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9年12月20日召开的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始终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着力增强发展动力活力。”湖南经济目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改变增长动力、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期。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要支撑,以创新引领为发力方向,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基本途径,实现关键期的顺利过渡。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进而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科技创新并不理所当然地直接与经济增长发生关联。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互动过程中还存在若干障碍,造成二者之间存在脱节。因此,科技创新一方面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和突破口,另一方面其本身也面临着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十三五"规划指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必须正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维度,即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理论维度来讲,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里根经济学",而应该体现出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自觉自主性;历史维度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征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各次改革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现实维度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遵循了"创新、和谐、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引领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理论与实践的"双创新"。  相似文献   

4.
贵州“4+1”工程包聚焦供给侧、发力需求侧,以项目为载体,培育形成优质产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去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一方面,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传统产业,巩固现有生产力,稳住经济发展基本面,另一方面,要通过全面开放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的生产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拥抱大数据时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迎接大众旅游时代,大力发展旅游经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适应高速交通时代,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5.
项蕾  杨刚 《当代贵州》2018,(46):18-19
“校农结合”是贵州推动产业脱贫、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创新举措,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保障学校食堂供给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6.
《奋斗》2017,(1)
<正>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振兴实体经济为基石,深化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扎实做好‘三篇大文章’,创新实施‘五大规划’,加快发展十大重点产业,深入推进‘龙江丝路带’建设,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  相似文献   

7.
产业发展、要素投入与我国供给侧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明钦 《求实》2016,(6):33-39
我国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如制造业产能过剩,但其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滞后;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旺盛,但是供给严重不足。从产业发展视角分析了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现代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先进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和现代农业的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从要素投入视角分析了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土地和自然资源要素、制度和创新要素等方面的供给侧改革。我国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市场与要素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基础性改革,是搭建起现代化经济体系"四梁八柱"的改革,旨在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等多种手段,化解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构建高水平供给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并强调"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  相似文献   

9.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正确认识、主动适应与积极引领。推进供给侧构性改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重大抉择,也是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与必然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绕不过的关口,是推动经济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历史性任务。要在全面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有的放矢、精准推进、重点突破,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0.
高德步 《前线》2017,(4):37-41
"供给侧"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驱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枢纽。本文运用"供给侧"思维,分析创新过程和创新要素,分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作用,提出不断打破垄断和创新供给的意义,以及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兵团“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近年来,八师石河子市围绕农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调查研究八师石河子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做法和存在的不足,对于兵团各师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定借鉴意义。农业供给主体的再造、模式的创新、供给结构和制度的优化三大战略,为兵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奋斗》2017,(1)
<正>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经济工作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实体经济为基石的"四个坚持"的基本方针,"深化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扎实做好‘三篇大文章’,创新实施‘五大规划’,加快发展‘十大重点产业’,深入推进‘龙江  相似文献   

13.
发展民资经济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壮大县域经济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民资经济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文章对民资经济的内涵及其特点和优势做了具体分析,认为民资经济与民营经济相比较特点在于民间投资和所有制改革,具有动力性足、制度性活和市场适应性强等优势。进一步表明民资经济与县域经济在现阶段具有多层面的契合,并从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探讨了加快发展民资经济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际经济新形势、国内经济新常态以及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特点的现实背景下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5.
《理论导报》2016,(1):56-5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各种结构性问题层出不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了缓解经济下行的风险和区域激烈的竞争,景德镇迫切需要加大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力度,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根据省农业厅省农工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部署要求,我认真研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河北农业发展实际,对经济新常态下河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一些思考。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提"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  相似文献   

1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而提出的创新举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思想资源,同时,中国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不同于其他模式,它产生于中国场域,遵循中国逻辑,具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独特特征,追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指出其是其所是的中国特色,对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何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正确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做好新一年经济工作?权威人士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解读和阐释。一问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县域金融的快速发展对省内县域经济的支持作用日益显现,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县域金融资源总量供给不足,信贷资金在中心城市集聚的现象明显;二是县域金融资源的信贷投放不均衡性明显;三是县域政策性金融的覆盖面仍显狭窄;四是县域经济体的金融需求旺盛但满足率明显偏低。对此必须加大力度深入推进吉林省县域金融发展,有效提升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和规范民间金融;要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建立有利于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金融渠道;要构建充分竞争的县域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