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美国文化的载体,美国小说常常站在强势人群一边,体现出对"他者"的偏见,如果认同了这种文化,就是认同了美国的强权主义文化。美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基督教、白种人、男权文化,美国小说的作者对这种文化的代表通常会给予肯定或赞誉之词,而对于他们的对立人物则常有贬低歪曲之嫌。阅读著名的美国小说《白鲸》、《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与《瑞普.凡.温克》之后,读者很可能认同其中对于异教徒、非裔美国人和女性的刻画,这就是接受了偏颇的文化暗示产生的结果,这样的文学阅读实际上是一种误读,因为它是狭隘片面的。  相似文献   

2.
文化边缘人——赛珍珠《分家》中王源的文化身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是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以创作中国题材作品而蜚声国际的美国作家.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使她具有特殊的文化身份.这一切都反映到了她的作品中,使她笔下的人物呈现出和其作者相似的双重性的特点.本文以小说《分家》为文本,研究迄今研究尚不够深入的文学人物形象——王源的混合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3.
阿特伍德的小说《浮现》表达了加拿大人对国家身份的文化想象和诉求。小说表达了反文化殖民的思想以及通过艺术想象容纳和接收本土性的愿望。作者认为民族身份的构建应当深入到民族内部,从文化上结合本土元素,构建加拿大的神话和文化。通过解读小说中加拿大民族身份和文学叙事之间的关系,可以阐释阿特伍德作为一名作家对文化和社会的广泛关怀。  相似文献   

4.
藏族格言诗是藏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其所蕴藏的人生哲理与审美意识对于藏族人民有着深刻的影响。《萨迦格言》、《水树格言》以及《国王修身论》作为藏族格言诗的代表作,不但体现了藏族学者的大智慧,对夯实和谐基础、倡导和谐理念、推进社会和谐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19世纪的小说《白鲸》,在写作手法上显示了许多20世纪元小说的特征,说明作家在小说情节、小说作者与小说形式等方面的自我意识。这些思考的目的,是暴露小说作为人为构建的虚拟本质,使读者质疑语言这个媒介,甚至质疑通过语言传达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6.
在冯骥才的市井文化小说中,以收编于他的《怪世奇谈》小说集子中的《神鞭》、《三寸金莲》和《阴阳八卦》最具代表性。《怪世奇谈》系列小说描写天津市民的众生像,体现出浓厚的“津味儿”,以严肃的思考和荒诞的形式揭示隐藏在普通人事背后的民族文化传统。小说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特质,而且显示出其独到的浓郁天津地方文化特色。对《怪世奇谈》所体现的文化特性内涵、艺术表达倾向、文化知识氛围等文化意蕴作了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7.
藏族大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对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西藏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作用,须改革当前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西藏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的现象,采取尊重、借鉴和弘扬西藏传统文化等路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文学家中,卡夫卡是以文学的形式对法律问题思考的最多的文学大师,他的创作经常以法律为主题。其短篇小说《在流放地》以高度艺术化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体系的荒诞性和异化现象,反映了奥匈帝国法律制度的野蛮和反人民本质。本文试以小说中的"法律"主题为切入点,来探讨小说的法律内涵。  相似文献   

9.
福斯特小说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福斯特的《天使惧于涉足的地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印度之行》可以称为国际小说。福斯特在这些小说中试图诊断跨文化障碍的成因,提出跨越文化障碍的方案。小说涉及道德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宗教等方面,可谓从文化角度对国际关系中所存在的大大小小问题的系统确定,但这和福斯特的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他的思想观分不开。本文从以下几部分来探讨福斯特小说的文化内涵:.从小说的创作背景,小说的跨文化视角及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观。  相似文献   

10.
《故事的最后》是美国后现代小说家、2013年度布克奖得主莉迪亚·戴维斯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部小说主要叙述了一位女大学教授和一名年轻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与传统小说专于描述情节不同,《故事的最后》并未纠结于叙事的细枝末节。国外学术界对戴维斯作品的研究,突出了其强调"自我"意识的主题和反传统的风格。从怀疑主义思维特质和散文化风格对《故事的最后》进行解读,增加了哲学思考的维度,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散文化风格对传统小说结构的颠覆。  相似文献   

11.
清乾隆五十八(1793)年,清军击败了入侵后藏地区的廓尔喀军以后,统军主帅福康安根据乾隆“当妥立章程,以期永远遵循”的旨意,会同驻藏大臣、达赖、班禅等,共同拟定了《藏内善后章程》上报朝廷,经修改批准定名为《饮定西藏章程》。对清代西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这部地方法规的产生、内容和历史意义略作沦述。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成员。明朝建立以后,把包括西藏在内的藏族地区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起初在河州设立西安行都指挥使司,统辖藏族地区,后改设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和乌思藏行都指挥使…  相似文献   

12.
一般研究认为《京华烟云》以道家思想为主题,再加上林语堂长期旅居海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既推崇西方的科学文化,又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怀有极大的兴趣,所以他对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不太喜欢。但通过书中一些人物的言行以及作者对书中人物的态度,可以发现虽然整篇小说都在扬道抑儒,但从一些细节的描述中也不难看出作者对儒家思想并不是全盘否定。同时,作者对这种儒家思想的看法还存在一些矛盾性。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小说《叶落大地》中的主要隐性主题。土地一直以来象征着以男性为主导的话语霸权,亦是女性为之抗争的目标。在这种隐性主题下,小说以土地为意象对男权文化导致的女性压抑进行反抗与突围。在突围过程中,伴随着女性由"内"到"外"的转变,凸显了以冬莲为代表的女性抗争中的真实处境。但这种反抗与突围,却最终又陷入了男权话语体系的窠臼之中,从而呈现出女性突围的困境与无奈。  相似文献   

14.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小说的经典之作,其文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在修辞方面,《狂人日记》更有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狂人日记》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含蕴层面对其隐喻表达艺术进行解读,试探讨其中的人物意象及主题意蕴的隐喻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刘震云的小说<手机>以作者一贯的反讽叙事精神,从话语嬗变的角度,关注时代物的异化,人的异化和精神存在的异化.小说以特殊的方式介入主题,讲述一个充满荒诞感的现代寓言.小说在话语生态的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撕裂、重组中展现生存状态的空虚的同时,也充满了对个体在话语生活的急剧转变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生存困惑与精神异化进行的后现代深彻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王倩 《工会论坛》2010,(6):148-150
英国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后期创作的代表作《黑王子》的主题是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然而运用互文性理论对《黑王子》的文本进行分析,即可揭示《黑王子》内在深藏的主题——在艺术与道德中自我消亡和自我救赎。在互文的纵横坐标中,古希腊神话马斯亚思的故事可以被看作是《黑王子》文本纵轴上的历时文本,美国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在1958年创作的《洛丽塔》则是该纵轴上共时的文本。在横的层面上,本文则主要分析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读者的参与这两个要素。以互文性理论为框架剖析文本,也把文学批评从只关注作者与作品关系的传统批评方法中解放出来,转向一种宽泛语境下的跨文本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高见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6):157-157,161
《呼啸山庄》的叙事结构十分独特,其最引人注目之处是打破时间顺序的叙述。作者以对人性的探索为主线,为我们展示了人性逐渐堕落,以至冻结,最终复苏的全过程,告诉我们“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种独特的结构深化了主题,也给这部小说以无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岛》中,维多利亚·希斯洛普选择"麻风病人"这一特殊群体为小说主体,讲述主人公伊莲妮一家因麻风病而导致的生离死别和爱恨纠葛,反映了上世纪中期希腊在麻风病肆掠的时代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遭遇。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如何借由主人公在巨大命运变革前,历经战争与病痛的洗礼,抗争不公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勇敢、睿智、冷静和博爱,从而得出爱是小说最重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死者》是现代小说大师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经典压轴之作,也是占篇幅最长的一篇,更是这部小说集中的巅峰之作。作者通过一群普通爱尔兰人圣诞之夜的活动和内心展示,表达了自己的生死观.即从瘫痪、麻木、死亡到顿悟、复生的生死循环。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运用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来对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进行分析。尤其是对这部小说所体现出来的女作家对女性的生命体验和生存状态,以及对传统的男权文化的挑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