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颖 《新东方》2009,(12):29-34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公开发表的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部著作。列宁曾在《国家与革命》中将《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并列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著作”。但是关于这部重要著作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前后出版与传播的过程,我们知之甚少,从而降低了对它的重视程度。十月革命前后,《哲学的贫困》在俄国的普及率极高,从1886年第一个俄译本出现到苏联时期多次重译与再版,无不体现着这部著作对苏联民众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列宁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几个特点——读《回忆列宁》有感□北京游洛屏1969年至1970年,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出版了《回忆列宁》五卷本。这套书收录了列宁的亲属、战友和友人回忆列宁的许多文章,从不同角度再现了列宁的光辉形象。读后,我更深刻...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苏联共产党内一直存在着超越历史阶段的倾向。这种倾向不是始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更不是通常所说的斯大林时期,而是始于十月革命前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对俄国革命性质和任务的判断。这种超越历史阶段的倾向,就其实质而言,是对国情缺乏正确的认识,就其思想根源来说,则是俄罗斯传统中存在的民粹主义。  相似文献   

4.
<正> 什么是列宁的“政治遗嘱”?列宁“政治遗嘱”的思想真谛是什么?对此国内外众说纷纭。20年代苏联党内斗争中所指的“遗嘱”,是列宁1922年12月23日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西方国家的研究中,多以此为内容。布哈林文中所指的“政治遗嘱”是1923年1月4日到1923年3月2日列宁口授的五篇文章:《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布哈林在纪念列宁逝世5周年之际撰文《列宁的政治遗嘱》,将这5篇文章称为列宁的“政治遣嘱”,并指出列宁的5篇文章“是一个完整计划的表现”,构成了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战略计划的各个有机部分。在以后的研究中,又多有人把《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使国家计划委员会雎有立法职能的信》、《关于民族自治化问题的信》,连同上面所提到的  相似文献   

5.
这次访欧,首站是俄罗斯。到俄罗斯有一种“朝圣”的感觉,因为那是列宁的故乡,那里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尽管莫斯科机场的过关速度和服务质量,难以令人满意,但进入森林环抱中的莫斯科城,我的精神为之一振。徜徉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俄罗斯民族之大气、文化积淀之深厚、建筑风格之独特,处处都可感受到。一些宏大的建筑更显示着往日的辉煌。在莫斯科,我们参观了红场、列宁墓和克里姆林宫,在我们心目中那可是圣地。列宁墓庄严肃穆,卫兵守护左右。尽管苏联解体,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剧变,列宁开创的事业被葬送了,但从参观瞻仰列宁墓…  相似文献   

6.
今年4月22日是伟大的无产阶段革命导师列宁诞辰126周年纪念日。1989年苏联解体。但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列宁同志的遗迹仍保留着。下面是新华社记者文有仁同志采写的通讯,它将向您作详尽的叙述。  相似文献   

7.
一位美国学者对苏联解体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者按: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安姆赫斯特分校经济学教授大卫·科茨,近年对苏联解体的原因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美国出版了《自上而下的革命卜书。应中国人民大学邀请,科茨教授今年来华访问,于5月24日就苏联解体的原因作了一次专题讲座。以下是他讲课内容的摘要,由任大海同志记录整理,标题为整理者所加。1991年下半年,我访问苏联,直接观察到苏联解体过程中的若干情况。近几年,我根据当时的见闻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对苏联解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了系统的分析。我写的《自上而下的革命》一书概括了这个研究成果。这本书以翔实的资料说…  相似文献   

8.
《前进》2019,(12)
<正>苏联谢·阿列克谢耶夫在《列宁的故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卫国战争时期,列宁收到一封从南方察里津前线发来的急电,大意是:前方局势非常紧张,部队要求支援武器和服装,控告莫斯科迟迟不予答复。列宁看完电报后皱起了眉头,并让通信员把电报送给军需供给部。一个小时后,他又亲自给部长打电话:"您好,我是列宁。我派人  相似文献   

9.
学习《决定》的时侯,使我联想起列宁《论我国革命》那篇著名文章.文中提到,马克思对巴黎工人的灵活性和历史主动性给予高度评价—巴黎公社是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制度.列宁批评那些不理解马克思这个指示的人,实际上是对革命辩证法一窍不通.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革命一样,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的事业,它需要有高度的灵活性.把原则性同灵活性结合起来进行经  相似文献   

10.
对苏联模式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本文使用的“苏联模式”,是指苏联经济政治体制,即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固定了的基本行为规则。政治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核心,因为它是政治革命即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的直接产物,在经济体制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在争取十月革命胜利的时候,俄国共产党人认为这种革命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他们同时认定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楷模,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象马克思、恩格斯那样高度评价了巴黎公  相似文献   

11.
(一)1917年的十月革命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从此,科学社会主义开始了由理论付诸实践的伟大探索。十月革命之后不久,列宁就这样说过:"工人和农民应当把这个真理牢牢记住。他们应当懂得,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3卷第381页)。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的时候,列宁又这样说过,"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4卷,第610页)八十年过去了。当我…  相似文献   

12.
我曾读过革命先烈、著名作家、诗人蒋光慈的诗《莫斯科吟》 ,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最后的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哎 !十月革命 ,我将我的心灵献给你罢 ,人类因你出世而重生。”这是代表进步的人民的思想感情。在五十年代 ,我受“以俄为师”的影响 ,对苏联几乎达到了迷信的程度。那时 ,我非常羡慕人家有机会到苏联参观 ,觉得人生一世 ,能够去苏联走一趟 ,就是最大的幸福。后来 ,我的思想感情起了变化。而今 2 0 0 1年 9月 1 4日 ,正是 1 991年 8月 1 9日苏联解体十年后的不久 ,我有机会到俄罗斯旅行 ,心情是复杂的。一个有 70年革命光荣传统…  相似文献   

13.
近读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程又中著《苏联模式的兴衰》 ,(湖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8月出版 ) ,有不少感受和体会。我的第一点体会是 ,研究苏联模式问题必须系统化。以我的看法 ,以往我国学术界关于苏联模式的论文、论文集和专著许多研究不够系统 ,多半倾力于对苏联解体原因的探讨。程又中的《苏联模式的兴衰》则展现出了一种新的面貌。它是一部系统地、全面地研究苏联模式问题的学术专著。在这部专著中 ,有对苏联模式形成的基础的论述 ,即对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论述 ,以及对列宁逝世后联共 (布 )内发生的大…  相似文献   

14.
列宁在其晚年口授的《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等被称为"政治遗嘱"的文章中,对十月革命以来苏维埃政权走过的道路进行了回顾与思考,并在总结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擘画了建设新生红色政权的新蓝图。其中,他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贯穿始终,并着重阐述了苏维埃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举措。列宁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文化建设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苏联时代有过各种各样回忆列宁的文章和文集,我国根据俄文版本翻译出版了厚厚5卷本的《回忆列宁》,其中有诸如列宁亲属的较为详尽的回忆。但是与列宁相处多年的那些亲密战友的回忆却看不到,原因很简单,这些亲密战友如布哈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都被斯大林枪毙了,他们即使生前写过回忆列宁的文章,也不会被苏联的出版社收集出版。有一些讲到真实情况的回忆,在特殊年代也不会被原封不动地刊出。因此有关领袖的回忆录经常落得这样一种情况——知情者不写或不准写,偶尔见过领袖一面的人大写特写。  相似文献   

16.
赵辉 《台声》2008,(3):42-44
还在上学的时候就读过彭老翻译的《果戈理文论集》.那时就在想我的这位老校友该是个怎样的人呢?从他翻译的苏联文学作品中可以想见.他必是个浪漫且热爱生活的人。今年新春过后的一个冬日.慕名来到这位老校友又同为台胞乡亲家中。初次见面,彭老便热情的招呼起来,泡上一杯热茶,和我聊起那些往昔岁月。今年是彭老定居京华60年.和我谈起这过往60年的悠悠岁月,彭老兴致勃勃。  相似文献   

17.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官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降落,升起了俄罗斯的三色旗,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由共产党执政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政治舞台上彻底消亡。两年前的同一天,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及其夫人遭处决。在此前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相继垮台。在世界政治版图上,前苏联、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与革命》一书是列宁于1917年写成的,全名为《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本书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阐明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作用、消亡等基本原理,以及国家与革命的关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列宁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新型的巴黎公社式的国家机器;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最高表现,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  相似文献   

19.
1924年列宁逝世前后,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处在一个严重困难的时刻。列宁病重不能视事,国家在经济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困难,接着,苏联人民又承受着失去自己敬爱的领袖和导师的巨大悲痛。就在这样一个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的关键时刻,长期隐藏在联共(布)党内的托洛茨基反党集团,乘列宁病重和逝世之机,更加猖狂地向党进攻,迫不及待地妄图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散,从根本上改变列宁亲自制定的革命路线和苏维埃国家的发展方向,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在这场“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斗争”中,“极严重的危险使党紧密地团结起来了。”①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党中央,继承列宁的遗志,高举列宁主  相似文献   

20.
十月革命时期及其以后,列宁提出,在俄国革命过程中不能够立即直接实施社会主义措施,而只能采取若干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逐渐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就是列宁的“社会主义步骤”论。长期以来,列宁的这一理论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鉴于此,笔者愿抛砖引玉,以此拙文引起学术界的讨论。 一 列宁的“社会主义步骤”论,形成和提出于1917年十月起义前夕。 这年3月,列宁在回国之前撰写的《远方来信》中,鉴于二月革命结束以后俄国产生的新形势,提出了俄国无产阶级在下一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