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塞尔登和怀特兄弟两位发明人的专利旧案表明,由于专利制度成本的存在,任何专利理论都必须澄清专利制度究竟带来了何种社会收益。以成本/收益的权衡模式为基础,最经典的激励理论和对价理论对专利制度的论说都不符合发明的本质,也难以解释专利法实践。不同专利理论的政策共识是激励创新,但它们均忽视了创新实践及其范式变迁。依创新范式理论,专利制度在发明、发明商业化和技术扩散等创新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加速技术扩散不仅是社会从专利制度中获得的收益,更是为开放式创新、用户创新和累积性创新范式所必须。技术扩散在本质上是信息的传播,它的载体是专利文献。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应该强化专利公开充分性条件,以促进技术创新的扩散。  相似文献   

2.
人们一般将现代专利法的起源追溯到英国1623年<垄断法>.但根据其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对专利工作的影响以及英国相关部门对该法的认识等分析,<垄断法>是当时限制王权的立法成果之一,而非规范发明人专利权益的法律.作为涉及发明人权益的专利,是在欧洲封建特权的基础上随着近代科技经济与权利观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垄断法>将发明垄断作为"一切垄断非法"的例外予以规定,间接促进了现代专利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国内外学者有关专利制度与创新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探讨了专利制度促进创新的理论渊源和实证基础,认为专利制度虽然总体上是可以促进创新的,但是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专利诉讼是专利制度的核心环节,通过专利诉讼制度的执行提高专利保护的力度是专利制度促进创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自然法则、自然现象与抽象思想不受专利保护是专利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在Mayo V.Prometheus案判决中,涉案医疗方法专利仅描述了一项自然法则而未对其范围进行任何限定.美国最高法院判定该专利无效,并再次强调对自然法则本身主张保护的方法权利要求不属于可专利客体.自然法则与可专利方法的界限在于,自然法则之上是否被施加了有意义的限制,从而使发明人不会独占对该法则的所有运用.美国法院重拾“自然法则除外”原则并主动降低“机器或转换”标准对方法专利客体审查的重要性,是为了给新技术环境下的未来科技发展预留空间.对自然法则、抽象思想或科学事实赋予专利保护将抑制科技创新,应考虑通过国家资助或奖励等非专利保护方式鼓励基础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唐春 《知识产权》2009,19(2):91-96
传统专利制度构建理论着眼于通过调整国内专利利益关系,促进本国科技经济发展,这种单国发展视角很难适应当前形势.随着专利活动全球化发展,专利制度构建必须在国际竞争的视角下,重视对跨国专利利益关系的平衡、对专利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专利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制度发展状况发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制度,激发了中小企业创新热情,促进了专利制度在中国的施行,促进了专利技术流通,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国高度重视实用新型专利质量问题,也同时注重保护国外在华专利技术权益。我国专利电子申请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专利电子申请率从2010年之前的不足7%,到2010年的26%,2011年的67.2%,再到2012年81.9%,全国专利电子申请率3年上了3个台阶;全国专利代理机构的电子申请率也是节节攀升,  相似文献   

7.
赵启杉 《知识产权》2004,14(6):51-56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而政府促进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政策环境.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创新政策,竞争机制和专利保护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两种政策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支持和鼓励知识经济中的技术创新.过去大多数美国人都以美国的专利制度为骄傲,认为其能有效促进创新,从而整体上倾向于专利权的扩张和强保护.然而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在美国现行的专利体制下出现了专利权过多过滥的现象,这不仅不能促进创新,反而不利于技术开发和推广,甚至引起了对自由竞争的阻碍.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美国现行的专利制度.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FTC)和美国司法部(以下简称DOJ)在这样背景下就专利与竞争的协调以及现行专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了听证会,并做出了名为<促进创新-竞争与专利法律政策的适当平衡>的报告(以下简称促进创新报告).在此,笔者将简要介绍该报告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作出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专利泛化与专利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利权得到了扩张和强化,由此引发了激烈的专利竞赛、专利申请和授权膨胀、问题专利增多、专利丛林等专利泛化现象.对专利权的过度保护打破了原有的专利政策在专利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增加了对创新的阻碍作用,走向了专利制度激励创新的政策目标的反面.虽然经济分析到目前还不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专利保护正确与否的基础,但它为专利制度的各种成分是应当更多还是更少提供了牢固的基石.2008年<专利法>第三次修订正是对其中一些问题的回应.  相似文献   

9.
职务发明也被称为雇员发明,2008年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指出:“必须完善职务发明制度,建立既有利于激发职务发明人创新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专利技术实施的利益分配机制。”将职务发明制度的完善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无疑凸显出该制度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我国的职务发明制度亟待改进和完善。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成功有效的专利制度,其中的雇员发明制度在激励发明创造、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一、专利运营公司的产生 专利制度在市场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广泛的作用,拥有专利的多少本来是展示企业技术实力的一个指标,现在已经成为企业资本的一部分,专利领域中的创新活动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投资模式,发明投资与其他领域投资一样,已经成为了一种直接的市场盈利行为。由这样一种“新的创新目的”产生出的创新市场,必然也会影响专利效益的收获模式,许可目的也不再像早先那样为的是提升产品竞争力,而纯属像金融衍生品那样作为一种“证券”在交易,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的专利许可市场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