力度,省市一级政府统筹规划,设置过渡场所和尝试电子监控技术,或能走出监禁刑执行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教育刑理念的彰显与背离:近代中国假释制度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罚执行是刑事司法的最后环节,行刑法律的运作直接关涉刑罚功能与目的能否实现。假释作为行刑制度之一,其运作效果是刑罚观念的集中体现。近代以来假释制度完成了由恩典到权利的制度转化,因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假释制度在清末刑事立法中虽然得以确立,却未能实践。其后的立法与司法虽对于假释制度有着较多的践行,但民众的法律情结却仍停留于报复惩戒,教育刑理念仍然未能深入人心,法律观念、法律文化的转型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近30来,随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政府理念和公民意识的由弱变强,我国在环境法制体系建设方面亦进行了相当的努力,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以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立法为先鉴,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环境法制体系,在应对解决我国环境问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而不断推动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文章论述了目前环境刑事立法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局限性,提出从预防论及威胁理论角度讨论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引入声誉机制及资格刑突破环境污染监管困境。  相似文献   

4.
论不同种自由刑之间的并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凤春 《政法学刊》2007,24(6):27-30
由于立法的粗疏,刑法对不同种自由刑之间如何实现数罪并罚没有作出明文规定,导致学界对此问题众说纷纭。分别执行原则本质上已经不是数罪并罚的原则,限制加重原则无论如何折算仍然存在缺陷而且没有法律依据,按比例分别执行原则将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实际上,吸收原则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并不因此而放纵犯罪。承认吸收原则可以使得包括死刑、无期徒刑在内的所有不同种自由刑的数罪并罚原则得到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5.
数罪并罚中不同种有期自由刑应当适用哪个原则,我国刑法并未明确规定。目前我国刑法界和司法实务部门主要存在七种不同观点,即折算说、吸收说、分别执行说、折衷说、按比例分别执行部分刑期说、有限制的酌情(或酌量)分别执行说和有限制的酌情加重执行说。本文认为有限制的酌情加重执行说回避了其他学说的缺陷,可以作为将来立法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于不同种有期自由刑如何并罚决定执行的刑期,我国现行刑法并未作具体明确的规定,审判实践中各地法院也就无所适从,做法不一,给数罪并罚制度留下了亟待解决的立法空白。本文阐述了法学界对于此问题的四项主张后,重点介绍了其中最值得提出讨论的"折算说"的优缺和采"分别执行说"的依据,最后笔者强调并解释了坚持"分别执行说"的原因、依据,并结合"不同种有期自由刑如何并罚问题的调查与研究问卷"分析,建议立法部门尽快做出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司法实践中"赔钱减刑"的做法引发诸多争议,其产生可追溯于古代中国的赎刑。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古代赎刑制度的发展及其价值,说明了将"赔钱减刑"尽快纳入法律规范并非封建等级思想的复辟,而是司法和谐潮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现代法学》2015,(6):129-139
我国减刑、假释以教育、矫正犯罪人为目的,为此目的而构建的减刑、假释制度不仅实践操作与目的错位,而且还导致司法腐败、倾斜适用、释放后再犯罪等现实问题。西方国家最初设立减刑、假释制度,并不是为了教育、矫正犯罪人,后来教育刑论者试图以教育、矫正作为减刑、假释目的,最终却走向失败。晚近以来,重返社会思想因关注未来,帮助犯罪人重新适应社会生活而逐渐受到重视,不少国家以重返社会思想为指导,改革调整其减刑、假释制度,扩大渐进释放范围。我国减刑、假释的目的当转向重返社会,并构建以自动给予的减刑为基础的假释制度。  相似文献   

9.
罚金刑的执行不应当与减刑挂钩。法院裁定减刑是针对主刑的执行情况,不能因为罚金刑没有执行就不予以减刑。对于拒不缴纳罚金的罪犯可以采取易科自由刑的方式解决。罚金刑的执行主体应当是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在我国刑事执行制度中,减刑被不适当的滥用,而假释几乎被虚置,有必要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导向重构我国的减刑、假释制度,实行"以假释为主、减刑为辅"的行刑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首先强调或倾向于"宽罚",而在少年刑事领域,宽严相济这样一个概念却不够明了、直接,基于此,我们提出"宽罚严管"的少年刑事司法政策.它在强调对少年轻缓处罚的同时,要求我们对从刑事程序中分流出去的少年加强管教.无论是在现有的少年刑事立法中,还是在少年刑事司法实践中,都不乏"宽罚严管"政策的闪烁点,只是我们平时缺乏对之加以提炼并理论化、系统化."宽罚严管"的少年刑事政策在司法中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定罪量刑及刑罚执行的诸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刑罚体系,主刑中自由刑独占其四,而异种自由刑的并罚一直存在争议,原因在于刑罚体系自身的不完善和法律规定的空白.学理上的分别执行说、吸收说以及折算说看上去可以解决所面临的困境,但仔细推敲,各学说的主张事实上并没有解决异种自由刑的并罚问题.拘役作为独立主刑而存在并不合理,彻底解决异种自由刑的最佳方式是废除拘役,完善特殊短期有期徒刑和管制,并且罚金刑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问题之一:罚金判决前“预缴”。目前,有些法院在办理刑事案件时,对需要判处罚金的,为了使罚金能够足额到位,往往以各种形式要求被告人在判决前“预缴”。罚金提前“预缴”无疑违背了我国法律规定,其实质就是提前对被告人进行了处罚,迫使被告人在被依法判决前就自认有罪而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刑罚理论中,我们曾经讳言“报应”与“功利”,而悉心考察近现代刑罚理论的演进历程,报应刑论与功利刑论都先后成为刑罚理论的主流学说,并于现代渐趋融合。如何确切把握这一历史进程所展示的刑罚价值取向,我国刑法学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颇有争议。本文立足于价值分析,对两种刑罚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剖析,并提出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既有报应的正当根据,又能发挥功利的预防犯罪效果的刑罚新理念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法制史中,恤刑思想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主义关怀的优良品质而备受历朝历代人们的青睐。今天,为了使恤刑思想在建设我国特色法治社会中重放异彩,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并实现其现代价值,本文认为:一、纵观法史,恤刑思想在古代刑法文化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且一直促进我国法律及其文化向着文明、合理的方向发展;二、恤刑极具刑法的谦抑底蕴及现代法治所需的人文精神;三、作为具有独立品质文化之一的恤刑思想,我们今天应当破除将其依附于阶级工具的倾向来解读的错误观念;四、作为我国法制史一项极具优良品质的思想原则,我们应当在法治的背景下加以解读并实现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郑天龙 《法制与经济》2008,(8):31-32,34
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法制史中,恤刑思想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主义关怀的优良品质而备受历朝历代人们的青睐。今天,为了使恤刑思想在建设我国特色法治社会中重放异彩,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并实现其现代价值,本文认为:一、纵观法史,恤刑思想在古代刑法文化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住,且一直促进我国法律及其文化向着文明、合理的方向发展;二、恤刑极具刑法的谦抑底蕴及现代法治所需的人文精神;三、作为具有独立品质文化之一的恤刑思想,我们今天应当破除将其依附于阶级工具的倾向来解读的错误观念;四、作为我国法制史一项极具优良品质的思想原则,我们应当在法治的背景下加以解读并实现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双罚制是我国单位犯罪的主要处罚方式,但是在立法上存在刑罚种类单一,罚金刑数额规定不科学等方面的缺陷,因此应当对相关立法进行完善,增加对犯罪单位的处罚方法,明确规定罚金刑的量刑幅度,以更好的惩罚和预防单位犯罪,从而保障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胡威  李杉杉 《法学论坛》2007,22(4):141-144
作为一项刑罚制度,不定期刑制度在新派刑法观的理论根基上建立起来,在美国特色的刑法价值取向和司法环境中壮大并引领起一场西方不定期刑的运动热潮,之后却在不足百年的时间内又由美国率先开始废止,继而掀起了"确定刑运动".在我国加快进行法制改革探索之时,有必要对不定期刑制度在美国的兴衰历程进行一番剖析,并从这一看似理论与实践的覆辙重蹈现象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9.
管制刑为我国所独创,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五种主刑之一。管制刑作为我国刑罚中唯一的限制自由刑,但其具有一系列的缺陷,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它的存废之争也愈演愈烈,呼吁废除之声不断增多,因此有待于加强对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以"天价滞纳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天价执行罚"在行政强制法制化的进程中广受诟病,"天价执行罚"的产生主要源于法律对执行罚的数额规范不够明确甚至缺失。国家用规章尤其是用人大立法的形式对执行罚的数额作出明确规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