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前身“大同学校”)始建于1898年,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华侨学校,可以看作是华文教育现代学校制度与传统书塾形式的分水岭。《横滨山手中华学校百年校志(1898一2004)》以详实的史料、严谨的记述、科学的编目,记录了该校百多年来的创校和发展历程。其校史与世界和中国近现代史处于相同的历史阶段,是研究近现代华文教育的重要史料。文章以该著作为研究样本,归纳其内容,分析其特点,并从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国际关系学等角度提出其蕴含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林雪 《台声》2004,(6):32-33
四月的日本,正是樱花浪漫、妩媚怡人的季节。在东京华侨总会的盛情邀请下,以杨国庆为团长的全国台联赴日访问团一行5人,于4月18日至26日对日本进行了联谊访问。期间,拜访了大阪、神户、名古屋、东京、横滨华侨总会和关西崇正会、兵库县台湾同乡会、东京崇正会、留日台湾省民会、横滨台湾同乡会;与西日本新华侨代表座谈;参观了神户中华同文学校、横滨山手中华学校。短短8天里,访问团不禁为旅日华侨和台胞的拳拳爱国之心和殷殷爱乡之情所深深感动着。  相似文献   

3.
以康有为、梁肩超为代表的保皇派在戊戌运动失败后流亡日本,日本横滨华侨曾给他们提供大力支持,帮助他们办报、建学校、筹款并直接参加其活动。横滨华侨给予保皇派的支持对宣传其思想和开展活动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在客观上对中国的社会思想和国内的政治形势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菲律宾华文教育开始于1899年,经历了创办、发展、复办、繁荣、鼎盛(督查)、衰弱(菲化)、振兴七个发展阶段。目前,华侨华人正致力于华文教育改革,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华文教育体系在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80%以上,其华文教育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教育政策,结构、办学形式、课程设置及师资等方面分析东南亚华文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6.
1952年横滨中华学校因两岸政治势力的影响而一分为二。其分裂的经纬、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因素和侨民情感等是研究横滨华侨社会和华侨组织不可忽略的部分。学校分裂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它不仅集中反映了冷战时期在美苏两大阵营对垒的影响下,国共两党争取海外华侨的斗争,同时也折射出旅日华侨在多重政治因素的干扰下所产生的矛盾与对抗。  相似文献   

7.
长崎是日本华侨的发祥地,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长崎的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这势必会对长崎的华侨华人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又因华侨华人团体是伴随着华侨现象而出现的产物,所以长崎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也必将导致长崎华侨华人团体产生一系列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后,利用国际环境的“有利”因素,极力促进菲律宾华文教育,意在达到影响和控制华侨社会、与中国大陆争夺东南亚华侨的文化阵地等目的。为此,台湾当局积极发展菲律宾华文教育事业。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表明:一方面台湾当局对中华文化在菲律宾华侨社会的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当地的华文教育在台湾当局的影响下带有许多消极因素。关于战后台湾在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研究,可以为当前大陆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实施提供许多借鉴。  相似文献   

9.
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一直是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重要工作和使命。二战后,新马地区内外局势急剧变化,华侨华人社团的文教工作面临艰巨的挑战。但是,新马地区粤籍华侨华人社团不畏艰难、锐意革新。除了一如既往地创办华校、设立奖学金、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之外,新马粤籍华侨华人社团也根据时代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譬如华文教育的模式转变、奖学金范围的扩大、文化理念和传播方式的继承和发展等,不仅度过了难关,而且将华侨华人社团的文教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今,马来西亚已成为除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之外唯一拥有华文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华文教育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愈来愈受到海外华人华侨的重视。本文以温州大学为例,介绍了温州大学在华文教育方面的现状和主要模式,针对温州大学目前华文教育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温州大学华文教育发展的几点对策,希望能为地方高校更好地开展华文教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由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黄昆章教授撰写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已由马来西亚教师联合总会(教总)在吉隆坡出版。该书是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郑良树教授(原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教授)主编的《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史丛书》中之一部。全书共28万字,论述18世纪初至1966年中国籍华侨兴办的华侨教育及1958年至2004年印尼籍华裔兴办的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华校概况、发展背景、性质与影响等等问题。“附录”有华文教育大事记、主要法规条例、部分华校校歌、校景、校徽和校训、主要参考资料与主要地名译名对照表等…  相似文献   

12.
清末明初时,新加坡新式现代教育基本取代了旧式私塾教育,并且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体系。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化的传播、突出各自的办学特色,新加坡华侨学校纷纷推出了校刊这种新式校园文化的载体和传媒。在广大师生和热衷教育人士的努力下,新加坡华校校刊从校园的内部刊物逐渐向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传媒迈进,集合了华文教育、舆论传播、情操修养和商业广告等多种功能,成为华侨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和华校的典型标志。  相似文献   

13.
东盟国家是华侨华人聚居较为集中的地区,也是广西籍华侨华人分布较多的区域。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往来日益密切,广西作为中国对东盟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地缘优势不断凸显,广西在面向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开展的海外华文教育中,发挥华侨华人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作用,保持华侨华人的民族特性,加强与祖籍国的联系,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新的形势下,面向东盟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工作愈加显得重要,这就要求广西要创新开展面向东盟国家的华文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凯恩斯学说已失灵日本横滨咨询集团经理大前见一认为,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凯恩斯的“国家主权”论和“刺激需求”论已经失灵。此论仅供参考。凯恩斯学说是日本及世界各地的学校所讲授的一个主要经济概念。它形成于19世纪末,以一个封闭经济的模式为基础。在这种封闭经...  相似文献   

15.
台湾当局历来重视并大力扶植华侨、华文教育,一再强调“无侨教即无侨务”.由于历史的原因,菲律宾与台湾在政治上曾一度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台湾当局非常重视在菲律宾发展华文教育,视其为在亚洲国家的一个据点.本文试就台湾当局在菲律宾发展华文教育的演变、措施和特点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日久他乡是故乡,晨昏需上祖宗香"。海外华侨华人不论身居何处,都保持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保留着和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范围内的"中文热"持续升温,海外侨胞学习华文、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海外华文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全球目前已经有近2万所各种类型的华文学校。"日久他乡是故乡,晨昏需上祖宗香"。海外华侨华人不论身居何处,都保持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保留着和中华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吧城中华会馆的创建、会馆宗旨的制定以及所举办的慈善夜市、庆祝孔子诞辰和开展儒教、华文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的阐述,肯定了吧城中华会馆在服务同胞、扶助乡亲、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所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8.
2011年9月3日至8日,以副秘书长傅铁生为团长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访问团一行4人访问日本。访问团应全日本华侨华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邀请出席了在我驻日使馆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座谈会",拜会了(日本)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参观了孙中山纪念馆,与东京、横滨、神户等地的华侨华人进行了座谈交流。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各地相继掀起“华文华语热潮”时,华侨华人分布最为密集的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教育也出现了所谓“新的发展契机”或“新的转机”,而以华人构成国民主体的新加坡似乎也出现再兴华文教育的发展动向。反映在政府的政策上,李光耀一再倡导华语运动,可视为华文教育重新受到重视的开端。新加坡教育部1988年宣布,自1990年开始,让更多的小学开办第一华文课,并在大学  相似文献   

20.
张小倩 《八桂侨刊》2021,(3):20-26,34
基于印尼历史、政治与文化沿革的独特性,印尼华裔认同的变化与现状成为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的热点之一.爪哇是印尼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观察当地华裔认同变化特别是现状,对于印尼华裔研究具有典型意义.个体或群体所持有的语言文化习俗作为其认同感的确立与转向的核心基础,其中又以语言为重.因此,对于促进华人自身或族群认同而言,华文教育就显得极为关键.印尼华文教育走过辉煌,遇过挫折,经过断层,当前迎来复苏时期,各种华文教育媒介遍地开花.其中,系统性较强的三语学校,对于印尼华人的文化教育意义较大,对于认同感确立及转向的影响力也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